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垂直流多腔室全混厌氧水处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467485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5 23:0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垂直流多腔室全混厌氧水处理装置,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该装置包括污水处理区,所述的污水处理区包括依次连接的泥水混合区、反应区、释气区、泥水分离区;所述的反应区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反应区、第二反应区和第三反应区;释气区的下部与泥水分离区的下部连通。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反应区通过这种多次上下反复折流的结构形式设计,可利于实现泥水完全混合;通过出水回流增加进水流量,起到一定提高水力剪切的作用,减少反应区底部污泥沉积现象;通过泥水分离区与反应区平行布置,靠水平重力流入泥水分离区,来取代结构复杂的传统三相分离器。三相分离器。三相分离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垂直流多腔室全混厌氧水处理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污水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垂直流多腔室全混厌氧水处理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高有机污染废水通常采用厌氧生物技术进行处理,目前常用的厌氧反应器如UASB(上流式厌氧污泥床)、EGSB(膨胀颗粒污泥床)、IC(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反应器,均为一体升流式反应器,典型的厌氧反应器包含进水布水系统、反应区、三相分离器和出水系统。废水经进水布水系统进入反应器自下而上流动,在反应区与厌氧污泥充分接触,厌氧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完成降解并产生沼气,形成泥水气的混合液后继续向上运动,借助三相分离器完成泥水气三相物质的分离,污泥沉淀后回落至反应区,气体向上收集至集气室,污水经出水系统排出反应器。
[0003]上述传统厌氧反应器基本是一体式反应器,反应区和三相分离器在同一空间内,位置关系是上下关系,三相分离器受窄缝流速限制,本身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随着进水负荷提高,产气负荷率增加,气液上升流速不可避免的会升高,因此极易造成污泥流失,所以目前升流式厌氧反应器的设计,受此影响在一定程度制约了厌氧反应器负荷的进一步提高,即存在处理负荷提升与泥水气三项分离效果相互掣肘的矛盾。此外,由于厌氧反应器为了达到良好的泥水混合传质效果,又需要有足够的上升流速,但受不同时段的进水负荷制约,因此其上升流速也很难保障。即便像EGSB反应器虽然有大的内回流泵,但完全依赖大功率污泥回流泵,通过布水器来保证反应器有足够的上升流速,其布水系统也存在易堵塞、不易维护和高耗能等技术难题。
[0004]提升厌氧处理效率和沼气产率是污水处理能源回收的重要举措,如何在大幅提升反应器负荷的同时,兼顾稳定的处理性能和泥水气分离效果,保证足够污泥截留,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垂直流多腔室全混厌氧水处理装置,可在解决现有厌氧反应器在大幅提升进水负荷同时,还能兼顾稳定处理性能和泥水气分离效果的问题。
[0006]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0007]提供一种垂直流多腔室全混厌氧水处理装置,包括污水处理区,所述的污水处理区包括依次连接的泥水混合区、反应区、释气区、泥水分离区;
[0008]所述的反应区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反应区、第二反应区和第三反应区;所述的泥水混合区连接第一反应区,第一反应区与泥水混合区之间设有第一分隔墙,第一分隔墙的底部设有第一过水潜孔;第一反应区与第二反应区之间设有第二分隔墙,第二分隔墙的顶部设有第一上过水孔洞;第二反应区与第三反应区之间设有第三分隔墙,第三分隔墙的底部设有第二过水潜孔;第三反应区连接释气区,第三反应区与释气区之间设有第四分隔墙,
第四分隔墙的顶部设置有第二上过水孔洞;
[0009]释气区与泥水分离区之间设有第五分隔墙,第五分隔墙的底部与释气区和泥水分离区的底面不接触,释气区的下部与泥水分离区的下部连通。
[0010]优选的,所述的泥水分离区的一侧与反应区平行布置。
[0011]优选的,所述的第一反应区、第二反应区、第三反应区的底部为锥斗形。
[0012]进一步的,所述的泥水分离区的底部为锥形结构,锥形结构的下端设有污泥回流缝。
[0013]进一步的,所述的泥水分离区内设有斜管填料或斜板填料。
[0014]进一步的,所述的污水处理区还包括出水区,出水区设置在泥水混合区的前端,出水区与泥水混合区之间设有出水回流泵。
[0015]进一步的,所述的污水处理区还包括污泥停留区,所述的污泥停留区连接泥水分离区,污泥停留区设有排泥管。
[0016]优选的,所述的污泥停留区与泥水分离区的一侧平行布置。
[0017]进一步的,所述的污泥停留区与泥水混合区之间设有污泥回流管,污泥回流管上设有污泥回流泵。
[0018]进一步的,所述的出水区与泥水分离区之间设有出水溢流管。
[0019]进一步的,所述的出水区与泥水混合区共壁设置,出水区设有出水管,泥水混合区设有进水管。
[0020]进一步的,还包括顶部集气区,所述的顶部集气区设置在污水处理区的上方。
[0021]进一步的,所述的顶部集气区包括密封盖板、顶部沼气集气管,所述的密封盖板设置在污水处理区的上方,密封盖板与污水处理区密封固定连接;所述的密封盖板上设有顶部沼气集气管。
[002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
[0023]1、反应区通过这种多次上下反复折流的结构形式设计,可延长反应路径,利于减少上升截面,利于低耗能提升上升流速,利于实现泥水完全混合,可避免短流,避免局部过负荷,预防酸化。
[0024]2、通过出水回流增加进水流量,起到一定提高水力剪切的作用,减少反应区底部污泥沉积现象。
[0025]3、通过泥水分离区与反应区平行布置,可实现反应区反应完毕的泥水混合液,经释气区将含有泥水混合液中的沼气分离出来后,靠水平重力流入泥水分离区,来取代结构复杂的传统三相分离器。
[0026]4、内部多组结构设计,可有效应对季节性水量变化。
附图说明
[00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8]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种垂直流多腔室全混厌氧水处理装置的俯视图;
[0029]图2为图1沿1

