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电力产业链的电力碳排放监测方法及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力碳排放监测
,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电力产业链的电力碳排放监测方法及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目前,针对电力系统碳排放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发电端碳排放量和用电端碳排放强度的评估。更重要的是,大多数碳排放清单是基于发电量和全国平均碳排放强度(EI
CO2
:每单位电能的CO2排放量, g/kWh),或一组基于锅炉类型和装机容量的EI
CO2
数值进行估算。
[0003]但是,需要说明的是,不同燃煤电厂的煤质和组分差异非常大, EI
CO2
均值并不能反映机组发电实际煤炭燃烧带来的碳排放,煤质差异导致燃煤机组碳排放量的估算存在较大的误差。
[0004]此外,现有技术中针对消费端碳排放强度的研究,均采用基于碳排放强度估算的生产端碳排放量耦合无线损互联电网模型的方式进行量化,而事实上,不同国家的低效输配电基础设施可导致2%~50%的电力损耗,这无疑增加了消费端的碳排放强度。
[0005]综上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电力产业链的电力碳排放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基于预先构建的电力传输网络,获取生产端碳排放总量和所述电力传输网络中相邻节点的网络电力损失;根据获取的所述生产端碳排放总量和所述网络电力损失,对目标区域内的消费端碳排放强度进行监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电力产业链的电力碳排放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获取的所述生产端碳排放总量和所述网络电力损失,对目标区域内的消费端碳排放强度进行监测,包括:根据所述电力传输网络中相邻节点之间的网络电力损失,计算每个节点对应的电量;根据每个节点对应的电量和所述生产端碳排放总量,计算得到所述消费端碳排放强度。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电力产业链的电力碳排放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每个节点对应的电量,包括:通过预设公式计算每个节点对应的电量,所述预设公式如下:所述预设公式如下:所述预设公式如下:所述预设公式如下:其中,为j省的电网输入关口电量,为i省的购电量,为i省的高压变电站输出关口电量,为i省的消费端电量,为j省燃煤机组m的发电量,为j省燃煤机组m的厂内用电量,为j省燃煤机组m的上网变压器电力损失,G
j,r
为j省r发电类型的发电量;S1
j,r
为j省发电类型r的厂内用电量,S2
j,r
为j省r发电类型的上网变压器电力损失,T
i,j
为所述电力传输网络中从j省传输到i省的电量,S3
i,j
为从j省传输到i省的过程中产生的高压输配电线路及变压器电力损失;S4
i
为电量输送到i省后配电过程中产生的低压配电及管理损失。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电力产业链的电力碳排放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生产端碳排放总量,具体包括:采集生产端数据;根据所述生产端数据,计算得到所述生产端碳排放总量;其中,所述生产端碳排放总量包括煤炭开采碳排放量、煤炭运输碳排放量、燃煤机组碳排放量以及发电机组碳排放量。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电力产业链的电力碳排放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生产端数据,计算得到所述生产端碳排放总量,包括:通过第一预设公式计算所述燃煤机组碳排放量,所述第一预设公式如下:
其中,为i省燃煤机组m发电燃煤的碳排放量,B
i,m,q
为i省燃煤机组m的煤炭类型q的电煤消费量,V
i,m,q
为i省燃煤机组m的煤炭类型q的低位热值,O
i,m,q
为i省燃煤机组m的煤炭类型q的碳氧化率,C
con
和C
pro
分别为能源端和生产端的煤炭碳含量,a
i,j
为煤炭传输矩阵中从j省运输到i省的煤炭占i省煤炭消费总量的比例,为i省燃煤机组m中湿式石灰石
‑
石膏法脱硫系统运行时化学反应直接排放的碳排放量,D
i,m,q
为i省燃煤机组m的煤炭类型q的电煤含硫量,η
i,m
为i省燃煤机组m的脱硫效率,为i省的所述燃煤机组碳排放量。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于电力产业链的电力碳排放监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生产端数据,计算得到所述生产端碳排放总量,包括:通过第二预设公式计算所述煤炭开采碳排放量,所述第二预设公式如下:所述第二预设公式如下:E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