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秸秆生物炭还田撒施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7232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5 23: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秸秆生物炭还田撒施机,包括车体,所述车体的顶部设置有存储罐,所述车体的顶部设置有水箱,所述水箱的右侧设置有出水管,所述车体的内部设置有混合机构,所述混合机构包括有主杆,所述主杆的一端贯穿并延伸至车体的外部。该秸秆生物炭还田撒施机,通过设置有水箱和出水管,进而可以在撒施秸秆生物炭时润湿撒施秸秆生物炭的位置,从而避免撒施秸秆生物炭造成扬尘的情况,而且通过设置混合机构,使得撒施作业的同时还将秸秆生物炭与表层土壤搅拌混合,使得土壤可以充分吸收,进而使得撒施作业的效率提高,解决了单纯依靠人工进行撒施作业影响撒施作业的效率的问题,使得秸秆生物炭还田撒施机的实用性增强。使得秸秆生物炭还田撒施机的实用性增强。使得秸秆生物炭还田撒施机的实用性增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秸秆生物炭还田撒施机


[0001]本技术涉及秸秆生物炭还田
,具体为一种秸秆生物炭还田撒施机。

技术介绍

[0002]秸秆生物炭是来源于水稻、小麦、玉米等农作物生物质,在缺氧或限氧供应和相对较低温度下热裂解反应的固体残留物,秸秆生物炭还田打破有机碳自然转化过程,促使其向稳定性碳方向转化,从而达到大幅度地提高土壤碳库容量之目的,农作物秸秆生产的生物炭性质稳定,是负碳产品,也是良好的土壤改良剂,在提高土壤肥力以及修复土壤污染的同时,还能够长期保持其碳汇功能,因此,秸秆生物炭还田技术有望在农田土壤固碳和温室气体减排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为秸秆综合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是我国实现农业“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
[0003]中国技术CN201721453340.5公开了一种自走式小型肥料撒施机,其中提出仅是单纯依靠人工进行撒施作业,工作效率较低,且撒施不均匀,从而影响农田固碳培肥效果,另外,秸秆生物炭由于自身重量较轻,在还田施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黑粉尘,操作不当还会引发环境污染,进而影响农民的使用意愿,制约了它的大规模推广应用,故而提出一种秸秆生物炭还田撒施机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秸秆生物炭还田撒施机,具备高效撒施且低污染的优点,解决了单纯依靠人工进行撒施作业,工作效率较低,且撒施不均匀,从而影响农田固碳培肥效果,另外,秸秆生物炭由于自身重量较轻,在还田施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黑粉尘,操作不当还会引发环境污染,进而影响农民的使用意愿,制约了它的大规模推广应用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秸秆生物炭还田撒施机,包括车体,所述车体的顶部设置有存储罐,所述车体的顶部设置有水箱,所述水箱的右侧设置有出水管,所述车体的内部设置有混合机构;
[0006]所述混合机构包括有主杆,所述主杆的一端贯穿并延伸至车体的外部,所述主杆的内部开设有限制槽,所述主杆的外表面滑动连接有转环,所述转环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多个耙齿,所述转环的顶部转动连接有连接环,所述连接环的顶部与车体的底部固定安装有两个电动推杆,所述车体的顶部设置有驱动机构。
[0007]进一步,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有电机,所述电机的底部与车体的顶部固定安装,所述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固定连接有转轴,所述转轴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竖向锥形齿轮,所述主杆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与竖向锥形齿轮外表面相啮合的横向锥形齿轮。
[0008]进一步,所述存储罐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一端贯穿并延伸至车体底部的出碳管,所述存储罐的外表面与车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水箱的底部与车体的顶部固定安装。
[0009]进一步,所述出水管的一端贯穿并延伸至车体底部,所述出水管的底部固定连接
有雾化喷头,所述出碳管的内部安装有电控阀门。
[0010]进一步,所述水箱的内部固定安装有水泵,所述水泵的出水端与出水管的右侧固定连接。
[0011]进一步,所述转环的内腔前后两侧壁固定安装有限制杆,所述限制杆的外表面与限制槽的内表面滑动连接。
[0012]进一步,所述连接环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环形滑条,所述转环的顶部开设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的内表面与环形滑条的外表面转动连接。
[0013]进一步,所述电机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固定环,所述固定环的底部与车体的顶部固定连接。
[00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5]该秸秆生物炭还田撒施机,通过设置有水箱和出水管,进而可以在撒施秸秆生物炭时润湿撒施秸秆生物炭的位置,从而避免撒施秸秆生物炭造成扬尘的情况,而且通过设置混合机构,使得撒施作业的同时还将秸秆生物炭与表层土壤搅拌混合,使得土壤可以充分吸收,进而使得撒施作业的效率提高,解决了单纯依靠人工进行撒施作业影响撒施作业的效率的问题,使得秸秆生物炭还田撒施机的实用性增强。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1中的A处放大图;
[0018]图3为本技术结构限制槽、转环以及耙齿的仰视图。
[0019]图中:1车体、2存储罐、3出碳管、4水箱、5出水管、6混合机构、601主杆、602限制槽、603转环、604耙齿、605连接环、606电动推杆、607驱动机构、6071电机、6072转轴、6073竖向锥形齿轮、6074横向锥形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请参阅图1

