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向缓冲开门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00170 阅读:5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8 10:06
一种双向缓冲开门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底壳和面罩,底壳与面罩之间形成限位区,一摆臂通过摆动座与底壳上的铰接轴铰接,摆臂围绕着该铰接轴转动:其中,所述的限位区内滑动式安装有呈槽状设置有反推板,反推板内滑动式安装有驱动板,所述的反推板与限位区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推动反推板始终向摆动座方向运动;所述的限位区内还安装有缓冲装置,缓冲装置与摆动座相互作用,产生开门及关门时的阻尼作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开门器与柜体安装后,可实现按压反弹式开启,因此柜门上无需安装门把手等部件,有利于保持柜体的整洁美观,避免儿童与把手发生磕碰造成的安全隐患,提升其安全性。提升其安全性。提升其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双向缓冲开门器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五金配件,具体是一种双向缓冲开门器。

技术介绍

[0002]各种带有平开门的家具是一般家庭必备的,平开门一般是经铰链与家具的柜体连接,开启或关闭平开门时一般是通过使用者通过推拉门上的把手或类似功能的部件开启或关闭平开门,上述的家具的平开门因没有把手,故时常会碰撞家庭中的儿童的头部,另一方面推拉开启或关闭仍不方便。因此,避免现有技术的缺陷,实现更为方便开启或关闭家具的平开门,仍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已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实现柜门自动反弹开启及自动复位缓冲关闭的一种双向缓冲开门器。
[0004]本技术的目的是采用如下方案实现的:一种双向缓冲开门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底壳和面罩,底壳与面罩之间形成限位区,一摆臂通过摆动座与底壳上的铰接轴铰接,摆臂围绕着该铰接轴转动:
[0005]其中,所述的限位区内滑动式安装有呈槽状设置有反推板,反推板内滑动式安装有驱动板,所述的反推板与限位区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推动反推板始终向摆动座方向运动;
[0006]所述的反推板与驱动板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第二弹簧推动驱动板始终向摆动座方向运动,所述的驱动板朝向摆动座的一侧设置有导轮,导轮在驱动板的作用下始终与摆动座的外轮廓接触,并施压在该摆动座的外轮廓上;
[0007]所述的摆动座的外轮廓上设置有向外突出设置的爬坡区,爬坡区远离摆臂的一侧为开门区,爬坡区靠近摆臂的一侧为闭门区,摆臂开合时,导轮位于开门区、爬坡区、闭门区上滑动,所述的闭门区向内凹陷设置;
[0008]所述的摆动座上还设置有向外突出的弹簧座,第三弹簧安装在弹簧座与反推板之间,第三弹簧绕过设置在限位区内的弹簧滑轮后,拉动摆动座始终向打开方向摆动;
[0009]所述的反推板内还摆动式设置有释放扣,释放扣与突出底壳下端面的触发扣联动,驱动触发扣运动时,触发扣驱动与释放扣挂扣或是对接。
[0010]所述的限位区内还安装有缓冲装置,缓冲装置与摆动座相互作用,产生开门及关门时的阻尼作用。
[0011]所述的缓冲装置包括设置在摆动座上的关门缓冲压块及开门缓冲压块;还包括设置在限位区内的液压缓冲缸,液压缓冲缸套装在阻尼块内,摆动座摆动时通过关门缓冲压块及开门缓冲压块与阻尼块挤压产生阻尼。
[0012]所述的液压缓冲缸设置有两个,方向相反的套装在阻尼块内,相对应地:限位区内固定安装有定位板,液压缓冲缸顶压在定位板上。
[0013]所述的定位板由金属板材弯折而成,其截面呈矩形开口槽状,定位板底部与在限位区内,液压缓冲缸顶压在定位板的左右两支脚上。
[0014]所述的反推板与限位区之间设置有第一缓冲器。
[0015]所述的释放扣与触发扣之间通过联动扣连接,所述的联动扣摆动时铰接在反推板内,联动扣一端设置有第一挂钩与设置在释放扣底部的第二挂钩挂扣,联动扣的端面上设置有导向柱,触发扣上设置有导向槽,导向柱滑动式安装在该导向槽内。
[0016]所述的触发扣与限位区间还设置有第四弹簧,第四弹簧始终向外推动触发扣。
[0017]所述的触发扣底部还螺接有调节螺丝。
[0018]所述的反推板内还设置有复位推块,复位推块由弹簧支撑,另一端顶压在释放扣上,推动释放扣向驱动板方向偏摆复位。
[0019]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提高市场竞争力。2、本开门器与柜体安装后,可实现按压反弹式开启,因此柜门上无需安装门把手等部件,有利于保持柜体的整洁美观,避免儿童与把手发生磕碰造成的安全隐患,提升其安全性。3、本开门器在打开及关闭过程中均具有缓冲作用,从而使得柜门打开及关闭过程更加顺畅稳定。
附图说明
[0020]图1、2为本技术与柜体安装使用效果图。
[0021]图3为本技术结构总装效果图。
[0022]图4为本技术结构装配图。
[0023]图5为本技术中摆动座与缓冲装置装配图。
[0024]图6为本技术中反推板与驱动板装配图。
[0025]图7、8为本技术中开门器处于关闭状态后隐藏面罩后结构示意图。
[0026]图9

