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许晓亮专利>正文

一种可折叠形成两轮平行推车的自行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62876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5 23: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折叠形成两轮平行推车的自行车,包括前车部、后车部和折叠车梁部,所述折叠车梁部用以前后对接前车部和后车部,所述折叠车梁部包括折叠车梁和加强车梁,所述折叠车梁位于所述加强车梁上部,所述折叠车梁包括第一车梁和第二车梁,所述第一车梁和所述第二车梁铰接配合,且呈水平方向折叠转动,所述第一车梁前端与前车部配合安装,所述第二车梁与后车部铰接配合,所述第二车梁与所述后车部呈水平方向折叠转动,所述加强车梁两端分别与前车部和后车部配合,其中一端为铰接配合,另一端为可拆卸安装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优化整体车架结构,可以实现多规格轮径自行车的折叠,且方便折叠后推行使用。且方便折叠后推行使用。且方便折叠后推行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折叠形成两轮平行推车的自行车


[0001]本技术涉及自行车
,特别涉及一种可折叠形成两轮平行推车的自行车。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市场上流行的折叠式自行车的种类比较多,折叠方式也有很多种, 它们折叠的共同目的是缩小自行车的体积、方便于携带和收藏保管。由于这类折叠式自行车虽然在折叠状态下有效地缩小了体积,但大多丧失了在地面上正常骑乘或推动的功能,特别是在某些不适合骑行、但需要步行较长距离的场合,虽然可以折叠后在缩小了体积的情况下携带,但还是需要使用者用手提或肩扛的方式携带,既费力又不太方便,有时甚至成为出行的累赘。现在的折叠自行车的作用局限于改变外形尺寸,缩小占位空间存放和便于携带。
[0003]如公告号CN207631413U,公开了一种结构简单、折叠效率高、通过性好的自行车折叠机构,其包括:一个可伸缩的前支架组件,一个可伸缩的主支架组件,一个头管组件,一个鞍座组件及一个后轮组件;所述头管组件的一端与所述前支架组件以轴旋式连接,而另一端与所述主支架组件以轴旋式连接;所述鞍座组件带有一个与所述主支架组件以旋轴式连接的座管;所述后轮组件带有一个与所述主支架以旋轴式连接的后轮叉及设置于所述后轮叉与所述座管之间分别以旋轴式连接的后轮叉连杆。
[0004]如公告号为CN213620094U,一种折叠式自行车,包括车架,连接于车架的座管与首管,车架包括立管,头管,以及连接于立管与头管之间的横梁,横梁的前端与后端均可折叠,且横梁的前端的折叠方向与横梁后端的折叠方向相反;首管下侧可竖向折叠。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折叠式自行车,能够在横梁前端位置折叠,使得车头处被朝向车身一侧折叠,还能够在横梁后端位置折叠,使得自行车被从中部折叠,并且首管可以朝向下侧折叠,使得车把被折叠后位于自行车前轮的一侧。
[0005]然而,现有的大部分折叠自行车通常均是采用小轮径规格,其车轮尺寸规格通常为20、16英寸甚至更小尺寸,导致其骑行时通过性较弱,舒适感相对较差,且车速相对较慢。现有采用大轮径的自行车,其轮径尺寸通常为26英寸或更大,而该类自行车通常是无法实现良好的折叠效果,通常是需要将前轮或后轮进行快速拆卸后实现体积缩小,拆卸折叠后失去利用车轮移动的功能,需要使用者自行抬运,费力费事,个别具有折叠结构的自行车其折叠后体积依旧较大,紧凑性不足,影响使用效果;同时,对于现有小轮径规格尺寸的折叠自行车,其通常采用的是单一主梁双杠折叠结构,导致其整体车梁稳定性相对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上述问题,本技术旨在提供一种可折叠形成两轮平行推车的自行车,优化整体车架结构,可以实现多规格轮径自行车的折叠,且方便折叠后,可以实现推行使用。
[0007]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0008]一种可折叠形成两轮平行推车的自行车,包括前车部、后车部和折叠车梁部,所述
折叠车梁部用以前后对接前车部和后车部,所述折叠车梁部包括折叠车梁和加强车梁,所述折叠车梁位于所述加强车梁上部,所述折叠车梁包括第一车梁和第二车梁,所述第一车梁和所述第二车梁铰接配合,且呈水平方向折叠转动,所述第一车梁前端与前车部配合安装,所述第二车梁与后车部铰接配合,所述第二车梁与所述后车部呈水平方向折叠转动,所述加强车梁其中一端为铰接配合,另一端为可拆卸安装配合。
[0009]当所述加强车梁的可拆卸端完成拆卸后,所述第一车梁带动前车部相对第二车梁沿水平方向折叠形成90
°
配合,所述第二车梁相对后车部沿水平方向折叠形成90
°
配合,使得所述前车部中的前轮和所述后车部中的后轮处于平行状态,且两车轮处于同心位置。
[0010]所述第一车梁和所述第二车梁铰接结构、所述第二车梁与所述后车部的铰接结构均采用可限位锁固的铰链结构。
[0011]所述前车部包括车把部、车管部和前轮,所述车管部上设有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所述第一安装座用以与第一车梁配合,所述第二安装座用以与加强车梁配合;车把部包括位于两端的车把和连接两端车把的车把管,所述车把相对所述车把管为折叠结构,所述车把管下部与车管部固定配合,所述车管部下部通过前车叉与车轮配合。
[0012]所述前车部包括车把部、车管部和前轮,所述车管部上设有第五安装座,所述第五安装座用以与第一车梁固定配合,所述第一车梁下部还通过加强梁管与所述第五安装座配合,所述第一车梁与加强车梁中的一端为可拆卸固定配合,所述加强车梁另一端与后车部铰接配合。
