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轨道车体端墙结构及轨道车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3066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0 22: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轨道车体端墙结构及轨道车体,包括端墙立柱(21)、角立柱(22)、主横梁(25)、端墙弯梁组装(28)及端墙板(29),所述端墙立柱和所述角立柱的上端分别连接所述主横梁,所述主横梁和所述端墙弯梁组装连接组成一封闭结构,所述端墙立柱(21)和所述角立柱(22)设置中间立柱(23),所述中间立柱的上端连接所述端墙弯梁组装,且所述端墙立柱(21)和所述角立柱之间纵横交错设置中间立柱(23)和下横梁(24),所述封闭结构的内部纵横交错设置上横梁(26)和上立柱(27)。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强度大,能大幅提高车体的防撞性能。能大幅提高车体的防撞性能。能大幅提高车体的防撞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轨道车体端墙结构及轨道车体


[0001]本技术涉及轨道车辆车体结构,特别是一种轨道车体端墙结构及轨道车体。

技术介绍

[0002]从1980年代开始,以机车牵引的UIC

Z型车厢被广泛运用在欧洲160~200km/h的线路上。由于目前欧洲地区发布了TSI标准,新开发的UIC

Z型车厢只有通过TSI认证才能上线运营。TSI标准要求车体不仅要满足强度要求,还要满足EN15227标准规定的防撞性要求。国际铁路联盟UIC系列标准多年未更新,对车体只有强度要求,无防撞性要求。经分析,UIC567

2规定了车端距300mm,UIC528规定了缓冲器突出车体端墙为150mm,除去弹性行程110mm,只有40mm塑性变形行程,缓冲器吸能太少,不能满足EN15227防撞性要求,且受车端距的限制,无法加长缓冲器突出端墙的长度,即传统的UIC

Z型车厢车体不能满足TSI标准规定的防撞性要求。
[0003]中国专利CN1394778公开了铁路客运列车耐冲击吸能车体,利用车体头部和车体端部的非载人区作为塑性变形吸能结构。中国专利CN1669855A公开了用于耐冲击吸能列车车体的底架,利用底架外端部至底架枕梁之间的非载人区作为塑性变形吸能结构。但上述技术方案存在以下不足:1、车体外端至枕梁之间作为吸能结构,非载人区较大,减少了载客量,不满足用户大载客量要求,也不适用于端部无卫生间的车辆;2、未考虑车辆防爬要求。中国专利CN104512429A公开了一种轨道车辆的端墙结构及其加工方法,其利用端墙结构发生塑性变形吸能,存在以下不足:1、不适用于无缓冲梁的车体;2、不适用需安装链子钩和缓冲器的车体;3、未考虑车辆防爬要求。中国专利CN106672000A公开了客车室吸能区和轨道车辆,其利用端墙与闸墙之间的压溃吸能装置吸能,存在以下不足:1、需要增加一个闸墙,闸墙不仅增加较多重量,而且占用了客室空间,减少了载客量;2、不适用需安装缓冲器的车体;3、未考虑车辆防爬要求。
[0004]中国专利CN106240587公开了一种轨道车辆车头结构,其通过司机室前端结构的加强及一、二级止挡结构的设置使塑性变形吸能被控制在司机室前门的前端,但显然,这种吸能结构仅适于头车车体,不能用于中间车车体,且其二级止挡结构的后方仅依靠车体底架支撑,其防撞性能有限。
[0005]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车辆舒适度、列车安全等方面的需求不断提高。如何在车体主要尺寸满足UIC 567