1方向的剖面图;
[0030]图3为图1沿2

2方向的剖面图;
[0031]图中标识说明:
[0032]1‑
污水处理区;2

泥水混合区;3

释气区;4

泥水分离区;5

污泥停留区; 6

出水区;7

进水管;8

第一反应区;9

第二反应区;10

第三反应区;11

第一分隔墙;12

第二分隔墙;13

第三分隔墙;14

第四分隔墙;15

第五分隔墙;16
‑ꢀ
第一上过水孔洞;17

第二上过水孔洞;18

污泥回流缝;19

斜管填料;20

污泥回流管;21

污泥回流泵;22

排泥管;23

出水溢流管;24

出水回流泵;25

出水管;26

顶部集气区;27

密封盖板;28

顶部沼气集气管。
具体实施方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垂直流多腔室全混厌氧水处理装置,包括污水处理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污水处理区包括依次连接的泥水混合区、反应区、释气区、泥水分离区;所述的反应区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反应区、第二反应区和第三反应区;所述的泥水混合区连接第一反应区,第一反应区与泥水混合区之间设有第一分隔墙,第一分隔墙的底部设有第一过水潜孔;第一反应区与第二反应区之间设有第二分隔墙,第二分隔墙的顶部设有第一上过水孔洞;第二反应区与第三反应区之间设有第三分隔墙,第三分隔墙的底部设有第二过水潜孔;第三反应区连接释气区,第三反应区与释气区之间设有第四分隔墙,第四分隔墙的顶部设置有第二上过水孔洞;释气区与泥水分离区之间设有第五分隔墙,第五分隔墙的底部与释气区和泥水分离区的底面不接触,释气区的下部与泥水分离区的下部连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垂直流多腔室全混厌氧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泥水分离区的底部为锥形结构,锥形结构的下端设有污泥回流缝。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垂直流多腔室全混厌氧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泥水分离区内设有斜管填料或斜板填料。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垂直流多腔室全混厌氧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污水处理区还包括出水区,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薛蔚琦李仲伟刘立栋姜维
申请(专利权)人:华润深圳湾发展有限公司科学技术研究分公司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