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抗冲击的门体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38123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0 22:5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抗冲击的门体结构,包括下框体,所述下框体的顶部左侧和顶部右侧分别固定连接有左框体和右框体,左框体的内部设置有抗冲击组件,抗冲击组件的右侧设置有铰接件,铰接件的右侧延伸至左框体外,铰接件位于左框体外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门体,门体和右框体相互靠近的一侧设置有缓冲组件,左框体的顶部和右框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上框体,该装置通过抗冲击组件对门体与左框体的连接处进行缓冲抗冲击,使门体在受到冲击时,门体受气动的作用具备一定的缓冲空间,从而避免门体与左框体刚性碰撞,提高门体的抗冲击能力,该装置通过缓冲组件减少锁芯与右框体的冲击力,使锁芯在冲击下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在冲击下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在冲击下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抗冲击的门体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门体
,尤其涉及一种抗冲击的门体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门(拼音:m
é
n)是汉语通用规范一级汉字(常用字)。此字始见于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两扇的大门,门本义指房屋两扇的外门,与作内门的户相对,门是人出入房屋的必经之处,又引申为途径,门在现代中包含的种类较多,如人防门、装修门和防爆门等。
[0003]申请号为202021282010.6公开了一种抗冲击的防爆门,其
技术介绍
中解决的问题为;虽然市面上现行的防爆门种类繁多,但是大多采用高强度的厚金属板材制成,因此在针对抗冲击依旧显得不足,期待被很好的解决,但是其不能对门体与门框的连接处进行防冲击处理,在门体尤其是防爆门受到冲击后,往往门体本身的结构强度不易破损,常常是门体与门框的连接处破损导致门体整体与门框脱落损坏,不能使门体起到拦截的作用,门体受到冲击后带动安装件晃动,易使安装件破损导致门体与门框脱离,降低了门体的防冲击能力,存在一定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抗冲击的门体结构,包括下框体,所述下框体的顶部左侧和顶部右侧分别固定连接有左框体和右框体,左框体的内部设置有抗冲击组件,抗冲击组件的右侧设置有铰接件,铰接件的右侧延伸至左框体外,铰接件位于左框体外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门体,门体和右框体相互靠近的一侧设置有缓冲组件,左框体的顶部和右框体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上框体;
[0005]所述抗冲击组件包括连接块、连接杆、连接板、气缸、电磁阀和第一通孔,所述左框体的内部呈中空形设计,连接块放置在左框体的内部,连接块的右侧与铰接件远离门体的一侧固定连接,连接板设有两个,两个连接板的左侧分别与左框体的左侧内壁固定连接,且位于连接块的正面和背面,连接杆呈矩形阵列固定在连接块的正面和背面,气缸呈矩形阵列固定在左框体的正面内壁和背面内壁,第一通孔呈矩形阵列开设在两个连接板的正面,气缸的输出轴与连接杆远离连接块的一侧均延伸至第一通孔内,电磁阀呈矩形阵列固定在两个连接板相互远离的一侧。
[0006]优选的,所述气缸和电磁阀通过导气管连接,电磁阀通过导线与控制器连接。
[0007]优选的,所述缓冲组件包括锁芯、第一加强筋圈、第一橡胶圈、第二加强筋圈和第二橡胶圈,锁芯呈矩形阵列设置在门体靠近右框体的一侧,第一橡胶圈的内壁套设在锁芯的侧壁,第一加强筋圈的内壁固定套设在第一橡胶圈的外壁,第二加强筋的内壁固定套设在第二橡胶圈的外壁,第二加强筋和第二橡胶圈均设置在右框体靠近门体的一侧。
[0008]优选的,所述门体靠近右框体的一侧开设有放置锁芯、第一橡胶圈和第一加强筋圈的第一凹槽,第一凹槽的内侧壁与第一加强筋圈的外壁固定连接,第一凹槽呈矩形阵列
排布。
[0009]优选的,所述右框体靠近门体的一侧开设有固定第二橡胶圈和第二加强筋圈的第二凹槽,第二加强筋圈的外壁与第二凹槽的内侧壁固定连接,第二凹槽、第二加强筋圈和第二橡胶圈均呈矩形阵列排布。
[0010]优选的,所述锁芯的侧壁与第二橡胶圈的内壁相适配,所述门体的正面设置有把手。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0012]1、该装置通过抗冲击组件对门体与左框体的连接处进行缓冲抗冲击,使门体在受到冲击时,门体受气动的作用具备一定的缓冲空间,从而避免门体与左框体刚性碰撞,提高门体的抗冲击能力。
