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电站沉井式事故集油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8546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5 23:4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变电站事故油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变电站沉井式事故集油池,包括沉井井壁,沉井井壁的下端设置有刃脚,沉井井壁的底部浇筑有封底,封底上浇筑有底板,沉井井壁的内表面设置有用于连接底板的企口凹槽,企口凹槽位于刃脚的上方,沉井井壁的顶端浇筑有顶板,通过所述沉井井壁、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共同围成腔室以形成集油池,在沉井井壁的围护下,通过从井内不断挖土,使沉井井壁通过刃脚在自重作用下逐渐下沉,达到预定设计标高后,再进行封底,构筑内部结构,解决了现有的变电站事故集油池池体需要进行土方开挖、放坡后进行砌筑,过程中易对临近建、构筑物基础造成扰动等不利影响,甚至影响已有设备运行的问题。甚至影响已有设备运行的问题。甚至影响已有设备运行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变电站沉井式事故集油池


[0001]本技术涉及变电站事故油池
,具体涉及一种变电站沉井式事故集油池。

技术介绍

[0002]据统计,500千伏及以下变电站工程中,事故集油池有效容积一般设计为85立方米,一般方形事故集油池设计尺寸为12.6米(长)X3.6米(宽)X4.35米(深),基坑最深处达到5.3米。圆形事故集油池设计尺寸为6米(内径)X5.15(深),基坑最深处达到5.5米。可见,事故集油池基坑平面尺寸较大,难以有足够的基坑支护工作面,开挖、放坡过程易对临近建、构筑物基础造成扰动等不利影响,甚至影响已有设备运行,严重情况下造成电气设备断电。此外,由于基坑深度一般超过5米,属于危大工程,需要专项评估,施工安全管控存在较大风险。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通过提供一种变电站沉井式事故集油池,解决现有的变电站事故集油池开挖、放坡过程易对临近建、构筑物基础造成扰动等不利影响,甚至影响已有设备运行,严重情况下造成电气设备断电的问题。
[0004]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变电站沉井式事故集油池,包括沉井井壁,所述沉井井壁的下端设置有刃脚,所述沉井井壁通过刃脚在自重作用下下沉后底部浇筑有封底,所述封底上浇筑有底板,所述沉井井壁的内表面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底板的企口凹槽,所述企口凹槽位于所述刃脚的上方,所述沉井井壁的顶端浇筑有顶板,所述沉井井壁、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共同围成腔室;
[0005]所述沉井井壁上开设有进油口和出水口,所述出水口的高度小于所述进油口的高度;所述顶板上设有下人孔和通气孔。
[0006]通过上述技术特征,通过所述沉井井壁、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共同围成腔室以形成集油池,在沉井井壁的围护下,通过从井内不断挖土,使沉井井壁通过刃脚在自重作用下逐渐下沉到设计标高后,再进行封底浇筑,构筑内部结构;技术上稳妥可靠,挖土量少,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比较小,沉井基础埋置较深,稳定性好,预制好的所述沉井井壁可以通过所述刃脚在自重作用下直接下沉至设计标高,无需预先进行土方开挖和放坡,解决了现有的变电站事故集油池池体需要进行土方开挖、放坡后进行砌筑,过程中易对临近建、构筑物基础造成扰动等不利影响,甚至影响已有设备运行,严重情况下造成电气设备断电的问题。
[0007]通过设置所述企口凹槽,使浇筑在所述封底上的所述底板可以通过与所述企口凹槽相配合,以起到支撑并定位所述沉井井壁的技术效果,使所述沉井井壁固定在设计标高位置。
[0008]同时,所述变电站沉井式事故集油池相较于现有变电站事故集油池在施工过程中节省了基坑支护费用,并缩短了施工工期;在不具备放坡开挖条件时,相较于常规地埋式事
故集油池中采用钢板桩支护的情况,可节省基坑支护费用,缩短施工工期;在具备放坡开挖条件时,所述变电站沉井式事故集油池相较于常规地埋式事故集油池,在施工过程中可减少基坑开挖量,减少土方开挖和回填量,缩短工期,节省工程费用。
[0009]且所述变电站沉井式事故集油池相较于现有变电站事故集油池,在施工过程中对临近建、构筑物的影响小,避免了深基坑施工可能引起的不均匀沉井或变形;尤其在扩建变电站施工时,保证了既有建筑物和设备的安全运行,有效避免了停电事故的发生;同时,避免了危大工程的专项评估和施工风险。
[0010]进一步的,所述变电站沉井式事故集油池还包括进油管和出水管,所述进油管水平设置且其一端穿过所述进油口进入所述腔室,所述出水管的进水端穿过所述出水口进入所述腔室,并向所述腔室的底端一侧延伸。
