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车框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81356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5 23: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试验车框架,包括分体式设置的前框架和后框架,以及配重模块。前框架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前车轮安装部。前框架的下表面固定设置于配重模块的前段;后框架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后车轮安装部,前框架的下表面固定设置于配重模块的后段。其中,前框架和/或后框架与配重模块的相对位置可调,以调节前框架与后框架之间的距离。前框架和后框体的上表面用于共同支撑待测下车体,并用于与待测下车体固定并可拆卸连接。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可重复适用的优点,同时能够适配不同类型的下车体,具有缩短试验验证周期的优点。具有缩短试验验证周期的优点。具有缩短试验验证周期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试验车框架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制造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下车体试验验证的试验车框架。

技术介绍

[0002]由于汽车的零件众多,因此开发一个新车型涉及大量的技术集成、零部件设计、试验验证等。导致对新车型的开发,具有耗资大、周期长,开发风险高等问题。为了节省新车型的研发成本,缩短研发周期,架构开发技术得以快速发展,即研发相似底盘和下车体的公共架构,并且在统一的公共架构上衍生出众多不同类型车型。其优势在于,对公共架构试验验证的结果,可以应用于在该公共架构上衍生出的众多车型的早期验证阶段,可节省众多衍生车型在早期开发阶段试验验证的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
[0003]然而对公共架构的下车体进行柱碰试验验证时,为了确保试验能够得到预期的效果,首先需要将待测下车体组装成试验车,且该试验车能够模拟真实汽车的各项参数,以保证试验能够获取最真实的试验数据。目前,现有技术中试验车的主体一般由全新设计开发的待测下车体与上一代车型的上车体拼接而成,再调整试验车的重量、质心位置、轴距等参数,最后对试验车进行柱碰试验,得到待测下车体的试验结果。此方案虽然能够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试验车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分体式设置的前框架和后框架,以及配重模块;所述前框架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前车轮安装部,所述前框架的下表面固定设置于所述配重模块的前段;所述后框架的两侧分别设置有后车轮安装部,所述前框架的下表面固定设置于所述配重模块的后段;其中,所述前框架和/或所述后框架与所述配重模块的相对位置可调,以调节所述前框架与所述后框架之间的距离;所述前框架和所述后框架的上表面用于共同支撑待测下车体,并用于与所述待测下车体固定并可拆卸连接。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试验车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配重模块包括连接所述前框架与所述后框架的悬挂架,以及固定设置于所述悬挂架的多个配重块,且所述多个配重块与所述悬挂架的相对位置可调;所述悬挂架的上表面设置有沿所述悬挂架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的至少三组安装部,所述前框架和所述后框架的下表面均可拆卸地固定于所述至少三组安装部中任意一组安装部,以调节所述前框架和/或所述后框架与所述配重模块的相对位置。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试验车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三组安装部中每一组安装部包括多个安装孔,所述多个安装孔沿所述悬挂架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试验车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三组安装部包括集中分布于所述悬挂架前段的多组前安装部和集中分布于所述悬挂架后段的多组后安装部,所述前框架下表面的至少一个前横杆可拆卸地固定于所述多组前安装部中任意一组前安装部,所述后框架下表面的至少一个后横杆可拆卸地固定于所述多组后安装部中任意一组后安装部。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试验车框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多组前安装部中,任意相邻的两组前安装部之间的距离为50mm,位于两端的两组前安装部之间的距离为500mm;在所述多组后安装部中,任意相邻的两组后安装部之间的距离为50mm,位于两端的两组后安装部之间的距离为500mm。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试验车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悬挂架的下表面具有多个悬挂部,所述多个悬挂部分布于所述悬挂架的整个下表面,且单个所述配重块可拆卸地固定于所述多个悬挂部中至少一个悬挂部。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试验车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框架的上表面具有至少一组前连接部,所述后框架的上表面具有至少一组后连接部,所述前框架和所述后框架通过所述至少一组前连接部和所述至少一组后连接部与所述待测下车体固定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平曹五好唐凯赵唯肖海峰吴肖陈明胜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