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雷达隐身和电致变色功能的船用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1635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8 10:3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具有雷达隐身和电致变色功能的船用窗,其隐身图案层通过镀膜除膜工艺附着在第一强化玻璃的内表面;镀膜电加热层附着在第二强化玻璃外表面;电致变色膜通过胶片夹在第二强化玻璃与第三强化玻璃中间;电磁屏蔽层附着在第四强化玻璃外表面,并通过导电银浆和导电网与窗框整体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能够在具备雷达隐身功能的基础上提供变色功能,保证强光照射下的清晰视野;能够在表面有霜雾的情况下实现电加热快速除霜除雾功能,保证驾驶室的视野;同时具备电磁屏蔽功能,能够有效阻隔室外的电磁干扰,保证驾驶舱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窗框结构简洁,方便维护时的拆卸更换。拆卸更换。拆卸更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具有雷达隐身和电致变色功能的船用窗


[0001]本技术属于船舶隐身和电致变色
,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具有雷达隐身和电致变色功能的船用窗。

技术介绍

[0002]过去的一些军舰船玻璃窗往往只有电加热和电磁屏蔽功能。在大雾和极寒天气下,电加热功能能够保证玻璃快速除霜除雾,提高作战视野。电磁屏蔽功能能够屏蔽外界电磁干扰,保证舱内的电子设备正常运行。但是当船外有强光照射玻璃窗时,玻璃窗无法给驾驶员提供清晰的视野。同时由于没有雷达隐身功能,该种玻璃窗也无法满足现代战场隐身作战的需要。因此,急需一种同时具备雷达隐身及电致变色功能的玻璃窗,用于提高军船的实际作战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有鉴于此,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了一种具有雷达隐身和电致变色功能的船用窗,用于避免以往当船外有强光照射玻璃窗时,玻璃窗无法给驾驶员提供清晰的视野。同时由于没有雷达隐身功能的麻烦。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具有雷达隐身和电致变色功能的船用窗,包括:
[0005]第一强化玻璃层;
[0006]雷达隐身图案层,雷达隐身图案层设置于第一强化玻璃层内表面;
[0007]第二强化玻璃层,第二强化玻璃层外表面设置有电加热膜层,且电加热膜层与雷达隐身图案层之间设置有胶片层,胶片层粘接第一强化玻璃层和第二强化玻璃层;其中,电加热膜层具有裸露出的电加热线;
[0008]电致变色膜层,电致变色膜层通过胶片层粘接于第二强化玻璃层内表面;其中,电致变色膜层具有裸露出的电致变色膜线;
[0009]第三强化玻璃层,第三强化玻璃层通过胶片层粘接于电致变色膜层内表面;
[0010]第四强化玻璃层,第四强化玻璃层外表面设置有电磁屏蔽膜层,电磁屏蔽膜层通过胶片层粘附于第三强化玻璃层;其中,电磁屏蔽膜层具有裸露出的电磁屏蔽导电网;
[0011]窗框,窗框包括螺栓连接的内窗框和外窗框,外窗框具有裸露出电加热线和电致变色膜线的通线孔,通线孔安装穿线胶套,电磁屏蔽导电网压接于内窗框和外窗框之间。
[0012]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其中上述雷达隐身图案层设置为ITO金属薄膜层,且由ITO金属薄膜层按照HJB180

