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器高压触点信号采集弹性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1632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8 10: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接触器高压触点信号采集弹性连接结构,包括:接触器壳体及两个静触头,两个所述静触头并排布置在所述接触器壳体上,两个所述静触头露出于所述接触器壳体顶部的部位均安装有可导电的信号引出件;所述信号引出件具有一环形的箍体及由所述箍体引出的连接端,所述箍体套装在所述静触头上;所述箍体围绕底部边缘向下延伸出呈间隔分布的多个具有弹性形变能力的卡位部,所述静触头上围绕外圆周壁凹设有环形凹槽,所述卡位部均限位在所述环形凹槽内。该接触器高压触点信号采集弹性连接结构的静触头通过两个信号引出件与线路板形成导通进行信号传输,整体结构更加整洁,提高信号采集的可靠性,结构简单,易于组装。装。装。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接触器高压触点信号采集弹性连接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接触器
,特别涉及一种接触器高压触点信号采集弹性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接触器作为一个大功率开关器件,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汽车、电子系统装备中,逐渐形成巨大稳定市场。
[0003]目前,接触器作为主要开关控制元件,需要采集其高压触点信号,以检测接触器所处工作状态,从而提高接触器使用时的安全性。而现有技术一般采用线束插件、端子等结构,一端直接连接至触点,另一端连接至线路板,此方式存在线束错综复杂、连接处容易存在松动迹象导致出现信号采集失灵等问题。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予以改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接触器高压触点信号采集弹性连接结构,以克服现有触点信号采集结构线束错综复杂以及连接处容易松动导致信号采集失灵的缺陷。
[0005]本技术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接触器高压触点信号采集弹性连接结构,包括:接触器壳体及两个静触头,两个所述静触头并排布置在所述接触器壳体上,两个所述静触头露出于所述接触器壳体顶部的部位均安装有可导电的信号引出件。
[0006]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信号引出件具有一环形的箍体及由所述箍体引出的连接端,所述箍体套装在所述静触头上。
[0007]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箍体采用过盈配合方式紧贴于所述静触头的外圆周壁。
[0008]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还包括线路板,设置在所述接触器壳体的一侧,两个所述信号引出件上各自的连接端均延伸至所述线路板上并焊接固定。
[0009]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箍体围绕底部边缘向下延伸出呈间隔分布的多个具有弹性形变能力的卡位部,所述静触头上围绕外圆周壁凹设有环形凹槽,所述卡位部均限位在所述环形凹槽内。
[0010]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卡位部为卡钩,所述卡钩的下端向内弯折形成斜向上的钩脚,所述钩脚卡在所述环形凹槽的上侧壁上。
[0011]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接触器壳体的顶部围绕所述静触头的外侧设置有锥形的凸台,所述卡钩的底端抵置在所述凸台上。
[0012]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卡位部为弹片,所述弹片的内侧面上均设置有凸点,所述凸点抵靠在所述环形凹槽的内圆周壁上。
[0013]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多个所述凸点的内侧所处虚拟圆的直径小于所述
环形凹槽的内圆周壁的直径,以使得多个所述弹片均带有弹性变形地抵置在所述环形凹槽的内圆周壁上。
[0014]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静触头露出于所述接触器壳体的部分具有位于上部的第一柱体和位于下部的第二柱体,且所述第一柱体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柱体的直径,使得在所述第一柱体上形成有一台阶面,所述环形凹槽由所述台阶面、所述第二柱体的外圆周面及接触器壳体的部分表面合围形成。
[0015]作为本技术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信号引出件采用金属材质一体冲压成型。
[001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一种接触器高压触点信号采集弹性连接结构,设置有信号引出件,信号引出件具有箍体、由箍体引出的连接端及位于箍体底部的多个卡位部,将箍体套设在静触头上,并使得卡位部均限位在静触头上的环形凹槽内,再将连接端焊接至线路板上进行信号传输,形成整体限位,连接处不会出现松动,通过箍体及各卡位部与静触头充分接触,提高信号采集的可靠性,整体结构更加整洁,避免出现错综杂乱,组装也非常方便快捷,操作简易,并且信号引出件结构简单,易于加工成型。
附图说明
[00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立体图;