2标准规定的前提下合理地设计车体端部的吸能结构,在尽量减小非载人区的目标下实现车体的防撞性能满足EN15227标准要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车体吸能结构的非载人区较大,不满足EN15227标准要求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能尽量减小非载人区,且车体的防撞性能更高的轨道车体端墙结构及轨道车体。
[000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8]一种轨道车体端墙结构,包括端墙立柱、角立柱、主横梁、端墙弯梁组装及端墙板,所述端墙立柱和所述角立柱的上端分别连接所述主横梁,所述主横梁和所述端墙弯梁组装连接组成一封闭结构,所述端墙立柱和所述角立柱设置中间立柱,所述中间立柱的上端连接所述端墙弯梁组装,且所述端墙立柱和所述角立柱之间纵横交错设置中间立柱和下横梁,所述封闭结构的内部纵横交错设置上横梁和上立柱。
[0009]本技术由端墙立柱、角立柱、小立柱、下横梁、主横梁、上立柱和端墙弯梁组装形成框架结构,并在端墙上部框架内增加上横梁,提高了端墙的整体强度及刚度,提高端墙的防撞性能。
[0010]优选地,所述端墙立柱的上面对应设置所述上立柱。
[0011]优选地,所述上横梁的横截面呈Z形。
[0012]优选地,所述端墙立柱的下端和所述角立柱的下端之间安装防爬装置。
[0013]优选地,所述防爬装置包括防爬板、支撑梁、支撑立柱和支撑连接梁,所述支撑梁、支撑连接梁、支撑立柱连接形成框架支撑结构,所述防爬板安装在所述框架支撑结构上,且所述支撑梁的上侧与所述中间立柱连接,所述支撑梁和支撑连接梁的一端与所述角立柱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端墙立柱连接。
[0014]优选地,所述上立柱的横截面为U型,且开口朝向车内,底部开设用于与所述端墙板连接的塞焊孔。
[0015]优选地,所述端墙弯梁组装的横截面为矩形结构,其包括U型弯梁和用于封闭U型弯梁开口的圆弧板。
[0016]优选地,所述端墙板通过折弯搭接在所述角立柱的侧墙板连接面上。
[0017]优选地,所述端墙立柱由2个L形梁组成。
[0018]基于同一专利技术构思,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轨道车体,其包括所述的端墙结构。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20]1、本技术端墙结构的设置,增强了轨道车体的端部强度和刚度,使轨道车辆车体结构能满足EN12663标准静强度载荷要求和EN 15227标准防撞性要求,同时车辆具有防爬功能,提高了车辆的被动安全性和客室载客量,增强了车辆的市场竞争力。
[0021]2、本技术结构简单,强度高,防撞性好,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附图说明
[0022]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3]图1为本技术车体结构的立体结构图。
[0024]图2为本技术车体结构的正视图。
[0025]图3为端墙结构示意图。
[0026]图4为防爬装置示意图。
[0027]图5为图2中的A

A剖视图。
[0028]图6为底架端部结构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0029]图7为图2中的B

B剖视图。
[0030]图8为端顶盖与端墙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31]在图中:1

端顶盖,11

顶盖边梁,11a

诱导孔,12

端纵梁,13

圆弧板,14

连接弯梁,15

顶盖弯梁,16

顶盖过渡弯梁;
[0032]2‑
端墙,21

端墙立柱,22

角立柱,23

中间立柱,24

下横梁,25

主横梁,26

上横梁,27

上立柱,271

塞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轨道车体端墙结构,包括端墙立柱(21)、角立柱(22)、主横梁(25)、端墙弯梁组装(28)及端墙板(29),所述端墙立柱和所述角立柱的上端分别连接所述主横梁,所述主横梁和所述端墙弯梁组装连接组成一封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墙立柱(21)和所述角立柱(22)设置中间立柱(23),所述中间立柱的上端连接所述端墙弯梁组装,且所述端墙立柱(21)和所述角立柱之间纵横交错设置中间立柱(23)和下横梁(24),所述封闭结构的内部纵横交错设置上横梁(26)和上立柱(2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体端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墙立柱的上面对应设置所述上立柱。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体端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横梁的横截面呈Z形。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轨道车体端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端墙立柱的下端和所述角立柱的下端之间安装防爬装置(3)。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轨道车体端墙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爬装置包括防爬板(3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岳译新金希红杨红波苏柯王赵华王晓绒王海钧柳颖娇郑龙刚孙亚洲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