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物氧化高效节能换热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481123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5 23: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提金工艺中大型生物氧化槽高效节能换热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生物氧化高效节能换热系统;其中换热器进水管路分别与换热循环泵和蓄能水泵连接,且其上设有角度调节阀,换热器出水管路分别与集束列管换热器和蓄能水池连接,集束列管换热器与冷却塔连接;冷却塔与冷却水回水池连通,加药出水池顶部设有药剂投加机,药剂投加机与加药出水池连通,且加药出水池上设有液位计,加药出水池与换热循环泵连接;蓄能水池上设有温度计和液位计,且其还与集束列管换热器连接,蓄能水池与蓄能水泵连接,蓄能水泵与集束列管换热器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在维持生物氧化提金工艺温度的基础上保证系统温度可控制可调节。度的基础上保证系统温度可控制可调节。度的基础上保证系统温度可控制可调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物氧化高效节能换热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提金工艺中大型生物氧化槽高效节能换热系统
,具体涉及一种生物氧化高效节能换热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生物氧化预处理提金技术是利用自然界中的微生物,优选出嗜硫、铁的浸矿菌株,经过适应性培养、驯化,在适宜的环境下,利用这些微生物新陈代谢的直接作用或代谢产物的间接作用氧化和分解硫化矿基体,将包裹金的矿物黄铁矿、砷黄铁矿等有害成分破坏,使金充分暴露出来。在生物氧化工艺流程中,温度是最为重要的技术参数之一。微生物氧化提金过程不断产生热量,通常需要通过冷却循环系统使氧化温度保持在45℃左右,最高控制温度可达到53℃。温度过高虽然对氧化速率影响不大,但会大大降低细菌活性。因此必须确保冷却循环水管畅通,冷却循环水散热及时方能保持系统恒温,与此同时生产过程因停电等因素造成系统停电时,系统升温需要较长时间和消耗很大的能量,因此需要提前对系统进行温度维持蓄能作业。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克服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生物氧化高效节能换热系统,能够在维持生物氧化提金工艺温度的基础上保证系统温度可控制可调节,实现系统安全通畅节能生产的功能。
[0004]一种生物氧化高效节能换热系统,包括生物氧化槽换热器1、监控模块4、蓄能系统5、冷却塔6、净化水池7、药剂投加机8和换热循环泵9,所述监控模块4包括角度调节阀41、流量计42、氧化槽温度传感器43、净化水池液位计44、蓄能水池温度计45和蓄能水池液位计46,所述蓄能系统5包括集束列管换热器51、蓄能水池52和蓄能水泵53;所述净化水池7包括从左至右依次溢流的冷却水回水池71、沉沙池72和加药出水池73;
[0005]其中生物氧化槽换热器1进水口端的换热器进水管路2分别通过阀门一11和阀门二12 与换热循环泵9出口和蓄能水泵53连接,且换热器进水管路2上设有角度调节阀41,生物氧化槽换热器1出水口端的换热器出水管路3分别通过阀门三13和阀门四14与集束列管换热器51的热水入口和蓄能水池52进液口连接,集束列管换热器51的热水出口与冷却塔6 进水口连接;
[0006]冷却塔6位于冷却水回水池71上方,并与冷却水回水池71连通,加药出水池73顶部设有药剂投加机8,药剂投加机8的出药端与加药出水池73内部连通,且加药出水池73上设有净化水池液位计44,加药出水池73的出液口与换热循环泵9入口连接;蓄能水池52 上设有蓄能水池温度计45和蓄能水池液位计46,且蓄能水池52的进液口同时还通过阀门五15与集束列管换热器51的冷水出口连接,蓄能水池52的出液口与蓄能水泵53入口连接,蓄能水泵53出口同时通过阀门六16与集束列管换热器51的冷水进口连接。
[0007]所述角度调节阀41、流量计42、氧化槽温度传感器43、净化水池液位计44、蓄能水
池温度计45、蓄能水池液位计46换热循环泵9和蓄能水泵53分别与PLC控制系统连接。
[000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09]本技术不仅通过冷却换热系统完成了生物氧化槽的换热工作,通过监控模块实现了系统温度调节控制节省能源,完成系统管路故障检测,净化水池设计保证了换热管路畅通无阻塞,蓄能系统的设计进一步提高了生物氧化工艺能源利用率,相对节省了大量的能源。本技术实现监测高效节能减排环保的设计理念对于生物氧化工艺的发展有着较大意义。
附图说明
[0010]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描述中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1]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2]其中:1—生物氧化槽换热器;11

