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微生物粉状菌剂生产防潮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47666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5 23: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微生物菌剂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微生物粉状菌剂生产防潮装置,包括:混料腔室,顶部一端设有进料管道、底部中间位置设有出料管道;防潮机构,包括固定在所述混料腔室顶部并靠近所述进料管道的箱体、设置在所述箱体中部的紫外线灯管和活性炭板;过滤件,设置在所述混料腔室顶部并远离所述进料管道;抽风机,固定在所述过滤件的顶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混料腔室上设置防潮机构、过滤件和抽风机等多个部件,可以对进入到混料装置内的微生物菌种进行防潮处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微生物粉状菌剂在生产过程中受潮。并对过滤件的形状结构进行优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过滤件出现堵塞,保证微生物粉状菌剂的生产防潮。生产防潮。生产防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微生物粉状菌剂生产防潮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微生物菌剂生产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微生物粉状菌剂生产防潮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微生物菌剂具有提高作物产量、改善作物品质、增强作物抗逆性能、提高化肥利用率和改善土壤养分等功能。微生物菌剂按照复合方式分为:微生物菌剂和复合微生物菌剂,其中复合微生物菌剂是由2种或2种以上无拮抗作用的微生物菌种制作而成,由于是由多种微生物菌种制备而成,所以这类菌剂一般具有功能性强和经济效益高等优点。
[0003]微生物菌粉状菌剂受潮时会结块,同时其中有效活菌数量会降低,影响菌剂的功效,因此在实际生产和存储的过程中要注意防潮。比如申请号CN202020349950.6,就公开了一种双层式粉状菌剂干燥存储罐,包括罐体、通道和漏斗,罐体包括内罐和外罐,内罐中盛放粉状菌剂,外罐中存放干燥剂,通道连接内罐和漏斗。通过设置干燥剂实现粉状菌剂的干燥存储。
[0004]在生产复合微生物粉状菌剂的过程中,需要将微生物菌种进行搅拌混合。申请号CN201520078574.0,就公开了一种复合微生物粉状菌剂生产装置,包括储料斗,储料斗上部安装提升储料斗的料斗提升装置,储料斗通过蝶阀和输料管连接二维混料机,二维混料机连接成品料仓,成品料仓内的成品料通过粉体自动定量包装成袋。该专利公开的复合微生物粉状菌剂生产装置通过机械化搅拌产量高、效率快、实用、节省人工,搅拌混合均匀彻底。正如前述的,微生物菌剂在实际生产和存储的过程中要注意防潮,在往储料斗内添加微生物菌种时,储料斗的顶部会打开,外部空气中的水汽会进入储料斗内并跟随微生物菌种进入到二维混合机中,在一定程度上会使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粉状菌剂受潮。
[0005]专利技术人针对现有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现有微生物粉状菌剂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混料装置上设置防潮机构,可以对进入到混料装置内的微生物菌种进行防潮处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微生物粉状菌剂在生产过程中受潮。
[0006]公开于该
技术介绍
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技术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生物粉状菌剂生产防潮装置,可以对微生物菌种进行防潮处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微生物粉状菌剂在生产过程中受潮。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9]一种微生物粉状菌剂生产防潮装置,包括:
[0010]混料腔室,顶部一端设有进料管道、底部中间位置设有出料管道;
[0011]防潮机构,包括固定在所述混料腔室顶部并靠近所述进料管道的箱体、水平设置
在所述箱体中部的紫外线灯管、水平设置在所述紫外线灯管上部及下部的活性炭板,其中,所述箱体的顶部均匀开设有透气孔、底部连通所述混料腔室;
[0012]过滤件,设置在所述混料腔室顶部并远离所述进料管道,所述过滤件连通所述混料腔室;
[0013]抽风机,固定在所述过滤件的顶部。
[0014]作为优选,所述出料管道上设置有与其连通的第一阀门;所述抽风机上设置有与其连通的第二阀门。
[0015]作为优选,所述混料腔室顶部设有第一连接管,所述箱体的底部开口并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管上;所述混料腔室顶部还设有第二连接管,所述过滤件包括上下开口的连接筒和固定在连接筒底部的过滤网,所述连接筒顶部通过螺栓连接在所述第二连接管的顶部、底部深入所述第二连接管内。