[0013]2、该装置通过缓冲组件减少锁芯与右框体的冲击力,使锁芯在冲击下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通过第一加强筋圈和第二加强筋圈在提高锁芯与门体连接处的强度和锁芯与右框体连接处的强度时通过第一橡胶圈和第二橡胶圈提高锁芯的缓冲效果,提高门体与右框体的连接强度,从而提高门体的抗冲击能力。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抗冲击的门体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5]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抗冲击的门体结构的左框体和连接板剖视及抗冲击组件结构示意图。
[0016]图3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抗冲击的门体结构的缓冲组件结构示意图。
[0017]图4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抗冲击的门体结构的右框体结构示意图。
[0018]附图标记;1、下框体;2、门体;3、右框体;4、上框体;5、左框体;6、铰接件;8、抗冲击组件;801、气缸;802、连接杆;803、连接板;804、第一通孔;805、电磁阀;806、连接块;9、缓冲组件;901、锁芯;902、第一加强筋圈;903、第一橡胶圈;904、第二加强筋圈;905、第二橡胶圈。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技术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技术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技术的概念。
[0020]如图1、2和3所示,本技术提出的一种抗冲击的门体2结构,包括下框体1,下框体1的顶部左侧和顶部右侧分别固定连接有左框体5和右框体3,左框体5的内部设置有抗冲击组件8,通过抗冲击组件8对门体2与左框体5的连接处进行缓冲抗冲击,使门体2在受到冲击时,门体2受气动的作用具备一定的缓冲空间,从而避免门体2与左框体5刚性碰撞,提高门体2的抗冲击能力,抗冲击组件8的右侧设置有铰接件6,铰接件6的右侧延伸至左框体5外,铰接件6位于左框体5外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门体2,门体2和右框体3相互靠近的一侧设置有缓冲组件9,通过缓冲组件9减少锁芯901与右框体3的冲击力,使锁芯901在冲击下具有一定的缓冲能力,提高门体2与右框体3的连接强度,左框体5的顶部和右框体3的顶部固定连
接有上框体4。
[0021]如图1和2所示,抗冲击组件8包括连接块806、连接杆802、连接板803、气缸801、电磁阀805和第一通孔804,左框体5的内部呈中空形设计,连接块806放置在左框体5的内部,连接块806的右侧与铰接件6远离门体2的一侧固定连接,连接板803设有两个,两个连接板803的左侧分别与左框体5的左侧内壁固定连接,且位于连接块806的正面和背面,连接杆802呈矩形阵列固定在连接块806的正面和背面,气缸801呈矩形阵列固定在左框体5的正面内壁和背面内壁,第一通孔804呈矩形阵列开设在两个连接板803的正面,气缸801的输出轴与连接杆802远离连接块806的一侧均延伸至第一通孔804内,电磁阀805呈矩形阵列固定在两个连接板803相互远离的一侧,门体2受到冲击后通过铰接件6带动连接块806移动,连接块806带动连接杆802在第一通孔804内移动,同时,通过控制器启动电磁阀805,电磁阀805通过外接高压气路向气缸801内部充气,并通过电磁阀805控制气缸801的输出轴的伸长长度,从而使气缸801的输出轴挤压连接杆802,从而挤压连接块806,进而对连接块806进行气动缓冲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冲击的门体(2)结构,包括下框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框体(1)的顶部左侧和顶部右侧分别固定连接有左框体(5)和右框体(3),左框体(5)的内部设置有抗冲击组件(8),抗冲击组件(8)的右侧设置有铰接件(6),铰接件(6)的右侧延伸至左框体(5)外,铰接件(6)位于左框体(5)外的一侧固定连接有门体(2),门体(2)和右框体(3)相互靠近的一侧设置有缓冲组件(9),左框体(5)的顶部和右框体(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上框体(4);所述抗冲击组件(8)包括连接块(806)、连接杆(802)、连接板(803)、气缸(801)、电磁阀(805)和第一通孔(804),所述左框体(5)的内部呈中空形设计,连接块(806)放置在左框体(5)的内部,连接块(806)的右侧与铰接件(6)远离门体(2)的一侧固定连接,连接板(803)设有两个,两个连接板(803)的左侧分别与左框体(5)的左侧内壁固定连接,且位于连接块(806)的正面和背面,连接杆(802)呈矩形阵列固定在连接块(806)的正面和背面,气缸(801)呈矩形阵列固定在左框体(5)的正面内壁和背面内壁,第一通孔(804)呈矩形阵列开设在两个连接板(803)的正面,气缸(801)的输出轴与连接杆(802)远离连接块(806)的一侧均延伸至第一通孔(804)内,电磁阀(805)呈矩形阵列固定在两个连接板(803)相互远离的一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抗冲击的门体(2)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801)和电磁阀(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利群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临安利翔新型装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