继电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87091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5 23: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继电器,该继电器包括壳体和设于壳体内的静簧片、动簧片和导电片,静簧片上设有静触点,动簧片上设有动触点,通过动触点与静触点相抵靠或相分离实现开关,导电片贴合叠置连接在动簧片的面向静簧片的一侧,且动触点位于导电片面向静簧片的一侧。利用导电片贴合叠置连接在动簧片的面向静簧片的一侧,且动触点凸设于导电片面向所述静簧片的一侧,即导电片贴合在动触点的周侧,能够防止电弧烧蚀动簧片。动触点上的电流不仅能够直接流向动簧片,还能够通过导电片流向动簧片,增大了载流面积,降低了电流密度,改善了动触点铆接处发热的问题。并且在继电器用于切换具有大电流的输出回路时,较大的载流面积能够确保大电流通过。保大电流通过。保大电流通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继电器


[0001]本技术涉及电控制器件
,特别涉及一种继电器。

技术介绍

[0002]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 (又称输出回路),通常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利用触点间的闭合和分开来控制被控制系统的通断。即继电器实际上是用较小的电流、较低的电压去控制较大电流、较高的电压的一种“自动开关”。故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
[0003]在相关技术中,为了便于电磁组驱动动簧片移动,通常需要控制动簧片的厚度,以避免动簧片的反力过大导致电磁组所需的功耗增加。此外,在继电器用于切换具有大电流的输出回路时,不仅无法满足大电流要求的载流面积,且切换大电流时产生的电弧易烧蚀动簧片,造成飞溅物,影响接触电阻与耐压绝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提出一种结构优化的继电器。
[0005]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6]本技术提出的继电器,包括壳体和设于壳体内的静簧片、动簧片和导电片,所述静簧片上设有静触点,所述动簧片上设有动触点,通过所述动触点与所述静触点相接触或相分离实现开关,所述导电片贴合叠置连接在所述动簧片的面向所述静簧片的一侧,且所述动触点凸设于所述导电片面向所述静簧片的一侧。
[0007]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片呈长条型片状,且所述导电片的长度沿所述动簧片的宽度方向延伸布置,所述导电片的长度与所述动簧片的宽度相当。
[0008]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一动触件,所述导电片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动簧片上开设有与之对应的第二通孔,通过所述动触件穿设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使所述导电片贴合叠置连接在所述动簧片,所述动触件朝向所述静簧片的端面形成所述动触点。
[0009]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片呈长条型片状,且所述导电片的长度沿所述动簧片的宽度方向延伸布置,所述导电片的长度与所述动簧片的宽度相当,在所述动簧片的宽度方向上开设有两个以上间隔设置的安装孔,且所述安装孔中的至少两个分别位于所述第二通孔的两侧,在所述导电片的长度方向上凸设有对应数量的安装部,所述安装部一一对应地铆接在所述安装孔内。
[0010]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安装部的端面面积小于所述动触件的端面面积。
[0011]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片与所述动簧片焊接连接。
[0012]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动簧片的厚度是受控的,所述导电片的厚度是独立可控的,而使所述导电片的厚度或大于所述动簧片的厚度,或等于所述动簧片的厚度,或小于所述动簧片的厚度,以此调整所述导电片与所述静簧片间的安全开距。
[0013]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导电片的厚度大于所述动簧片的厚度。
[0014]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继电器还包括设于所述壳体内的线圈架,所述静簧片固设在所述线圈架上。
[0015]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动簧片包括固定段和复位段,所述动簧片在复位段的宽度维持不变。
