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致变色智能玻璃膜系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157443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31 20:0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致变色智能玻璃膜系结构,涉及薄膜技术领域,包括玻璃基底,玻璃基底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离型膜,离型膜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阻燃丙烯酸压敏胶黏层,阻燃丙烯酸压敏胶黏层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隔热层,隔热层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电极层一,电极层一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NIO变色膜层,NIO变色膜层的内部镶嵌有二氧化硅纳米球。它能够通过二氧化硅纳米球与NIO变色膜层之间形成界面缺陷,促进电致变色过程中离子在微缺陷界面处的诱导聚集,加快变色的着色速度,进一步的增加变色均匀度,提高变色效率,通过离子传输储存层,能够实现电子传输和存储的双重目的,通过隔膜层能够有效的避免电子导电过程中所导致的组件漏电风险。漏电风险。漏电风险。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致变色智能玻璃膜系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薄膜
,具体是一种电致变色智能玻璃膜系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薄膜是一种薄而软的透明薄片,用塑料、胶粘剂、橡胶或其他材料制成,薄膜科学上的解释为:由原子,分子或离子沉积在基片表面形成的二维材料,薄膜被广泛用于电子电器、机械和印刷等行业。
[0003]电致变色是指材料的光学性能(透射、反射和吸收等)可以在外加电场或电流的作用下产生稳定可逆的变化,电致变色材料作为一种新型智能材料,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可逆的光学性能,可用于制作显示器、调光玻璃、信息存储等器件,但传统电致变色智能玻璃膜变色不够均匀变色效率较低,且难以有效避免强光和眩光,为此,我们提供了一种电致变色智能玻璃膜系结构解决以上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就是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电致变色智能玻璃膜系结构。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电致变色智能玻璃膜系结构,包括玻璃基底,所述玻璃基底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离型膜,离型膜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阻燃丙烯酸压敏胶黏层,阻燃丙烯酸压敏胶黏层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隔热层,隔热层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电极层一,电极层一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NIO变色膜层,NIO变色膜层的内部镶嵌有二氧化硅纳米球,NIO变色膜层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电解质层,电解质层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隔膜层,隔膜层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离子传输储存层,离子传输储存层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电极层二。
[0006]进一步的,所述NIO变色膜层厚度为130~300nm,NIO变色膜层厚度为130~300nm使得二氧化硅纳米球能够更好镶嵌于NIO变色膜层的内部。
[0007]进一步的,所述离子传输储存层的厚度为80~100mm,增加离子的传输效果。
[0008]进一步的,所述二氧化硅纳米球的直径值为15~40mm,使的二氧化硅纳米球能够更加均匀的镶嵌于NIO变色膜层的内部。
[0009]进一步的,所述离型膜和阻燃丙烯酸压敏胶黏层之间的凹凸设置,利用了光的漫反射原理,实现贴膜。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该电致变色智能玻璃膜系结构具备如下有益效果:
[0011]1、本技术通过二氧化硅纳米球与NIO变色膜层之间形成界面缺陷,促进电致变色过程中离子在微缺陷界面处的诱导聚集,加快变色的着色速度,进一步的增加变色均匀度,提高变色效率,通过离子传输储存层,能够实现电子传输和存储的双重目的,通过隔膜层能够有效的避免电子导电过程中所导致的组件漏电风险。
[0012]2、本技术通过离型膜和阻燃丙烯酸压敏胶黏层之间的凹凸设置,利用了光的
漫反射原理,实现贴膜,离型膜和阻燃丙烯酸压敏胶黏层的连接处有一定的雾度,有效避免了强光和眩光,提高了舒适度。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结构示意图。
[0014]图中:1、玻璃基底;2、离型膜;3、阻燃丙烯酸压敏胶黏层;4、隔热层;5、电极层一;6、NIO变色膜层;7、二氧化硅纳米球;8、电解质层;9、隔膜层;10、离子传输储存层;11、电极层二。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
[0016]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致变色智能玻璃膜系结构,该装置整体变色速度较快,且变色均匀,同时能够有效避免强光和眩光,提高舒适度。
[0017]参见图1图,一种电致变色智能玻璃膜系结构,包括玻璃基底1,玻璃基底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离型膜2,离型膜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阻燃丙烯酸压敏胶黏层3,离型膜2和阻燃丙烯酸压敏胶黏层3之间的凹凸设置,利用了光的漫反射原理,实现贴膜。
[0018]阻燃丙烯酸压敏胶黏层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隔热层4,隔热层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电极层一5,电极层一5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NIO变色膜层6,NIO变色膜层6厚度为130~300nm,NIO变色膜层6厚度为130~300nm使得二氧化硅纳米球7能够更好镶嵌于NIO变色膜层6的内部。
[0019]NIO变色膜层6的内部镶嵌有二氧化硅纳米球7,二氧化硅纳米球7的直径值为15~40mm,使的二氧化硅纳米球7能够更加均匀的镶嵌于NIO变色膜层6的内部。
[0020]NIO变色膜层6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电解质层8,电解质层8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隔膜层9,隔膜层9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离子传输储存层10,离子传输储存层10的厚度为80~100mm,增加离子的传输效果,离子传输储存层10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电极层二11。
[0021]工作原理:通过二氧化硅纳米球7与NIO变色膜层6之间形成界面缺陷,促进电致变色过程中离子在微缺陷界面处的诱导聚集,加快变色的着色速度,进一步的增加变色均匀度,提高变色效率,通过离子传输储存层10,能够实现电子传输和存储的双重目的,通过隔膜层9能够有效的避免电子导电过程中所导致的组件漏电风险,通过离型膜2和阻燃丙烯酸压敏胶黏层3之间的凹凸设置,利用了光的漫反射原理,实现贴膜,离型膜2和阻燃丙烯酸压敏胶黏层3的连接处有一定的雾度,有效避免了强光和眩光,提高了舒适度。
[0022]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致变色智能玻璃膜系结构,包括玻璃基底(1),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璃基底(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离型膜(2),离型膜(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阻燃丙烯酸压敏胶黏层(3),阻燃丙烯酸压敏胶黏层(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隔热层(4),隔热层(4)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电极层一(5),电极层一(5)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NIO变色膜层(6),NIO变色膜层(6)的内部镶嵌有二氧化硅纳米球(7),NIO变色膜层(6)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电解质层(8),电解质层(8)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隔膜层(9),隔膜层(9)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离子传输储存层(10),离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傅张越唐真胡新宇金佳琦姜念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