[0011]进一步的,所述底板的上端开设有集水井,所述出水管的进水端位于所述集水井的上方。
[0012]通过设置所述集水井,可以自动收集所述出水管中掉落的残渣,防止残渣在所述出水管的进水端下侧堆积而堵塞所述出水管。
[0013]进一步的,所述集水井呈倒棱台形。
[0014]进一步的,所述进油口内套设有第一防水管套,所述进油管套设所述第一防水管套内。
[0015]进一步的,所述出水口内套设有第二防水管套,所述出水管套设所述第二防水管套内。
[0016]进一步的,所述变电站沉井式事故集油池还包括通气管,所述通气管穿过所述通气孔,所述通气管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腔室和大气。
[0017]进一步的,所述通气孔内套设有第三防水管套,所述通气管套设在所述第三防水管套内。
[0018]进一步的,所述沉井井壁呈空心圆柱状。
[0019]进一步的,所述下人孔上设置有盖板。
附图说明
[002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1]图1为本实施例中变电站沉井式事故集油池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实施例中变电站沉井式事故集油池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0023]其中,1—沉井井壁、2—底板、3—封底、4—顶板;
[0024]11—刃脚、12—企口凹槽、13—第一防水管套、14—进油管、15—第二防水管套、16—出水管;
[0025]21—集水井;
[0026]41—下人孔、42—第三防水管套、43—通气管、44—盖板、45—爬梯。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8]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变电站沉井式事故集油池,包括沉井井壁1、所述沉井井壁1的下端设置有刃脚11,所述沉井井壁1通过刃脚11在自重作用下下沉后底部浇筑有封底3,所述封底3上浇筑有底板2,所述沉井井壁1的内表面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底板2的企口凹槽12,所述企口凹槽12位于所述刃脚11的上方,所述沉井井壁1的顶端浇筑有顶板4,所述沉井井壁1、所述顶板4和所述底板2共同围成腔室;
[0029]所述沉井井壁1上开设有进油口和出水口,所述出水口的高度小于所述进油口的高度;所述顶板4上设有下人孔41和通气孔。
[0030]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所述沉井井壁1、所述顶板4和所述底板3共同围成腔室以形成集油池的池体,在沉井井壁1的围护下,通过从井内不断挖土,使沉井井壁1通过刃脚11在自重作用下逐渐下沉到设计标高后,再进行封底3的浇筑,再构筑内部结构;技术上稳妥可靠,挖土量少,对邻近建筑物的影响比较小,沉井基础埋置较深,稳定性好,预制好的所述沉井井壁1可以通过所述刃脚11在自重作用下直接下沉至设计标高,无需预先进行土方开挖和放坡,解决了现有的变电站事故集油池池体需要进行土方开挖、放坡后进行砌筑,过程中易对临近建、构筑物基础造成扰动等不利影响,甚至影响已有设备运行,严重情况下造成电气设备断电的问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电站沉井式事故集油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沉井井壁,所述沉井井壁的下端设置有刃脚,所述沉井井壁通过刃脚在自重作用下下沉后底部浇筑有封底,所述封底上浇筑有底板,所述沉井井壁的内表面设置有用于连接所述底板的企口凹槽,所述企口凹槽位于所述刃脚的上方,所述沉井井壁的顶端浇筑有顶板,所述沉井井壁、所述顶板和所述底板共同围成腔室;所述沉井井壁上开设有进油口和出水口,所述出水口的高度小于所述进油口的高度;所述顶板上设有下人孔和通气孔。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变电站沉井式事故集油池,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进油管和出水管,所述进油管水平设置且其一端穿过所述进油口进入所述腔室,所述出水管的进水端穿过所述出水口进入所述腔室,并向所述腔室的底端一侧延伸。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变电站沉井式事故集油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的上端开设有集水井,所述出水管的进水端位于所述集水井的上方。4.如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杜荣武姜文翟伟胡嫚嫚张凯鞠洪涛杨洸胡文博黄耀向鑫鑫张雪杨金虎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省电力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