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涂膜和包含其的层叠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2046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20 22:2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硬涂膜和包含其的层叠膜,所述硬涂膜至少包括两层,所述第一层为有机粒子层,有机粒子的粒径D1为0.5~3微米,第一层厚度H1的范围1~4微米,H1>D1,这样有机粒子埋没于涂层中,有机粒子的折射率N1,丙烯酸树脂的折射率N0,N1与N0的差值小于0.20,两者差异较小,有效改善闪点特性。所述第二层为无机粒子层,无机粒子层置于上层能增加与抗反射层的密着性。无机粒子的粒径D2为1~5微米,第二层厚度H2的范围为1~5微米,H2<D2,无机粒子突出于表面,无机粒子的折射率N2,N0和N2的差值0.2~1.0,光线通过上下两层时,由于各层存在的折射率差,可赋予硬化膜层相应的雾度。度。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硬涂膜和包含其的层叠膜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薄膜
,尤其涉及一种硬涂膜和包含其的层叠膜。

技术介绍

[0002]在液晶显示器、触控屏等诸多精密电子设备原件外层,都会需要一种高硬度耐刮擦的保护层,以确保液晶屏幕不受到损伤。在此基础上衍生出各种硬化涂层工艺,包括在玻璃上做钢化处理、在液晶屏幕外的玻璃盖板上贴功能性防爆膜等。对比钢化玻璃表面工艺处理,功能性防爆膜具有低成本、可重工性等优点,所以更具有未来应用价值和空间。
[0003]目前,触摸屏玻璃外层的防爆膜结构一般为在基材层上涂覆硬化层,除提升防爆效果外,也可以有效避免触控组件在组装制程中的擦伤,进而提高产品的良品率。抗反射层的存在可以大大减少显示屏表面的反射光线干扰人眼的影响,但同时存在硬化层与抗反射层的结合力较低的问题。
[0004]CN101111784B提出在硬化层中相对固体份(100份)添加0.01

3.0重量份的具有(甲基)丙烯酸酯基的反应性硅酮,在不影响硬化层硬度的前提下,提高硬化层和防反射层的粘结性,防止界面脱落,所述防反射层为涂布型的空心二氧化硅微球/丙烯酸酯树脂混合物。CN110121418B提出在硬涂层中添加硅烷偶联剂,同时使用(1)在构成硬涂层的树脂母材中,使得50质量%以上的3官能以下的氨基甲酸酯丙烯酸酯单体存在。(2)在低折射率层中,不包含例如中空二氧化硅颗粒等用于折射率调整的氧化物;(3)在中折射率层中,采用特定的粘结剂,并且使其以大量存在,获得了抑制了龟裂或破裂的优异的膜镶嵌成形用防反射膜。
[0005]CN101308220A已公开通过控制树脂和微粒子的折射率之差<0.2,有机粒子折射率与HC层树脂折射率相近,有效防止闪烁,提高闪点的方案;CN104817951A虽然提出了通过控制树脂和微粒子的折射率之差<0.2以改善闪点的方案,但是由于PMMA粒子的硬度相对于二氧化硅偏低,使用纯有机粒子存在硬化层的硬度降低的问题,同时该专利仅限于单层的防炫AG硬化膜,未涉及抗反射层等多层叠合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硬涂膜和包含其的层叠膜。
[0007]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以下技术方案:
[0008]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硬涂膜,所述硬涂膜至少包括两层,所述第一层为有机粒子层,所述有机粒子的粒径D1为0.5~3μm,所述第一层的厚度H1为1~4μm;所述第二层为无机粒子层,所述无机粒子的粒径D2为1~5μm,所述第二层的厚度H2为0.5~4μm。
[000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层的厚度H1大于所述有机粒子的粒径D1;所述第二层的厚度H2小于所述无机粒子的粒径D2。
[0010]进一步地,所述有机粒子层包括丙烯酸树脂和有机粒子;所述有机粒子的折射率为N1,所述丙烯酸树脂的折射率为N0,N1与N0的差值小于0.20。
[0011]进一步地,所述无机粒子的折射率为N2,N0和N2的差值0.2~1.0。
[0012]进一步地,以丙烯酸树脂100重量份数计,所述第一层所述有机粒子的质量比例为1~50份;以丙烯酸树脂100重量份数计,所述第二层的所述无机粒子的质量比例为0.5~25份;优选地,所述第一层的有机粒子为PMMA、PSt或PMMA/PSt共聚物;所述第二层的无机粒子为二氧化硅。
[0013]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层的雾度与所述硬涂膜的雾度比为1~25%,所述第二层的雾度与所述硬涂膜的雾度比为60