[0016]作为优选,所述箱体的两侧设有与所述活性炭板位置对应用于支撑所述活性炭板的支撑条。
[0017]作为优选,所述箱体前端设有用于打开和密封所述箱体的箱门。
[0018]作为优选,所述混料腔室内设有搅拌组件,所述搅拌组件包括两端与所述混料腔室转动连接的搅拌轴以及固定在所述搅拌轴两端的第一搅拌件和第二搅拌件,所述第一搅拌件包括螺旋状的第一搅拌杆以及固定在所述第一搅拌杆两端上并与所述搅拌轴连接的第一固定杆;所述第二搅拌件包括螺旋状的第二搅拌杆以及固定在所述第二搅拌杆两端上并与所述搅拌轴连接的第二固定杆。
[0019]作为优选,所述第一搅拌杆和第二搅拌杆的螺旋方向相反。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21](1)本技术在混料腔室的顶部设置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第一连接管上设有防潮机构,第二连接管上设有抽风机,抽风机工作时将外部空气从第一连接管抽进,并从第二连接管排出,外部空气防潮机构时,防潮机构对外部空气中的水汽及其他杂质进行吸附,从而使进入到混料腔室内的外部空气干燥和干净。外部空气在经过混料腔室时带走混料腔室内及待混合微生物粉状菌剂中的水汽,从而实现微生物粉状菌剂的防潮生产。
[0022](2)本技术第二连接管处设有过滤件,过滤件可以过滤混料腔室内的物料,只允许外部空气通过,进而阻止微生物粉状菌剂逸出;同时为了避免造成过滤件的堵塞,对过滤件的连接筒及过滤网的形状进行改进,使其与混料腔室的内壁齐平,同时在搅拌组件上设置与过滤件对应的毛刷,搅拌组件转动过程中,毛刷与过滤网接触进而将吸附在过滤网上的微生物粉状菌剂刮掉,设计新颖且契合实际生产需求。
[0023](3)本技术箱体内设有两层活性炭板,可以使外部空气中的水汽及其他杂质吸附的较为彻底,同时设置的紫外线灯管可以进一步保证进入混料腔室内的空气较为干净。另外,箱体的两侧设置支撑条可以对活性炭板形成支撑,方便放置活性炭板,设置箱门可以方便取出活性炭板进行更换和维护。
[0024](4)本技术通过在混料腔室上设置防潮机构、过滤件和抽风机等多个部件,可以对进入到混料装置内的微生物菌种进行防潮处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微生物粉状菌剂在生产过程中受潮。并对过滤件的形状结构进行优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过滤件出现堵塞,保证微生物粉状菌剂的生产防潮。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图1的内部剖视图;
[0027]图3为图1的主视图;
[0028]图4为图1爆炸图;
[0029]图5为本技术防潮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30]图6为本技术过滤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1]图7为图6的右视图;
[0032]图8为本技术搅拌件的结构示意图;
[0033]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0034]100、混料腔室;101、进料管道;102、出料管道;103、第一阀门;104、第一连接管;105、第二连接管;200、防潮机构;201、箱体;2011、透气孔;2012、支撑条;2013、箱门;202、紫外线灯管;203、活性炭板;300、过滤件;301、连接筒;302、过滤网;400、抽风机;401、第二阀门;500、搅拌组件;501、搅拌轴;502、第一搅拌件;5021、第一搅拌杆;5022、第一固定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微生物粉状菌剂生产防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混料腔室,顶部一端设有进料管道、底部中间位置设有出料管道;防潮机构,包括固定在所述混料腔室顶部并靠近所述进料管道的箱体、水平设置在所述箱体中部的紫外线灯管、水平设置在所述紫外线灯管上部及下部的活性炭板,其中,所述箱体的顶部均匀开设有透气孔、底部连通所述混料腔室;过滤件,设置在所述混料腔室顶部并远离所述进料管道,所述过滤件连通所述混料腔室;抽风机,固定在所述过滤件的顶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粉状菌剂生产防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料管道上设置有与其连通的第一阀门;所述抽风机上设置有与其连通的第二阀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粉状菌剂生产防潮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混料腔室顶部设有第一连接管,所述箱体的底部开口并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第一连接管上;所述混料腔室顶部还设有第二连接管,所述过滤件包括上下开口的连接筒和固定在连接筒底部的过滤网,所述连接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潘丽萍李建军何明远邢颖曾艳刘永贤
申请(专利权)人:广西挺你生物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