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位塔集水槽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3044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0 22:4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高位塔集水槽,包括:集水槽主体、出塔过渡段和回水沟连接段,集水槽主体的出口端与出塔过渡段的一端相连,出塔过渡段的另一端与回水沟连接段的一端相连,回水沟连接段的另一端与回水沟相连,其中,集水槽主体包括:侧壁和底板,其中,底板的两侧固定设置有侧壁,并且底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N组对称设置的框架柱,每组对称设置的框架柱的内壁与侧壁的内壁重合,其中,每组对称设置的框架柱之间水平设置有多个拉杆,框架柱上部设置的拉杆的数量小于框架柱下部设置的拉杆的数量。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高位塔集水槽,通过简单的设计即可满足结构防渗、结构方面受力以及工艺布置等要求,工程量较小,成本较低。成本较低。成本较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位塔集水槽


[0001]本技术涉及集水槽
,具体涉及一种高位塔集水槽。

技术介绍

[0002]高位收水冷却塔塔内设置高位收水的集水槽,该水槽经回水沟与循环水泵房相连,使得冷却水可以通过循环水泵送至电厂其他区域。
[0003]相关技术中,高位塔集水槽为满足结构防渗、结构方面受力以及工艺布置等要求,设计较为复杂,因此,工程量较大,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高位塔集水槽,通过简单的设计即可满足结构防渗、结构方面受力以及工艺布置等要求,工程量较小,成本较低。
[0005]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一种高位塔集水槽,包括:集水槽主体、出塔过渡段和回水沟连接段,所述集水槽主体的出口端与所述出塔过渡段的一端相连,所述出塔过渡段的另一端与所述回水沟连接段的一端相连,所述回水沟连接段的另一端与回水沟相连,其中,所述集水槽主体包括:侧壁和底板,其中,所述底板的两侧固定设置有所述侧壁,并且所述底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N组对称设置的框架柱,每组所述对称设置的框架柱的内壁与所述侧壁的内壁重合,其中,每组所述对称设置的框架柱之间水平设置有多个拉杆,所述框架柱上部设置的拉杆的数量小于框架柱下部设置的拉杆的数量。
[0007]具体地,所述侧壁的厚度由上到下阶梯性增加。
[0008]具体地,所述出塔过渡段包括:第一倒角和第二倒角,其中,所述第一倒角设置在所述集水槽主体的出口端的下方,所述第二倒角设置在所述集水槽主体的出口端的上方。r/>[0009]具体地,所述回水沟连接段靠近所述出塔过渡段部分呈长方体,所述回水沟连接段靠近所述回水沟部分呈台柱体。
[0010]具体地,所述集水槽主体还包括:多个框架梁,每组所述对称设置的框架柱之间水平设置有一个框架梁,其中,所述框架梁设置在对应的框架柱的顶部。
[0011]本技术的有益效果:
[0012]本技术通过简单的设计即可满足结构防渗、结构方面受力以及工艺布置等要求,工程量较小,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高位塔集水槽的剖视图;
[0014]图2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高位塔集水槽的剖视图;
[0015]图3为本技术一个实施例的回水沟连接段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7]图1是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高位塔集水槽的剖视图。
[0018]如图1所示,本技术实施例的高位塔集水槽,包括:集水槽主体100、出塔过渡段200和回水沟连接段300,集水槽主体100的出口端与出塔过渡段200的一端相连,出塔过渡段200的另一端与回水沟连接段300的一端相连,回水沟连接段300的另一端与回水沟相连。集水槽主体100内的水流依次经过出塔过渡段200和回水沟连接段300流入回水沟。
[0019]其中,如图1和2所示,集水槽主体100可包括:侧壁110和底板120,其中,底板120的两侧固定设置有侧壁110,并且底板120的两侧分别设置有N组对称设置的框架柱130,每组对称设置的框架柱130的内壁与侧壁110的内壁重合,其中,每组对称设置的框架柱130之间水平设置有多个拉杆140,框架柱130上部设置的拉杆的数量小于框架柱130下部设置的拉杆的数量。
[0020]具体而言,可在每组对称设置的框架柱130之间水平设置多个拉杆140,每个拉杆140不等距布置,其中,根据框架柱130的中间位置,可将框架柱130分为框架柱130上部和框架柱130下部,框架柱130上部设置的拉杆的数量小于框架柱130下部设置的拉杆的数量,与受力情况相一致。由此,通过设置拉杆能够有效地减少框架柱受到的水平力,减少框架柱截面及配筋面积,在确保结构安全的同时优化集水槽结构的工程量,降低造价。
[0021]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侧壁110的厚度由上到下阶梯性增加。
[0022]具体而言,侧壁110可根据实际受力情况阶梯型地改变侧壁110的厚度。其中,侧壁110上端厚度较小,往下厚度逐渐增大,由此,在满足受力要求的情况下可减少工程量。
[0023]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出塔过渡段200可包括:第一倒角210和第二倒角220,其中,第一倒角210设置在集水槽主体100的出口端的下方,第二倒角220设置在集水槽主体100的出口端的上方。
[0024]具体而言,可在集水槽主体100的出口端的上下方均设置倒角,即第一倒角210和第二倒角220,截面逐步收窄,使水流均匀过渡,有利于消除截面变化产生的水流漩涡,确保流态稳定。
[0025]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回水沟连接段300靠近出塔过渡段200部分呈长方体,回水沟连接段300靠近回水沟部分呈台柱体。
[0026]具体而言,回水沟连接段300的断面形状变化,顶部收窄,有利于避开冷却塔的人字柱结构,减少对高位塔结构的影响。其中,下部尺寸基本不变,可以减少断面变化对水流影响。
[0027]在本技术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集水槽主体100还包括:多个框架梁150,每组对称设置的框架柱130之间水平设置有一个框架梁150,其中,框架梁150设置在对应的框架柱130的顶部。由此,能够进一步减少框架柱受到的水平力。
[0028]综上所述,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高位塔集水槽,包括:集水槽主体、出塔过渡段和回水沟连接段,集水槽主体的出口端与出塔过渡段的一端相连,出塔过渡段的另一端
与回水沟连接段的一端相连,回水沟连接段的另一端与回水沟相连,其中,集水槽主体包括:侧壁和底板,其中,底板的两侧固定设置有侧壁,并且底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N组对称设置的框架柱,每组对称设置的框架柱的内壁与侧壁的内壁重合,其中,每组对称设置的框架柱之间水平设置有多个拉杆,框架柱上部设置的拉杆的数量小于框架柱下部设置的拉杆的数量。由此,通过简单的设计即可满足结构防渗、结构方面受力以及工艺布置等要求,工程量较小,成本较低。
[0029]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30]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位塔集水槽,其特征在于,包括:集水槽主体、出塔过渡段和回水沟连接段,所述集水槽主体的出口端与所述出塔过渡段的一端相连,所述出塔过渡段的另一端与所述回水沟连接段的一端相连,所述回水沟连接段的另一端与回水沟相连,其中,所述集水槽主体包括:侧壁和底板,其中,所述底板的两侧固定设置有所述侧壁,并且所述底板的两侧分别设置有N组对称设置的框架柱,每组所述对称设置的框架柱的内壁与所述侧壁的内壁重合,其中,每组所述对称设置的框架柱之间水平设置有多个拉杆,所述框架柱上部设置的拉杆的数量小于框架柱下部设置的拉杆的数量。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位塔集水槽,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的厚度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单云驰韩文星王振宇罗建松徐骞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电力工程顾问集团华东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