90%。
[0014]进一步地,所述硬涂膜为凹凸结构,所述硬化膜所述第二层的无机粒子为硅烷接枝二氧化硅;优选地,所述硅烷接枝二氧化硅的接枝率为60~100%,更优选地,所述硅烷接枝二氧化硅的接枝率为80~100%;优选地,所述硅烷的添加量为所述无机粒子重量的0.5

5%,优选0.5

2%;优选地,所述硅烷为硅烷偶联剂,优选地,所述硅烷选自含有(甲基)丙烯酸酯的反应硅酮或含有多烷氧型硅酮。
[0015]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层叠膜,其在基材上层叠有第一方面所述的硬涂膜。
[0016]进一步地,所述层叠膜包括由上至下层叠设置的抗反射层和硬化膜层,优选地,所述层叠膜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层叠设置的防污层、抗反射层、硬化膜层、基材层、粘着层和离型层;优选地,所述防污层的厚度为5

100nm,优选厚度为10

40nm;优选地,所述抗反射层的厚度为150

300nm;优选地,所述硬化膜层的厚度为3

7um。
[0017]进一步地,所述防污层为氟化物,优选地,所述防污层为含有有机氟化基团和反应性甲硅烷基的涂层材料。
[0018]进一步地,所述抗反射层包括高折射率层和低折射率层,高低折交替层叠,最上层和最下层均为低折层;优选地,所述高折射率层的折射率为2.0~2.5,所述低折射率层的折射率为1.4~1.5;优选地,所述高折射率层为Nb2O5;所述低折射率层为SiO2。
[0019]进一步地,所述基材层包括TAC、PET和SRF,优选为TAC;所述粘着层为聚丙烯酸酯胶黏剂,优选地,所述聚丙烯酸酯胶黏剂为弱酸型或无酸型;所述离型层为有机硅离型膜。
[0020]应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1](1)所述第一层为有机粒子层,有机粒子的粒径D1为0.5~3微米,第一层厚度H1的范围1~4微米,H1>D1,这样有机粒子埋没于涂层中,有机粒子的折射率N1,丙烯酸树脂的折射率N0,N1与N0的差值小于0.20,两者差异较小,有效改善闪点特性。
[0022](2)所述第二层为无机粒子层,无机粒子层置于上层能增加与抗反射层的密着性。无机粒子的粒径D2为1~5微米,第二层厚度H2的的范围为0.5~4微米,H2<D2,无机粒子突出表面,无机粒子的折射率N2,N0和N2的差值0.2~1.0,光线通过上下两层时,由于各层存在的折射率差,可赋予硬化膜层相应的雾度。
附图说明
[0023]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
[0024]在附图中:
[0025]图1示出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实施例提供的层叠膜的剖面示意图;
[0026]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10、防污层,20、抗反射层,30、第二硬化层,40、
第一硬化层,50、基材层,60、粘着层,70、离型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7]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
[0028]为了使本
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方案,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硬涂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硬涂膜至少包括两层,所述第一层为有机粒子层,所述有机粒子的粒径D1为0.5~3μm,所述第一层的厚度H1为1~4μm;所述第二层为无机粒子层,所述无机粒子的粒径D2为1~5μm,所述第二层的厚度H2为0.5~4μm。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硬涂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的厚度H1大于所述有机粒子的粒径D1;所述第二层的厚度H2小于所述无机粒子的粒径D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硬涂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粒子层包括丙烯酸树脂和有机粒子;所述有机粒子的折射率为N1,所述丙烯酸树脂的折射率为N0,N1与N0的差值小于0.20。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硬涂膜,其特征在于,所述无机粒子的折射率为N2,N0和N2的差值0.2~1.0。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硬涂膜,其特征在于,以丙烯酸树脂100重量份数计,所述第一层的所述有机粒子的质量比例为1~50份;以丙烯酸树脂100重量份数计,所述第二层的所述无机粒子的质量比例为0.5~25份;优选地,所述第一层的有机粒子为PMMA、PSt或PMMA/PSt共聚物;所述第二层的无机粒子为二氧化硅。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硬涂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层的雾度与所述硬涂膜的雾度比为1~25%,所述第二层的雾度与所述硬涂膜的雾度比为60

90%。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硬涂膜,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季立富赵晓伟纪飞赵忠丹
申请(专利权)人:张家港康得新光电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