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现浇沉井支模体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203894 阅读:6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4 11:5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现浇沉井支模体系,包括土层,开挖于土层内侧的基坑,固定于基坑内壁的外模板,位于外模板内侧的内模板,还包括:支模柱,所述支模柱垂直伫立于内模板内侧中心处位置;顶杆,所述顶杆垂直插接于支模柱外壁;调节杆,所述调节杆穿设于顶杆内侧与顶杆内壁滑动连接;调节帽,所述调节帽限位套合于顶杆与调节杆连接的位置,所述调节帽连接调节杆的位置与调节杆外壁传动连接;抵环,所述抵环套合于调节杆远离顶杆的一面外壁,所述抵环远离调节杆的一面抵接贴合于内模板外壁;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高现浇沉井施工效率,且通过顶杆与调节杆的伸缩设计,可以适用于多种尺寸的浇筑支撑。支撑。支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现浇沉井支模体系


[0001]本技术涉及沉井施工
,特别是涉及一种现浇沉井支模体系。

技术介绍

[0002]沉井是一种井状结构物,用于桩体或桥梁墩台的地层支撑基础,沉井施工,是指在一圆形区域内进行开挖,在开挖的过程中在基坑内部添加预制支撑壁,使得添加在基坑内侧的预制支撑壁可以在开挖的过程中不断的向沉井内侧进行下沉,最终完成沉井施工,而现浇沉井施工则是在基坑开挖完成后,在沉井的内侧浇筑混凝土支撑壁。
[0003]目前,现浇的沉井施工方式,都是先在沉井的内壁进行模板支模,根据需要浇筑的混凝土支撑壁以及混凝土支撑壁的位置将模板固定在沉井基坑的内壁,而位于基坑内侧的模板则需要采用架体或木方等方式进行支撑固定,从而保证支模完成更加的牢固,但采用木方或在基坑内侧进行架体支撑的方式,由于基坑内侧空间较小,对模板进行固定很难保证模板的牢固性,而这就会造成模板在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会发生漏浆或炸模。
[0004]因此需要一种现浇沉井支模体系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现浇沉井支模体系,能解基坑空间较小难以保证怒版支撑不够牢固稳定的技术问题。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现浇沉井支模体系,包括土层,开挖于土层内侧的基坑,固定于基坑内壁的外模板,位于外模板内侧的内模板,还包括:
[0008]支模柱,所述支模柱垂直伫立于内模板内侧中心处位置;
[0009]顶杆,所述顶杆垂直插接于支模柱外壁;
[0010]调节杆,所述调节杆穿设于顶杆内侧与顶杆内壁滑动连接;
[0011]调节帽,所述调节帽限位套合于顶杆与调节杆连接的位置,所述调节帽连接调节杆的位置与调节杆外壁传动连接;
[0012]抵环,所述抵环套合于调节杆远离顶杆的一面外壁,所述抵环远离调节杆的一面抵接贴合于内模板外壁。
[001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支模柱顶面中部固定有提拉环,所述提拉环与支模柱连接的位置固定有加固套。
[0014]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调节杆位于顶杆内侧的一端为螺杆,所述调节帽与调节杆抵接传动连接的位置与螺杆啮合。
[0015]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调节帽与螺杆传动连接的位置开设有内螺纹,所述内螺纹与螺杆啮合。
[0016]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顶杆与调节杆连接处的位置中心处固定有六角柱,所述六角柱滑动穿设于调节杆内侧。
[0017]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调节帽连接顶杆的位置内壁开设有限位转槽,所述限位转槽限位套合于顶杆外壁与顶杆转动连接。
[00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能达到的有益效果是:
[0019]1、本技术在增设有支模柱、顶杆、调节杆,并在顶杆的顶部设有抵环,可以使基坑内侧的模板在进行固定时,采用支模柱为核心进行支撑,使用顶杆以及调节杆将抵环支撑在模板外壁,完成模板的支撑,保证模板在浇筑混凝土时更加的牢固,提高现浇沉井施工效率,且通过顶杆与调节杆的伸缩设计,可以适用于多种尺寸的浇筑支撑;
[0020]2、本技术在顶杆中部与调节杆连接的位置设置的六角柱,可以在调节杆受到调节帽转动通过内螺纹驱动进行移动时,保证调节杆自身始终处于水平状态,避免了调节杆在受到调节帽调节时会发生调节杆转动而影响调节杆与抵环之间的连接,提高了本设备在操作使用时的便捷性。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现浇沉井支模体系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所述现浇沉井支模体系中部剖视示意图;
[0023]图3为本技术所述支模柱位置结构剖视放大示意图;
[0024]图4为本技术所述顶杆位置结构剖解示意图;
[0025]其中:1、土层;2、基坑;3、外模板;4、内模板;5、支模柱;6、顶杆;7、调节杆;8、调节帽;9、抵环;10、提拉环;11、内螺纹;12、螺杆;13、六角柱;14、限位转槽。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但下述实施例仅仅为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材料、试剂等,如无特殊说明,均可从商业途径得到。
[0027]实施例1
[0028]请参照图1