阀门一;12

阀门二;13

阀门三;14

阀门四;15
‑ꢀ
阀门五;16

阀门六;2—换热器进水管路;3—换热器出水管路;4—监控模块;41—角度调节阀;42—流量计;43—氧化槽温度传感器;44—净化水池液位计;45—蓄能水池温度计; 46—蓄能水池液位计;5—蓄能系统;51—集束列管换热器;52—蓄能水池;53—蓄能水泵; 6—冷却塔;7—净化水池;71—冷却水回水池;72—沉沙池;73—加药出水池;8—药剂投加机;9—换热循环泵。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0014]实施例1
[0015]如图1所示,一种生物氧化高效节能换热系统,包括生物氧化槽换热器1、监控模块4、蓄能系统5、冷却塔6、净化水池7、药剂投加机8和换热循环泵9,所述监控模块4包括角度调节阀41、流量计42、氧化槽温度传感器43、净化水池液位计44、蓄能水池温度计45 和蓄能水池液位计46,所述蓄能系统5包括集束列管换热器51、蓄能水池52和蓄能水泵 53;所述净化水池7包括从左至右依次溢流的冷却水回水池71、沉沙池72和加药出水池73;其中冷却水回水池71的出口与沉沙池72入口连通,沉沙池72出口和加药出水池73入口连通;
[0016]其中生物氧化槽换热器1进水口端的换热器进水管路2分别通过阀门一11和阀门二12 与换热循环泵9出口和蓄能水泵53连接,且换热器进水管路2上设有角度调节阀41,生物氧化槽换热器1出水口端的换热器出水管路3分别通过阀门三13和阀门四14与集束列管换热器51的热水入口和蓄能水池52进液口连接,集束列管换热器51的热水出口与冷却塔6 进水口连接;
[0017]冷却塔6位于冷却水回水池71上方,并与冷却水回水池71连通,加药出水池73顶部设有药剂投加机8,药剂投加机8的出药端与加药出水池73内部连通,且加药出水池73上设
有净化水池液位计44,加药出水池73的出液口与换热循环泵9入口连接;蓄能水池52 上设有蓄能水池温度计45和蓄能水池液位计46,且蓄能水池52的进液口同时还通过阀门五15与集束列管换热器51的冷水出口连接,蓄能水池52的出液口与蓄能水泵53入口连接,蓄能水泵53出口同时通过阀门六16与集束列管换热器51的冷水进口连接。
[0018]所述角度调节阀41、流量计42、氧化槽温度传感器43、净化水池液位计44、蓄能水池温度计45、蓄能水池液位计46换热循环泵9和蓄能水泵53分别与PLC控制系统连接。
[0019]实施例2
[0020]请参阅图1所示,本技术是由生物氧化槽换热器1、换热器进水管路2、换热器出水管路3、监控模块4、蓄能系统5、冷却塔6、净化水池7、药剂投加机8、换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物氧化高效节能换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生物氧化槽换热器(1)、监控模块(4)、蓄能系统(5)、冷却塔(6)、净化水池(7)、药剂投加机(8)和换热循环泵(9),所述监控模块(4)包括角度调节阀(41)、流量计(42)、氧化槽温度传感器(43)、净化水池液位计(44)、蓄能水池温度计(45)和蓄能水池液位计(46),所述蓄能系统(5)包括集束列管换热器(51)、蓄能水池(52)和蓄能水泵(53);所述净化水池(7)包括从左至右依次溢流的冷却水回水池(71)、沉沙池(72)和加药出水池(73);其中生物氧化槽换热器(1)进水口端的换热器进水管路(2)分别通过阀门一(11)和阀门二(12)与换热循环泵(9)出口和蓄能水泵(53)连接,且换热器进水管路(2)上设有角度调节阀(41),生物氧化槽换热器(1)出水口端的换热器出水管路(3)分别通过阀门三(13)和阀门四(14)与集束列管换热器(51)的热水入口和蓄能水池(52)进液口连接,集束列管换热器(51)的热...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丁成
申请(专利权)人:长春黄金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