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干式气固分离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477649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5 23: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连续干式气固分离装置,包括:分离仓,其顶部设有第一进气口和第一排气口,且底部设有排料口;分流板,设置在分离仓内部并且位于第一进气口和第一排气口之间,分流板朝向排料口延伸设置以形成气体流通通道;收集仓,与分离仓连通设置,收集仓具有设置于底部并且与第一排气口相对应设置的第二进气口,第一排气口与第二进气口的数量均为至少两个;过滤组件,设置在第一排气口与第二进气口之间,用于对分离后的气体进行过滤;反吹气包,连通于收集仓的顶部,用于交替朝向过滤组件吹气。通过对分离仓的至少两处排气口的过滤组件进行交替脉冲反吹除尘,确保气固分离连续进行,并且提高分离效率,确保分离彻底。确保分离彻底。确保分离彻底。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续干式气固分离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气固分离
,具体涉及一种连续干式气固分离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工业现场有许多需要实现粉体和气体分离的场景,一种是含尘气体的净化,通常采用袋式除尘器或中央除尘器来实现;另一种是气力输送中需要将高速气流中携带的粉状物料进行分离,通常负压输送是通过真空输送机或旋风分离器来实现。干式气固分离的设备形式很多,但基本原理就以下三种,不同的应用环境应选用不同的分离方式,不然会影响最终的分离效果。
[0003](1)袋式除尘器
[0004]袋式除尘器工作时含尘气体由除尘器下部进气管道,经导流板进入灰斗时,由于导流板的碰撞和气体速度的降低等作用,粗粒粉尘将落入灰斗中,其余细小颗粒粉尘随气体进入滤袋室,由于滤料纤维及织物的惯性、扩散、阻隔、钩挂、静电等作用,粉尘被阻留在滤袋内,净化后的气体逸出袋外,经排气管排出。滤袋上的积灰用气体逆洗法去除,清除下来的粉尘下到灰斗,经双层卸灰阀排到输灰装置。滤袋上的积灰也可以采用喷吹脉冲气流的方法去除,从而达到清灰的目的,清除下来的粉尘由排灰装置排走。
[0005](2)真空输送机
[0006]真空输送机的原理与袋式除尘器类似,也是通过真空泵形成负压气流,带动物料通过输送管道进入真空输送机的接收罐内,接收罐内配有滤芯阻隔物料,负压状态解除后,物料落入接收罐内,开启排料阀后排放至下游设备。
[0007](3)旋风分离器
[0008]常用的(切流)切向导入式旋风分离器的主要结构是一个圆锥形筒,筒上段切线方向装有一个气体入口管,圆筒顶部装有插入筒内一定深度的排气管,锥形筒底有接受细粉的出粉口。含尘气流一般以12—30m/s速度由进气管进入旋风分离器时,气流将由直线运动变为圆周运动。旋转气流的绝大部分,沿器壁自圆筒体呈螺旋形向下朝锥体流动。此外,颗粒在离心力的作用下,被甩向器壁,尘粒一旦与器壁接触,便失去惯性力,而靠器壁附近的向下轴向速度的动量沿壁面下落,进入排灰管,由出粉口落入收集袋里。旋转下降的外旋气流,在下降过程中不断向分离器的中心部分流入,形成向心的径向气流,这部分气流就构成了旋转向上的内旋流。内、外旋流的旋转方向是相同的。最后净化气经排气管排出器外,一部分未被分离下来的较细尘粒也随之逃逸。自进气管流入的另一小部分气体,则通过旋风分离器顶盖,沿排气管外侧向下流动,当到达排气管下端时,与上升的内旋气流汇合,进入排气管,于是分散在这部分上旋气流中的细颗粒也随之被带走,并在其后用袋滤器或湿式除尘器捕集。
[0009]干式气固分离设备在发展过程中演变出了许多种形态,设备形状、动力源、进出气方式、进出料方式都各不相同,但基本原理离不开袋式除尘、真空输送机、旋风分离这三种。但是在细分领域里,真空输送机属于间歇式工作,袋式除尘属于连续式工作但反吹除尘时
工作效率有所降低,旋风分离是完全连续式工作但对于气流速度有一定要求,运行条件要求较高。即、现有的三种气固分离方式都存在特定的缺陷或局限性,具体如下:
[0010](1)袋式除尘器(或真空输送机)的缺点
[0011]袋式除尘器的滤袋在进气时向内收缩,气体逆洗或者压缩空气反吹时滤袋向外扩张,反复的扩张收缩会使滤袋的使用寿命降低,需要定期更换滤袋,增加了使用成本;
[0012]袋式除尘器在采用气体逆洗清洁滤袋时,除尘器是停止工作的,无法连续进行气固分离;采用压缩空气脉冲反吹时,除尘器可以继续工作,但反吹气体和进气是相互抵消的,会影响分离效果;
[0013]袋式除尘器只适用于负压除尘。
[0014](2)旋风分离器的缺点
[0015]旋风分离器要求含尘气流一般以12—30m/s速度沿圆筒切线方向进气,无论是正压进气还是负压进气,都需要在旋风分离器附近配备鼓风机或引风机作为动力源,以确保合适的进气速度;
[0016]旋风分离器进出气口之间无任何过滤装置,部分粉尘会随着气流从排气口排出,如果需要进一步除尘,需要在后端配备袋式除尘器继续除尘。

技术实现思路