[0018]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爆炸图;
[0019]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剖视图;
[0020]图4为本技术图3中A的放大图;
[0021]图5为本技术中接触器壳体与两个静触头组装的正视图;
[0022]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一中信号引出件的立体图;
[0023]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立体图;
[0024]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爆炸图;
[0025]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剖视图;
[0026]图10为本技术图9中B的放大图;
[0027]图11为本技术实施例二中信号引出件的立体图。
[0028]结合附图,作以下说明:
[0029]1、接触器壳体;101、凸台;2、静触头;201、环形凹槽;
[0030]202、第一柱体;2021、台阶面;203、第二柱体;3、信号引出件;301、箍体;302、连接端;303、卡钩;3031、钩脚;304、弹片;3041、凸点;4、线路板;5、铜排;6、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作详细说明。
[0032]实施例一
[0033]参阅图1至图6,本技术提供一种接触器高压触点信号采集弹性连接结构,包括:接触器壳体1、两个静触头2及线路板4。接触器壳体1为具有四个侧壁及顶壁的方形罩体结构,作为接触器的灭弧罩使用;两个静触头2均为圆柱形结构,两个静触头2并排布置在接触器壳体1上,且两个静触头2的上部均露出于接触器壳体1的顶部。两个静触头2的顶部沿各自的轴线均设置有内螺纹孔,该螺纹孔内配合使用螺钉6以在两个静触头2上进行锁附铜
排5,通过铜排5进行载流。
[0034]进一步的,两个静触头2露出于接触器壳体1顶部的部位均安装有可导电的信号引出件3,用于信号传输。
[0035]参阅图1和图6,两个信号引出件3均具有一环形的箍体301及由箍体301一体引出的连接端302,箍体301套装在静触头2上靠近顶部位置。线路板4设置在接触器壳体1的一侧,两个信号引出件3上各自的连接端302均延伸至线路板4上并焊接固定,进而两个静触头2通过两个信号引出件3与线路板4形成导通进行信号传输。
[0036]其中,两个连接端302均由多个折弯段组成,且折弯角度均为90
°
,使得每个折弯段均横平竖直地沿平行于接触器壳体1对应侧面的方向进行延伸。本申请采用信号引出件3来进行信号传输,整体结构更加整洁,避免出现传统使用线束插件那样错综杂乱。
[0037]其中,箍体301的内径微小于静触头2上对应部位的外径,使得箍体301以过盈配合方式紧贴于静触头2的外圆周壁,进而来保证箍体301与静触头2充分接触。
[0038]参阅图3至图6,箍体301围绕底部边缘竖直向下一体延伸出多个卡位部,多个卡位部呈间隔分布,且均具有一定的弹性形变能力。静触头2上围绕外圆周壁凹设有环形凹槽201,卡位部均限位在环形凹槽201内。
[0039]具体的,参阅图5,两个静触头2露出于接触器壳体1的部分均具有位于上部的第一柱体202和位于下部的第二柱体203,第一柱体202的直径大于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接触器高压触点信号采集弹性连接结构,包括接触器壳体(1)及两个静触头(2),两个所述静触头(2)并排布置在所述接触器壳体(1)上,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静触头(2)露出于所述接触器壳体(1)顶部的部位均安装有可导电的信号引出件(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触器高压触点信号采集弹性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引出件(3)具有一环形的箍体(301)及由所述箍体(301)引出的连接端(302),所述箍体(301)套装在所述静触头(2)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触器高压触点信号采集弹性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箍体(301)采用过盈配合方式紧贴于所述静触头(2)的外圆周壁。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触器高压触点信号采集弹性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线路板(4),设置在所述接触器壳体(1)的一侧,两个所述信号引出件(3)上各自的连接端(302)均延伸至所述线路板(4)上并焊接固定。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触器高压触点信号采集弹性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箍体(301)围绕底部边缘向下延伸出呈间隔分布的多个具有弹性形变能力的卡位部,所述静触头(2)上围绕外圆周壁凹设有环形凹槽(201),所述卡位部均限位在所述环形凹槽(201)内。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接触器高压触点信号采集弹性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卡位部为卡钩(303),所述卡钩(303)的下端向内弯折形成斜向上的钩脚(3031),所述钩脚(3031)卡在所述环形凹槽(2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玮珉徐敏文曹湃
申请(专利权)人:昆山国力源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