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绒机除静电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73778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5 23:19
一种充绒机除静电结构,包括搅拌箱,其内有上、下搅拌腔,上、下搅拌腔之间设隔板,隔板上设下料口,下料口的下方设下料开合机构,下搅拌腔内的两侧壁上沿前后方向间设有一排相互对称的出绒口,特点:隔板的下方安装有一对离子风棒,一对离子风棒沿隔板的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并分别位于出绒口的两侧,离子风棒的侧面上沿长度方向间设一组出风口,搅拌箱在相对于下搅拌腔两侧的外侧壁上分别设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光电感应开关,光电感应开关设在相邻一侧离子风棒与出绒口之间的位置处,两光电感应开关之间产生有光电感应区域并用于控制下料开合机构对下料口的开合操作。使羽绒保持干燥并使羽绒克重更加精准,确保羽绒不会因为摩擦而重复产生静电。而重复产生静电。而重复产生静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充绒机除静电结构


[0001]本技术属于充绒机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充绒机除静电结构。

技术介绍

[0002]充绒机是加工羽绒制品必不可少的设备之一,但羽绒在相互摩擦和被搅拌器搅拌时都会产生静电,而大量带有静电的羽绒会粘附在箱壁和管道壁上,甚至会堵塞住管道,使羽绒无法进入称重箱,进而无法完成充绒作业,因此如何消除羽绒静电一直是充绒机厂商想要克服的问题。目前,常用的手段是对充绒机搅拌箱内的羽绒进行加湿处理,但湿度低了还是会产生静电,而湿度高了则会影响羽绒的实际克重,加上有些客户会对羽绒湿度有较为苛刻的要求(湿度过高会使实际充绒量无法达到目标,湿羽绒还容易出现发霉和相互粘结等不良现象),这种除静电方法已经无法满足厂商的生产需要,也有的厂家采用在搅拌箱内安装离子发生器来消除静电的结构,但是也只能对离子发生器周围的局部羽绒产生作用,无法完全杜绝羽绒产生静电的情况。
[0003]鉴于上述情况,有必要设计一种结构简单、除静电效果好、能够对即将进入称重箱的羽绒进行消静电的充绒机除静电结构。为此,本申请人作了有益的设计,下面将要介绍的技术方案便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绒机除静电结构,有助于充绒机摒弃传统的加湿除静电方法使羽绒保持干燥并使羽绒克重更加精准,有利于对即将进入称重箱的羽绒先进行消静电从而使羽绒不会因为摩擦而重复产生静电。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这样来达到的,一种充绒机除静电结构,包括一搅拌箱,该搅拌箱内构成有一上搅拌腔和一位于上搅拌腔下方的下搅拌腔,所述的上搅拌腔和下搅拌腔之间设有一隔板,在所述隔板上开设有一下料口,在下料口的下方设置有一下料开合机构,在所述下搅拌腔内的箱体两侧壁上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有一排相互对称的出绒口,特点是:所述隔板的下方固定安装有一对离子风棒,一对离子风棒沿隔板的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并分别位于出绒口的左右两侧,在所述离子风棒的侧面上沿长度方向间隔开设有一组出风口,该组出风口分别向下搅拌腔内吹出离子风并用于对相应侧出绒口周围的羽绒进行消静电,所述搅拌箱在相对于下搅拌腔两侧的外侧壁上分别设置有一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光电感应开关,所述的光电感应开关分别设置在相邻一侧离子风棒与出绒口之间的位置处,两所述的光电感应开关之间产生一光电感应区域并用于控制下料开合机构对下料口的开合操作。
[0006]在本技术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隔板的截面呈倒梯形结构,一对所述的离子风棒分别固定在梯形两侧的斜边上并位于下料口高度方向的上方位置处,该离子风棒各自通过一组间隔设置的抱箍固定安装在隔板所对应的梯形斜边上。
[0007]在本技术的另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搅拌箱前端构成有一电器箱,所
述的电器箱内设置有一离子风棒控制盒,所述的离子风棒朝向电器箱的一侧与离子风棒控制盒电连接并且构成有一与气源连通的进气口。
[0008]在本技术的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一组所述出风口开设在所述离子风棒长度方向的朝向下的一侧侧面上,在所述离子风棒内位于出风口的周围分别设置有放电针,所述出风口吹出的气体将放电针上产生的离子送出离子风棒并对下搅拌腔内的羽绒进行快速消除静电处理。
[0009]在本技术的再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下料开合机构包括一挡板和一气缸,所述的挡板一侧旋转地设置在隔板上、而另一侧与气缸连接,所述的气缸一端与下搅拌腔的一侧壁铰接、而另一端与隔板铰接,所述的气缸与光电感应开关之间实现控制连接。
[0010]在本技术的还有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上搅拌腔内设置有一上搅拌桨。
[0011]在本技术的进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下搅拌腔内并位于出绒口下方的位置处设置有一对下搅拌桨。