图4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现浇沉井支模体系,包括土层1,开挖于土层1内侧的基坑2,固定于基坑2内壁的外模板3,位于外模板3内侧的内模板4,还包括:
[0029]支模柱5,所述支模柱5伫立于内模板4内侧中心处位置,所述支模柱5伫立方向与内模板4相垂直;
[0030]顶杆6,所述顶杆6插接于支模柱5外壁,所述顶杆6与支模柱5之间连接方向为垂直向;
[0031]调节杆7,所述调节杆7穿设于顶杆6内侧与顶杆6内壁滑动连接;
[0032]调节帽8,所述调节帽8套合于顶杆6与调节杆7连接的位置,所述调节帽8连接顶杆6的位置限位转动连接于顶杆6外壁,所述调节帽8连接调节杆7的位置与调节杆7外壁抵接并传动连接;
[0033]抵环9,所述抵环9套合于调节杆7远离顶杆6的一面外壁,所述抵环9连接调节杆7
的一面嵌合于调节杆7内壁,所述抵环9远离调节杆7的一面抵接贴合于内模板4外壁;
[0034]所述支模柱5顶面中部固定有提拉环10,所述提拉环10与支模柱5连接的位置固定有加固套;所述调节杆7位于顶杆6内侧的一端为螺杆12,所述调节帽8与调节杆7抵接传动连接的位置与螺杆12啮合;所述调节帽8与螺杆12传动连接的位置开设有内螺纹11,所述内螺纹11与螺杆12啮合;所述调节帽8连接顶杆6的位置内壁开设有限位转槽14,所述限位转槽14限位套合于顶杆6外壁与顶杆6转动连接;
[0035]使用时,将支模柱5垂直放置于基坑2内侧,使支模柱5位于内模板4中心处的位置,之后将顶杆6安装到支模柱5的外壁,当顶杆6安装完成后,可以根据内模板4之间的空间大小转动顶杆6外侧连接的调节帽8,使调节帽8通过与调节杆7连接处位置设置的内螺纹11与螺杆12传动连接,推动调节杆7向外侧移动,当调节杆7移动到靠近模板的位置后,将适配内模板4大小的抵环9安装到调节杆7远离顶杆6的一侧,之后再继续转动调节帽8,使调节杆7推动抵环9紧紧的抵接在内模板4外壁,完成内模板4内壁的支撑,当所有的调节杆7完全调节完成后,即可完成内模板4内壁的支撑,此时即完成内模板4的固定,可以向内模板4和外模板3之间进行混凝土的浇筑,浇筑完成后,等待混凝土凝聚完成,即可转动调节帽8,使调节杆7收缩到顶杆6内侧,将顶杆6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现浇沉井支模体系,包括土层(1),开挖于土层(1)内侧的基坑(2),固定于基坑(2)内壁的外模板(3),位于外模板(3)内侧的内模板(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模柱(5),所述支模柱(5)垂直伫立于内模板(4)内侧中心处位置;顶杆(6),所述顶杆(6)垂直插接于支模柱(5)外壁;调节杆(7),所述调节杆(7)穿设于顶杆(6)内侧与顶杆(6)内壁滑动连接;调节帽(8),所述调节帽(8)限位套合于顶杆(6)与调节杆(7)连接的位置,所述调节帽(8)连接调节杆(7)的位置与调节杆(7)外壁传动连接;抵环(9),所述抵环(9)套合于调节杆(7)远离顶杆(6)的一面外壁,所述抵环(9)远离调节杆(7)的一面抵接贴合于内模板(4)外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现浇沉井支模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模柱(5)顶面中部固定有提拉环(10),所述提拉环(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汪江许林染张波
申请(专利权)人:湖北和翔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