[0017]本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气固分离装置对应用环境的局限性或无法实现连续性气固分离或气固分离不彻底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连续干式气固分离装置,解决了大部分气固装置对应用环境的局限性问题、传统袋式除尘器无法实现连续气固分离的问题、以及旋风分离器对运行环境要求较高与气固分离不彻底的问题。
[0018]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19]一种连续干式气固分离装置,该连续干式气固分离装置包括:
[0020]分离仓,所述分离仓的顶部设有第一进气口和第一排气口,并且其底部设有排料口;
[0021]分流板,设置在所述分离仓内部并且位于所述第一进气口和所述第一排气口之间,所述分流板朝向所述排料口延伸设置以将所述第一进气口和所述第一排气口分割为独立区域从而形成气体流通通道;
[0022]收集仓,通过所述第一排气口与所述分离仓连通设置,所述收集仓具有设置于底部并且与所述第一排气口相对应设置的第二进气口,所述第一排气口与所述第二进气口的数量均为至少两个;
[0023]过滤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排气口与所述第二进气口之间,用于对分离后的气体进行过滤;
[0024]反吹气包,连通于所述收集仓的顶部,用于交替朝向所述第一排气口与所述第二进气口之间的所述过滤组件吹气。
[0025]较佳地,所述分离仓在所述第一进气口位置形成有进气通道,所述连续干式气固分离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进气通道位于所述分离仓内部的端部的缓冲锥,所述缓冲锥用于降低气流的速度。
[0026]较佳地,所述第一进气口和第一排气口分设于所述分离仓的顶部两侧位置,所述
排料口位于所述分离仓的底部中间位置,所述分流板由所述进气口朝向所述排料口的与所述第一排气口相对的边缘倾斜设置,以盖设所述排料口。
[0027]较佳地,所述分流板具有预设长度。
[0028]较佳地,所述分流板至少延伸至所述排料口距所述分离仓总高度的三分之一处。
[0029]较佳地,所述过滤组件包括上保护架和下保护架以及夹设在所述上保护架和下保护架之间的金属过滤网。
[0030]较佳地,所述上保护架和下保护架分别为栅格结构。
[0031]较佳地,所述收集仓的顶部设有多个吹气口,所述反吹气包通过所述吹气口与所述收集仓连通,所述吹气口与所述过滤组件相对设置,以使所述反吹气包朝向所述过滤组件反吹气流。
[0032]较佳地,所述收集仓在远离所述第一进气口的侧面上设有第二排气口,所述第二排气口用于排出经分离与过滤后的气体。
[0033]较佳地,所述第一排气口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吹气口的数量为六个并且与两个所述第一排气口均匀设置。
[0034]较佳地,所述连续干式气固分离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排料口的排料旋转阀,用于开闭所述排料口以进行排料。
[003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续干式气固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连续干式气固分离装置包括:分离仓,所述分离仓的顶部设有第一进气口和第一排气口,并且其底部设有排料口;分流板,设置在所述分离仓内部并且位于所述第一进气口和所述第一排气口之间,所述分流板朝向所述排料口延伸设置以将所述第一进气口和所述第一排气口分割为独立区域从而形成气体流通通道;收集仓,通过所述第一排气口与所述分离仓连通设置,所述收集仓具有设置于底部并且与所述第一排气口相对应设置的第二进气口,所述第一排气口与所述第二进气口的数量均为至少两个;过滤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排气口与所述第二进气口之间,用于对分离后的气体进行过滤;反吹气包,连通于所述收集仓的顶部,用于交替朝向所述第一排气口与所述第二进气口之间的所述过滤组件吹气。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干式气固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离仓在所述第一进气口位置形成有进气通道,所述连续干式气固分离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进气通道位于所述分离仓内部的端部的缓冲锥,所述缓冲锥用于降低气流的速度。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干式气固分离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进气口和第一排气口分设于所述分离仓的顶部两侧位置,所述排料口位于所述分离仓的底部中间位置,所述分流板由所述进气口朝向所述排料口的与所述第一排气口相对的边缘倾斜设置,以盖设所述排料口。4...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孙庆斌黄宗钟彬许敏
申请(专利权)人:陆越自动化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