1998标准制作雷达隐身图案。
[0013]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其中上述电加热膜层设置为ITO金属薄膜层。
[0014]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其中上述电磁屏蔽膜层设置为ITO金属薄膜层,且ITO金属薄膜层与电磁屏蔽导电网通过导电银浆粘接。
[0015]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其中上述外窗框压覆于第一强化玻璃层外表面边
缘,并由端部延伸至第四强化玻璃层下侧,且与各强化玻璃层之间填充粘接胶。
[0016]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其中上述内窗框通过螺栓固定于外窗框端部,且压覆于第四强化玻璃层内表面边缘,并与第四强化玻璃层之间填充粘接胶。
[0017]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其中上述胶片层设置为高透光率胶片层。
[0018]根据本技术一实施方式,其中上述窗框外表面涂覆隐身涂料层。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可以获得包括以下技术效果:
[0020]1、本专利技术能够在具备雷达隐身功能的基础上提供变色功能,保证强光照射下的清晰视野;
[0021]2、本专利技术能够在表面有霜雾的情况下实现电加热快速除霜除雾功能,保证驾驶室的视野;
[0022]3、本专利技术同时具备电磁屏蔽功能,能够有效阻隔室外的电磁干扰,保证驾驶舱电子设备的正常运行;
[0023]4、本专利技术窗框结构简洁,方便维护时的拆卸更换。
[0024]当然,实施本技术的任一产品必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技术效果。
附图说明
[0025]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26]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具有雷达隐身和电致变色功能的船用窗示意图。
[0027]附图标记
[0028]1第一强化玻璃层、2第二强化玻璃层、3第三强化玻璃层、4第四强化玻璃层、5雷达隐身图案层、6电加热膜层、7电致变色膜层、8电磁屏蔽膜层、9电加热线、10电致变色膜线、11电磁屏蔽导电网、12内窗框、13粘接胶、14外窗框、15、16、17、18胶片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以下将配合附图及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技术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功效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
[0030]请参考图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具有雷达隐身和电致变色功能的船用窗示意图。
[0031]如图所示,一种具有雷达隐身和电致变色功能的船用窗,包括:第一强化玻璃层1;雷达隐身图案层5,雷达隐身图案层5设置于第一强化玻璃层 1内表面;第二强化玻璃层2,第二强化玻璃层2外表面设置有电加热膜层6,且电加热膜层6与雷达隐身图案层5之间设置有胶片层15,胶片层15粘接第一强化玻璃层1和第二强化玻璃层2;其中,电加热膜层6具有裸露出的电加热线9;电致变色膜层7,电致变色膜层7通过胶片层16粘接于第二强化玻璃层2内表面;其中,电致变色膜层7具有裸露出的电致变色膜线10;第三强化玻璃层3,第三强化玻璃层3通过胶片层17粘接于电致变色膜层7 内表面;第四强化玻璃层4,第四强化玻璃层4外表面设置有电磁屏蔽膜层8,电磁屏蔽膜层11通过胶片层18粘附于第三强化玻璃层3;其
中,电磁屏蔽膜层8具有裸露出的电磁屏蔽导电网11;窗框,窗框包括螺栓连接的内窗框 12和外窗框14,外窗框14具有裸露出电加热线9和电致变色膜线10的通线孔,通线孔安装穿线胶套,电磁屏蔽导电网11压接于内窗框12和外窗框13 之间。
[0032]在本技术一实施方式中,船用窗玻璃主体由四层强化玻璃复合,具体为第一强化玻璃层1、第二强化玻璃层2、第三强化玻璃层3、及第四强化玻璃层4,首先进行清洗烘干,并通过胶片层15

18依次粘接复合。优选地,本设计所采用的强化玻璃均为化学强化玻璃,表面应力达到300

500MPa,压应力层厚度大于30μm
[0033]雷达隐身图案层5设置于第一强化玻璃层1内表面。优选地,雷达隐身图案层5设置为ITO金属薄膜层,且由ITO金属薄膜层按照HJB180

1998标准制作雷达隐身图案。具体而言,第一强化玻璃层1的内表面镀一层ITO金属薄膜,然后采用除膜工艺将镀的金属薄膜制作成雷达隐身图案。该隐身图案能够吸收电磁波减少反射,从而达到雷达隐身的效果。通过设计不同的隐身图案能够达到不同要求下的隐身指标。雷达隐身按照HJB180

1998标准执行,透波率按照GJB7954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雷达隐身和电致变色功能的船用窗,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强化玻璃层;雷达隐身图案层,所述雷达隐身图案层设置于所述第一强化玻璃层内表面;第二强化玻璃层,所述第二强化玻璃层外表面设置有电加热膜层,且所述电加热膜层与所述雷达隐身图案层之间设置有胶片层,所述胶片层粘接所述第一强化玻璃层和所述第二强化玻璃层;其中,所述电加热膜层具有裸露出的电加热线;电致变色膜层,所述电致变色膜层通过胶片层粘接于所述第二强化玻璃层内表面;其中,所述电致变色膜层具有裸露出的电致变色膜线;第三强化玻璃层,所述第三强化玻璃层通过胶片层粘接于所述电致变色膜层内表面;第四强化玻璃层,所述第四强化玻璃层外表面设置有电磁屏蔽膜层,所述电磁屏蔽膜层通过胶片层粘附于所述第三强化玻璃层;其中,所述电磁屏蔽膜层具有裸露出的电磁屏蔽导电网;窗框,所述窗框包括螺栓连接的内窗框和外窗框,所述外窗框具有裸露出所述电加热线和所述电致变色膜线的通线孔,所述通线孔安装穿线胶套,所述电磁屏蔽导电网压接于所述内窗框和所述外窗框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雷达隐身和电致变色功能的船用窗,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雷达隐身图案层设置为ITO金属薄膜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贲华赵宇阳王银茂姜守进张小俊傅文凯朱海洋许瑞明吴裕峰佘邓杰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铁锚玻璃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