3,本实施例中的一种秸秆生物炭还田撒施机,包括车体1,车体1的顶部设置有存储罐2,可以方便存储秸秆生物炭,存储罐2的外表面与车体1的顶部固定连接,车体1的顶部设置有水箱4,水箱4的底部与车体1的顶部固定安装,水箱4的右侧设置有出水管5,水箱4的内部固定安装有水泵,水泵的出水端与出水管5的右侧固定连接,出水管5的一端贯穿并延伸至车体1底部,出水管5的底部固定连接有雾化喷头,使得水箱4的内部的水通过出水管5和雾化喷头将撒过秸秆生物炭的位置进行润湿,车体1的内部设置有混合机构6,存储罐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一端贯穿并延伸至车体1底部的出碳管3,出碳管3的内部安装有电控阀门,进而控制存储罐2内部的秸秆生物炭的撒施。
[0022]具体的,通过设置有水箱4和出水管5,进而可以在撒施秸秆生物炭时润湿撒施秸秆生物炭的位置,从而避免撒施秸秆生物炭造成扬尘的情况,而且通过设置混合机构6,使
得撒施作业的同时还将秸秆生物炭与表层土壤搅拌混合,使得土壤可以充分吸收,使得秸秆生物炭还田撒施机的实用性增强。
[0023]本实施例中,混合机构6包括有主杆601,主杆601的一端贯穿并延伸至车体1的外部,主杆601的内部开设有限制槽602,主杆601的外表面滑动连接有转环603,转环603的内腔前后两侧壁固定安装有限制杆,限制杆的外表面与限制槽602的内表面滑动连接,进而限制转环603只能在主杆601的外表面上下移动,转环60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多个耙齿604,方便搅拌混合土壤和秸秆生物炭,转环603的顶部转动连接有连接环605,连接环605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环形滑条,转环603的顶部开设有环形槽,环形槽的内表面与环形滑条的外表面转动连接,进而方便转环603的在环形滑条的外表面旋转,连接环605的顶部与车体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两个电动推杆606,方便控制转环603以及耙齿604的位置,车体1的顶部设置有驱动机构607。
[0024]具体的,通过设置有耙齿604,旋转主杆601并启动电动推杆606,使得电动推杆606推动连接环605向下挤压转环603,进而使得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秸秆生物炭还田撒施机,包括车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1)的顶部设置有存储罐(2),所述车体(1)的顶部设置有水箱(4),所述水箱(4)的右侧设置有出水管(5),所述车体(1)的内部设置有混合机构(6);所述混合机构(6)包括有主杆(601),所述主杆(601)的一端贯穿并延伸至车体(1)的外部,所述主杆(601)的内部开设有限制槽(602),所述主杆(601)的外表面滑动连接有转环(603),所述转环(60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多个耙齿(604),所述转环(603)的顶部转动连接有连接环(605),所述连接环(605)的顶部与车体(1)的底部固定安装有两个电动推杆(606),所述车体(1)的顶部设置有驱动机构(60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秸秆生物炭还田撒施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607)包括有电机(6071),所述电机(6071)的底部与车体(1)的顶部固定安装,所述电机(6071)的输出轴通过联轴器固定连接有转轴(6072),所述转轴(6072)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竖向锥形齿轮(6073),所述主杆(60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与竖向锥形齿轮(6073)外表面相啮合的横向锥形齿轮(6074)。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秸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玉芬刘忠珍魏岚李翔蒋少军郑小东黄庆黄连喜陈伟盛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