[0012]在本技术的更而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所述的光电感应开关为对射式感应开关、镜反射式感应开关、漫反射式感应开关中的一种。
[0013]本技术由于采用了在出绒口周围设置离子风棒并通过光电感应开关控制羽绒高度的结构,因而摒弃了传统的加湿除静电的方法,使羽绒能始终保持干燥,并使羽绒的克重更加精准,同时对即将进入称重箱的羽绒进行消静电处理,使羽绒不会因为摩擦而重复产生静电。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正面结构剖视图。
[0015]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侧面结构剖视图。
[0016]图中:1.搅拌箱、11.上搅拌腔、111.上搅拌桨、12.下搅拌腔、121.出绒口、122.下搅拌桨、13.隔板、131.下料口、14.电器箱、141.离子风棒控制盒;2.下料开合机构、21.挡板、22.气缸;3.离子风棒、31.出风口、32.抱箍、33.进气口;4.光电感应开关、41.光电感应区域。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但对实施例的描述不是对技术方案的限制,任何依据本技术构思作形式而非实质的变化都应当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18]在下面的描述中凡是涉及上、下、左、右、前和后的方向性或称方位性的概念都是以图1位置为基准的,因而不能将其理解为对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的特别限定。
[0019]请参阅图1并结合图2,本技术涉及一种充绒机除静电结构,包括一搅拌箱1,该搅拌箱1内构成有一上搅拌腔11和一位于上搅拌腔11下方的下搅拌腔12,前述的上搅拌腔11和下搅拌腔12之间设有一隔板13,在前述隔板13上开设有一下料口131,在下料口131的下方设置有一下料开合机构2,在前述下搅拌腔12内的箱体两侧壁上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有一排相互对称的出绒口121。
[0020]作为本技术的技术创新点在于:前述隔板13的下方固定安装有一对离子风棒3,一对离子风棒3沿隔板13的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并分别位于出绒口121的左右两侧,在前述离子风棒3的侧面上沿长度方向间隔开设有一组出风口31,该组出风口31分别向下搅拌腔12内吹出离子风并用于对相应侧出绒口121周围的羽绒进行快速消除静电,前述搅拌箱1在相对于下搅拌腔12两侧的外侧壁上分别设置有一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光电感应开关4,前述的光电感应开关4分别设置在相邻一侧离子风棒3与出绒口121之间的位置处,两前述的光电感应开关4之间产生一光电感应区域41并用于控制下料开合机构2对下料口131的开合操作。前述隔板13的截面呈倒梯形结构,也可称为喇叭形,一对前述的离子风棒3分别固定在喇叭形开口的左右两侧斜边上并位于前述下料口131高度方向的上方位置处,每一离子风棒3各自通过一组间隔设置的抱箍32固定安装在隔板13所对应的梯形(喇叭形)斜边上。
[0021]当搅拌箱1内的羽绒高度低于光电感应区域41的高度时,前述的光电感应开关4控制下料开合机构2打开,使上搅拌腔11内的羽绒通过下料口131进入到下搅拌腔12内,这样能确保搅拌箱1内的羽绒高度始终控制在出绒口121周围,也十分有利于前述一对离子风棒3对羽绒的快速消静电处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充绒机除静电结构,包括一搅拌箱(1),该搅拌箱(1)内构成有一上搅拌腔(11)和一位于上搅拌腔(11)下方的下搅拌腔(12),所述的上搅拌腔(11)和下搅拌腔(12)之间设有一隔板(13),在所述隔板(13)上开设有一下料口(131),在下料口(131)的下方设置有一下料开合机构(2),在所述下搅拌腔(12)内的箱体两侧壁上沿前后方向间隔设置有一排相互对称的出绒口(121),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13)的下方固定安装有一对离子风棒(3),一对离子风棒(3)沿隔板(13)的前后方向延伸设置并分别位于出绒口(121)的左右两侧,在所述离子风棒(3)的侧面上沿长度方向间隔开设有一组出风口(31),该组出风口(31)分别向下搅拌腔(12)内吹出离子风并用于对相应侧出绒口(121)周围的羽绒进行消静电,所述搅拌箱(1)在相对于下搅拌腔(12)两侧的外侧壁上分别设置有一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光电感应开关(4),所述的光电感应开关(4)分别设置在相邻一侧离子风棒(3)与出绒口(121)之间的位置处,两所述的光电感应开关(4)之间产生一光电感应区域(41)并用于控制下料开合机构(2)对下料口(131)的开合操作。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绒机除静电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13)的截面呈倒梯形结构,一对所述的离子风棒(3)分别固定在梯形两侧的斜边上并位于下料口(131)高度方向的上方位置处,该离子风棒(3)各自通过一组间隔设置的抱箍(32)固定安装在隔板(13)所对应的梯形斜边上。3.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宏亮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久陆智能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