12为本技术中闭门器打开过程示意图。
[0027]图13

14为本技术中关门器关闭过程示意图。
[0028]图15为本技术中隐藏底1与面罩后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具体进一步的说明。一种双向缓冲开门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底壳1和面罩2,底壳1与面罩2之间形成限位区3,一摆臂4通过摆动座5与底壳1上的铰接轴6铰接,摆臂4围绕着该铰接轴6转动:
[0030]其中,所述的限位区3内滑动式安装有呈槽状设置有反推板7,反推板7内滑动式安装有驱动板8,所述的反推板7与限位区3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9,第一弹簧9推动反推板7始终向摆动座5方向运动;
[0031]所述的反推板7与驱动板8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10,第二弹簧10推动驱动板8始终向摆动座5方向运动,所述的驱动板8朝向摆动座5的一侧设置有导轮81,导轮81在驱动板8的作用下始终与摆动座5的外轮廓接触,并施压在该摆动座5的外轮廓上;
[0032]所述的摆动座5的外轮廓上设置有向外突出设置的爬坡区51,爬坡区51远离摆臂4的一侧为开门区52,爬坡区51靠近摆臂4的一侧为闭门区53,摆臂4开合时,导轮81位于开门区52、爬坡区51、闭门区53上滑动,所述的闭门区53向内凹陷设置;
[0033]所述的摆动座5上还设置有向外突出的弹簧座54,第三弹簧55安装在弹簧座54与反推板7之间,第三弹簧55绕过设置在限位区内的弹簧滑轮56后,拉动摆动座5始终向打开方向摆动;
[0034]所述的反推板7内还摆动式设置有释放扣71,释放扣71与突出底壳1下端面的触发扣72联动,驱动触发扣72运动时,触发扣72驱动与释放扣71挂扣或是对接。
[0035]所述的限位区3内还安装有缓冲装置,缓冲装置与摆动座5相互作用,产生开门及关门时的阻尼作用。
[0036]所述的缓冲装置包括设置在摆动座5上的关门缓冲压块57及开门缓冲压块58;还包括设置在限位区内的液压缓冲缸59,液压缓冲缸59套装在阻尼块591内,摆动座5摆动时通过关门缓冲压块57及开门缓冲压块58与阻尼块591挤压产生阻尼。
[0037]所述的液压缓冲缸59设置有两个,方向相反的套装在阻尼块591内,相对应地:限位区内固定安装有定位板592,液压缓冲缸59顶压在定位板592上。
[0038]所述的定位板592由金属板材弯折而成,其截面呈矩形开口槽状,定位板592底部与在限位区内,液压缓冲缸59顶压在定位板592的左右两支脚上。
[0039]所述的反推板7与限位区3之间设置有第一缓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向缓冲开门器,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底壳(1)和面罩(2),底壳(1)与面罩(2)之间形成限位区(3), 一摆臂(4)通过摆动座(5)与底壳(1)上的铰接轴(6)铰接,摆臂(4)围绕着该铰接轴(6)转动:其中,所述的限位区(3)内滑动式安装有呈槽状设置有反推板(7),反推板(7)内滑动式安装有驱动板(8),所述的反推板(7)与限位区(3)之间设置有第一弹簧(9),第一弹簧(9)推动反推板(7)始终向摆动座(5)方向运动;所述的反推板(7)与驱动板(8)之间设置有第二弹簧(10),第二弹簧(10)推动驱动板(8)始终向摆动座(5)方向运动,所述的驱动板(8)朝向摆动座(5)的一侧设置有导轮(81),导轮(81)在驱动板(8)的作用下始终与摆动座(5)的外轮廓接触,并施压在该摆动座(5)的外轮廓上;所述的摆动座(5)的外轮廓上设置有向外突出设置的爬坡区(51),爬坡区(51)远离摆臂(4)的一侧为开门区(52),爬坡区(51)靠近摆臂(4)的一侧为闭门区(53),摆臂(4)开合时,导轮(81)位于开门区(52)、爬坡区(51)、闭门区(53)上滑动,所述的闭门区(53)向内凹陷设置;所述的摆动座(5)上还设置有向外突出的弹簧座(54),第三弹簧(55)安装在弹簧座(54)与反推板(7)之间,第三弹簧(55)绕过设置在限位区内的弹簧滑轮(56)后,拉动摆动座(5)始终向打开方向摆动;所述的反推板(7)内还摆动式设置有释放扣(71),释放扣(71)与突出底壳(1)下端面的触发扣(72)联动,驱动触发扣(72)运动时,触发扣(72)驱动与释放扣(71)挂扣或是对接;所述的限位区(3)内还安装有缓冲装置,缓冲装置与摆动座(5)相互作用,产生开门及关门时的阻尼作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缓冲开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缓冲装置包括设置在摆动座(5)上的关门缓冲压块(57)及开门缓冲压块(58)...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明开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联迅精密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