[0013]加强车梁包括加强横梁和加强斜梁,所述加强横梁、加强斜梁和纵梁之间形成三角形结构,所述加强横梁和加强斜梁与所述纵梁均采用铰接结构配合。
[0014]加强车梁包括加强固定梁和加强移动梁,所述加强固定梁位于第一车梁下部,所述加强固定梁另一端用以与加强移动梁铰接配合,所述加强移动梁另一端用以与第二横梁对接,并与第一横梁或/和第二横梁可拆卸固定安装。
[0015]后车部包括车架,所述车架包括后车主梁和对接梁组件,所述对接梁组件用以与折叠车梁部和加强车梁配合,所述对接梁组件包括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和纵梁,所述第一横梁相对纵梁持续向前车部延伸设置,所述第一横梁与加强移动梁沿竖面方向上下平行叠合。
[0016]后车部包括车座、车架和后轮,所述车座位于所述车架上部,所述车架包括后车主梁、对接梁组件和后车叉,所述对接梁组件和后车叉均与后车主梁固定安装,所述对接梁组件用以与折叠车梁部配合,所述后车叉用以与后轮配合安装。
[0017]所述对接梁组件包括第一横梁、第二横梁和纵梁,第一横梁和纵梁对接处设有第三安装座,所述第三安装座用以与第二车梁配合安装,所述第二横梁与纵梁对接处设有第四安装座,所述第四安装座用以与加强车梁配合安装。
[0018]第一车梁、第二车梁和第一横梁通过相互折叠后形成“凵”形结构。
[0019]第二安装座与加强车梁采用可拆卸安装配合,所述第四安装座和加强车梁采用铰接配合,所述第四安装座和加强车梁的铰接结构采用可限位锁固的铰链结构。
[0020]第二安装座与加强车梁采用铰接配合,所述第二安装座和加强车梁的铰接结构采用可限位锁固的铰链结构,所述第四安装座和加强车梁采用可拆卸安装配合。
[0021]本技术通过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优化整体车
架结构,结构简单实用,优化采用折叠车梁可以实现自行车折叠形成推车结构,便于使用者在特殊环境下使用,可以利用车轮实现推动,方便搬运;同时,增设加强车梁提高整体车架的稳定性,采用单端可拆卸结构便于与折叠车梁实现折叠配合。
[0022]本技术的特点可参阅本案图式及以下较好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而获得清楚地了解。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本技术的自行车骑行状态结构示意图一;
[0024]图2为本技术的自行车骑行状态结构示意图二;
[0025]图3为本技术的自行车加强车梁拆卸状态结构示意图一;...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折叠形成两轮平行推车的自行车,包括前车部、后车部和折叠车梁部,所述折叠车梁部用以前后对接前车部和后车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车梁部包括折叠车梁和加强车梁,所述折叠车梁位于所述加强车梁上部,所述折叠车梁包括第一车梁和第二车梁,所述第一车梁和所述第二车梁铰接配合,且呈水平方向折叠转动,所述第一车梁前端与前车部配合安装,所述第二车梁与后车部铰接配合,所述第二车梁与所述后车部呈水平方向折叠转动,所述加强车梁其中一端为铰接配合,另一端为可拆卸安装配合。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可折叠形成两轮平行推车的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加强车梁的可拆卸端完成拆卸后,所述第一车梁带动前车部相对第二车梁沿水平方向折叠形成90
°
配合,所述第二车梁相对后车部沿水平方向折叠形成90
°
配合,使得所述前车部中的前轮和所述后车部中的后轮处于平行状态。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可折叠形成两轮平行推车的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梁和所述第二车梁铰接结构、所述第二车梁与所述后车部的铰接结构均采用可限位锁固的铰链结构。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可折叠形成两轮平行推车的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车部包括车把部、车管部和前轮,所述车管部上设有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所述第一安装座用以与第一车梁配合,所述第二安装座用以与加强车梁配合;车把部包括位于两端的车把和连接两端车把的车把管,所述车把相对所述车把管为折叠结构,所述车把管下部与车管部固定配合,所述车管部下部通过前车叉与车轮配合。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可折叠形成两轮平行推车的自行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前车部包括车把部、车管部和前轮,所述车管部上设有第五安装座,所述第五安装座用以与第一车梁固定配合,所述第一车梁下部还通过加强梁管与所述第五安装座配合,所述第一车梁与加强车梁中的一端为可拆卸固定配合,所述加强车梁另一端与后车部铰接配合。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一种可折叠形成两轮平行推车的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加强车梁包括加强横梁和加强斜梁,所述加强横梁、加强斜梁和纵梁之间形成三角形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晓亮
申请(专利权)人:许晓亮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