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桥隧结合的隧道敞开段入地改造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80696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5 23: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桥隧结合的隧道敞开段入地改造结构,包括地下敞开段隧道和上部桥梁;上部桥梁在地下敞开段隧道的顶部设置,上部桥梁的两侧支撑在桥梁墩台顶部,地下敞开段隧道的侧墙向下改造至上部桥梁的底面,地下敞开段隧道与桥梁墩台之间靠近上部桥梁处设有防水板,地下敞开段隧道内的顶部靠近上部桥梁处设有挡水板。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基本不改变敞开段的结构受力体系,尽可能地保留了既有隧道结构,可有效减少工程废弃量,改造期间隧道交通功能不中断,且几乎不会影响运营,同时具有优良的组合结构体系防水功能。良的组合结构体系防水功能。良的组合结构体系防水功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桥隧结合的隧道敞开段入地改造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隧道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桥隧结合的隧道敞开段入地改造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地下空间发展及城市更新,地下空间资源呈现出逐步稀缺的态势,部分既有市政工程已不能满足城市发展需要,结合新的城市规划,须对其进行改造。相关改造工程正面临两大问题:一方面要尽量利用既有结构,尽可能地减少工程废弃量,另一方面也要尽可能地在改造过程中减小对原工程的运营影响。实际上,由于既有工程设计时未预留远期改造的条件,通常只能采取废除重建的方案,施工过程中须完全中断原工程运营或新建一临时工程保证改造期间既有工程的原功能,改造代价及社会影响较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上述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桥隧结合的隧道敞开段入地改造结构,以达到在基本不改变敞开段的结构受力体系的基础上,有效减少工程废弃量,改造期间隧道交通功能不中断,同时组合结构具有优良的防水功能的目的。
[0004]本技术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
[0005]提供一种桥隧结合的隧道敞开段入地改造结构,包括地下敞开段隧道和上部桥梁;上部桥梁在地下敞开段隧道的顶部设置,上部桥梁的两侧支撑在桥梁墩台顶部,地下敞开段隧道的侧墙向下改造至上部桥梁的底面,地下敞开段隧道与桥梁墩台之间靠近上部桥梁处设有防水板,地下敞开段隧道内的顶部靠近上部桥梁处设有挡水板。
[0006]进一步的,所述防水结构包括:地下敞开段隧道与桥梁墩台之间设有防水板。
[0007]进一步的,所述防水板的两侧与地下敞开段隧道、桥梁墩台的衔接位置附近分别设有变形缝。
[0008]进一步的,所述防水结构还包括:地下敞开段隧道的顶部设有挡水板。
[0009]进一步的,所述挡水板的两侧与地下敞开段隧道的衔接位置附近分别设有定向导流管。
[0010]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有益效果是:
[0011]本技术利用在隧道敞开段上部设置桥梁承受上部路面荷载,基本不改变敞开段的结构受力体系,尽可能地保留了既有隧道结构,可有效减少工程废弃量,保证了改造期间隧道交通功能不中断,改造过程中几乎不会造成对原工程的运营影响,同时具有优良的组合结构体系防水功能。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中防水板设置示意图;
[0014]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挡水板设置示意图;
[0015]图中:1、地下敞开段隧道;2、上部桥梁;3、桥梁墩台;4、侧墙;5、防水板;6、变形缝;7、挡水板;8、定向导流管;9、防水涂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提出的桥隧结合的隧道敞开段入地改造结构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根据下面的说明,本技术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
[0017]参看图1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桥隧结合的隧道敞开段入地改造结构,包括地下敞开段隧道1和上部桥梁2;上部桥梁2在地下敞开段隧道1的顶部设置,上部桥梁2的两侧支撑在桥梁墩台3顶部,地下敞开段隧道1的侧墙4向下凿除至上部桥梁2的底面,地下敞开段隧道1与桥梁墩台3之间靠近上部桥梁2处设有防水板5,地下敞开段隧道1内的顶部靠近上部桥梁2处设有挡水板7。
[0018]参看图2所示,地下敞开段隧道1与桥梁墩台3之间靠近上部桥梁2 处设有防水板5。防水板5的两侧与地下敞开段隧道1、桥梁墩台3的衔接位置附近分别设有变形缝6。正如本领域人员所可以理解的,在承受外部压力时,变形缝6可以缓冲压力,保护内部结构。
[0019]参看图3所示,地下敞开段隧道1内的顶部靠近上部桥梁2处设有挡水板7。挡水板7的两侧与地下敞开段隧道1的衔接位置附近分别设有定向导流管8。最优实施例中,定向导流管8为竖直方向设置。
[0020]总的来说,针对组合结构体系防水问题,一方面利用了桥面自身的防水体系,另一方面在既有的地下敞开段隧道1与桥梁墩台3间设置防水板 5,截断渗水路径,最后为进一步保证运营阶段防水效果,在既有的地下敞开段隧道1顶部设置一道挡水板7,在加强接缝止水效果同时,额外设置一定数量的定向导流管8有序排水。
[0021]具体实施时,首先将地下敞开段隧道1的侧墙4向上穿出后续上部桥梁2的部分凿除,并在地下敞开段隧道1的侧墙4上植筋施作预埋件,架设钢梁并施工挡水板7,挡水板7与侧墙接缝凿毛处理并设置接缝止水及注浆管,挡水板7的两侧设置定向导流管8。
[0022]施工上部桥梁2的桥梁墩台3,在地下敞开段隧道1与上部桥梁2的桥梁墩台3之间设置防水板5,防水板5的下部依次施工垫层及防水材料,防水板5的两侧分别与地下敞开段隧道1及桥梁墩台3刚性连接,衔接位置附近各设置一道变形缝6,以更好的适应不同结构体系之间的差异沉降。
[0023]在防水板5的上部施工防水涂层9至挡水板7。最后在地下敞开段隧道1的顶部架设上部桥梁2及桥面结构,形成封闭组合体系。
[0024]本方案利用在隧道敞开段上部架设桥梁承受上部路面荷载,基本不改变敞开段的结构受力体系,尽可能地保留了既有隧道结构,可有效减少工程废弃量,保证了改造期间隧道交通功能不中断,改造过程中几乎不会造成对原工程的运营影响,同时具有优良的组合结构体系防水功能。
[0025]以上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技术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桥隧结合的隧道敞开段入地改造结构,包括地下敞开段隧道(1)和上部桥梁(2);其特征在于,上部桥梁(2)在地下敞开段隧道(1)的顶部设置,上部桥梁(2)的两侧支撑在桥梁墩台(3)顶部,地下敞开段隧道(1)的侧墙(4)向下改造至上部桥梁(2)的底面,地下敞开段隧道(1)与桥梁墩台(3)之间靠近上部桥梁(2)处设有防水板(5),地下敞开段隧道(1)内的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晟孙巍谢明黄晨华中良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