[0016]通过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利用导电片贴合叠置连接在动簧片的面向静簧片的一侧,且动触点凸设于导电片面向所述静簧片的一侧,即导电片贴合在动触点的周侧,能够防止电弧烧蚀动簧片。动触点上的电流不仅能够直接流向动簧片,还能够通过导电片流向动簧片,增大了载流面积,降低了电流密度,改善了动触点铆接处发热的问题。并且,在继电器用于切换具有大电流的输出回路时,较大的载流面积能够确保大电流通过。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继电器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是图1中的动簧片、静簧片和导电片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是图2中的动簧片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4是图2中的导电片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是图1中的在另一角度下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6是导电片与静簧片之间的安全开距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技术提供有附图。这些附图为本技术揭露内容的一部分,其主要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的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能理解其他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技术的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0024]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
[0025]参阅图1所示,为便于描述,如无特殊说明,本文对于前、后、左、右、上、下的方位表述均以图1所示X方向为前,相背的方向为后,Y方向为左,相背的方向为右,Z方向为上,相背的方向为下。本技术一实施例提供的继电器包括壳体(图未示)、触点组1和驱动组2。壳体由具有绝缘性的树脂形成,壳体大致呈长方体结构,壳体内设有安装腔,安装腔用于安装触点组1和驱动组2,以利用壳体保护触点组1和驱动组2。壳体包括底座和外壳,触点组1和驱动组2设于底座上。外壳内设有安装腔,外壳与底座相盖合,并将触点组1 和驱动组2收容于安装腔内。
[0026]参阅图1至图3所示,触点组1设于壳体内,触点组1与输出回路连接,触点组1具有开关功能,以接通输出回路或断开输出回路。具体地,触点组1 包括动簧片11和静簧片12,动簧片11和静簧片12均采用导电材质制成。动簧片11和静簧片12分别接入于输出回路的开关接口两端,当动簧片11与静簧片 12相接触时,能够接通输出回路,当动簧片11与静簧片12相分离时,断开输出回路,实现控制输出回路的导通或断开功能。
[0027]动簧片11的一端伸出壳体,用于与输出回路连接。动簧片11的另一端伸入壳体,且动簧片11伸入于壳体的一端设有第二通孔116,第二通孔116内设有呈圆饼状的动触件117,
动触件117朝向静簧片12的端面形成动触点111。动触点111用于与静簧片12的静触点121进行导电接触。动簧片11具有弹性,在线圈通电产生磁吸力时,能够使动簧片11发生形变,在线圈断电时,动簧片11 在自身的弹力作用下恢复形变。
[0028]静簧片12的一端伸出壳体,用于与输出回路连接。静簧片12的另一端伸入壳体,且静簧片12伸入于壳体的一端设有呈圆饼状的静触件124,静触件124 朝向动簧片11的端面形成静触点121,用于与动触点111进行导电接触。
[0029]在如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当施加外力使动簧片11的设有动触点111的一端向下移动时,能够使动触点111与静触点121相接触,以连通输出回路。当外力消失时,动簧片11的设有动触点111的一端在自身的弹力作用下向上移动,使动触点111与静触点121相分离,进而断开输出回路。
[0030]本实施例中,动触件117采用静触件124相同规格的材料制成,以便于降低制造成本,其静触点121的面积等于动触点111的面积。在其他实施例中,静触点121的面积大于动触点111的面积,即静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和设于壳体内的静簧片、动簧片和导电片,所述静簧片上设有静触点,所述动簧片上设有动触点,通过所述动触点与所述静触点相接触或相分离实现开关,所述导电片贴合叠置连接在所述动簧片的面向所述静簧片的一侧,且所述动触点凸设于所述导电片面向所述静簧片的一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片呈长条型片状,且所述导电片的长度沿所述动簧片的宽度方向延伸布置,所述导电片的长度与所述动簧片的宽度相当。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动触件,所述导电片上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动簧片上开设有与之对应的第二通孔,通过所述动触件穿设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使所述导电片贴合叠置连接在所述动簧片,所述动触件朝向所述静簧片的端面形成所述动触点。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片呈长条型片状,且所述导电片的长度沿所述动簧片的宽度方向延伸布置,所述导电片的长度与所述动簧片的宽度相当,在所述动簧片的宽度方向上开设有两个以上间隔设置的安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志强吴灵勇陈政和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宏发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