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应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14622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8 10:3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反应釜技术领域,尤指一种反应釜。反应釜包括釜体、搅拌组件、料进管、碱进管、氨进管和氮进管;釜体内具有反应腔,搅拌组件可以包括转轴、第一搅拌件和第二搅拌件,转轴的一端穿过反应腔的顶端,转轴的另一端向转轴的底端延伸,即转轴沿反应腔的顶端向反应腔的底端延伸,沿转轴的延伸方向,第一搅拌件和第二搅拌件间隔设置在转轴上;料进管、氨进管、碱进管和氮进管依次分布与转轴的周向,且料进管、氨进管、碱进管和氮进管的延伸方向与转轴的延伸方向相同,碱进管和料进管沿转轴的轴线相对设置,且碱进管的出口靠近第一搅拌件、料进管的出口靠近第二搅拌件。本申请中的反应釜可以提高物料的分散性和均匀性,且安全性较高。性较高。性较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反应釜


[0001]本技术涉及反应釜
,尤指一种反应釜。

技术介绍

[0002]三元前驱体反应是盐碱中和反应,将一定浓度的盐溶液、碱溶液和氨水溶液按照一定流速加入反应釜中,反应过程中持续通入氮气避免物料氧化,在适当的反应温度、搅拌速率和PH下生成镍钴锰氢氧化物。
[0003]目前,反应釜的搅拌桨结构、挡板结构以及导流筒等是影响物料的分散性和均匀性的主要因素,一般来说,均是通过改动搅拌桨、挡板以及导流筒等反应釜内部构造,来改善物料的分散性和均匀性,但是,改动搅拌桨、挡板以及导流筒等反应釜内部构造不仅费时费力,而且受作业空间的限制,操作难度稿,危险性较高。
[0004]因此,亟待一种新的反应釜,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反应釜及发动机。通过对各种材料进管布局的改进,提高物料的分散性和均匀性,以降低操作难度,提高安全性。
[0006]在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反应釜,包括釜体、搅拌组件、料进管、碱进管、氨进管和氮进管;釜体内具有反应腔,搅拌组件以及、料进管、碱进管、氨进管和氮进管均设置在反应腔内,其中,搅拌组件可以包括转轴、第一搅拌件和第二搅拌件,转轴的一端穿过反应腔的顶端,转轴的另一端向转轴的底端延伸,即转轴沿反应腔的顶端向反应腔的底端延伸,沿转轴的延伸方向,第一搅拌件和第二搅拌件间隔设置在转轴上;沿转轴的转动方向,料进管、氨进管、碱进管和氮进管依次分布与转轴的周向,且料进管、氨进管、碱进管和氮进管的延伸方向与转轴的延伸方向相同,碱进管和料进管沿转轴的轴线相对设置,且碱进管的出口靠近第一搅拌件、料进管的出口靠近第二搅拌件。
[0007]具体而言,第一搅拌件可以使物料液在反应釜内的顶端和底端之间形成有效的循环,第二搅拌叶可以提供强剪切力,以使料液充分的分散,而碱进管的出口靠近第一搅拌件,料进管的出口靠近第二搅拌件,可以保证经碱进管流出的碱液和经料进管流出的料液充分的分散后,再进行中和反应,进而提高物料的分散性和均匀性,避免反应后料流和碱流未充分分散而直接生成细粉。另外,将料进管、氨进管、碱进管和氮进管依次分布与转轴的周向,并使碱进管和料进管沿转轴的轴线相对设置,此种设置方式,也便于制备,降低制备的难度。
[0008]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料进管靠近所述氨进管设置,且所述料进管的出口和所述氨进管的出口均靠近所述第二搅拌件。
[0009]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沿所述转轴的延伸方向,所述氮进管的长度大于所述料进管、氨进管和所述碱进管,部分所述氮进管的出口靠近所述反应腔的底端;
[0010]其中,所述氮进管、所述料进管、所述碱进管以及所述氨进管上的各个出口均沿所
述氮进管的延伸方向设置,所述料进管的出口、碱进管的出口和所述氨进管的出口朝向所述转轴,在垂直于所述氮进管轴线的平面的投影中,所述氮进管的各个出口沿所述氮进管的周向分布。
[0011]具体而言,氮进管上的各个出口沿氮进管的延伸方向呈螺旋状分布。
[0012]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料进管、氨进管、碱进管以及所述氮进管与所述转轴平行设置,且在垂直于所述转轴轴线的平面的投影中,所述氮进管与所述转轴之间的连线与所述碱进管和所述转轴之间的连线垂直,所述氮进管与所述转轴之间的连线还与所述料进管和所述转轴之间的连线垂直。
[0013]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搅拌件包括第一轴套和多个第一搅拌叶,所述第一轴套套设于所述转轴,多个所述第一搅拌叶均匀分布于所述第一轴套的周侧;
[0014]其中,所述第一搅拌叶具有折弯部,所述折弯部向所述反应腔的底端弯折。
[0015]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搅拌件包括第二轴套和多个第二搅拌叶,所述第二轴套套设于所述转轴,多个所述第二搅拌叶均匀分布于所述第二轴套的周侧。
[0016]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沿垂直于所述转轴的轴线方向,所述料进管和所述氨进管与所述第二搅拌叶的距离为20~50cm。
[0017]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反应釜还包括导流筒,所述导流筒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反应腔的顶端,所述导流筒的另一端向所述反应腔的底端延伸,其中,所述导流筒的另一端具有开口,所述导流筒的侧壁上设有多个导流孔,且所述导流筒的外壁与所述反应腔的侧壁之间存在间隙;
[0018]所述搅拌组件以及所述料进管、碱进管、氨进管和氮进管均设置于所述导流筒内。
[0019]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反应釜还包括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设置于所述间隙,用于支撑所述导流筒。
[0020]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多组支架;
[0021]多组支架沿所述导流筒的延伸方向间隔分布,每组支架包括多个支架,多个所述支架沿所述导流筒的周向间隔设。
[0022]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组件还包括多组挡板,所述多组挡板设置于所述反应腔的侧壁,且所述多组挡板与所述多组支架一一对应,每组支架与其对应的一组所述挡板连接;
[0023]其中,每组挡板包括的挡板数量与所述每组支架包括的支架数量相同,所述挡板设置多个缺口。
[0024]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架为四棱柱形,所述挡板为三棱柱形。
附图说明
[0025]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反应釜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反应釜的俯视图;
[0027]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反应釜中的挡板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反应釜中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9]图标:1

釜体;2

反应腔;3

转轴;4

第一搅拌件;41

第一轴套;42

第一搅拌叶;5

第二搅拌件;51

第二轴套;52

第二搅拌叶;6

料进管;7

氨进管;8

氮进管;9

碱进管;10

导流筒;11

导流孔;12

支架;13

挡板;14

缺口;15
‑ꢀ
蒸汽进管;16

冷凝水出管;17

溢流管道;18

溢流阀门;19

放空管;20

放空阀门;21

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反应釜,其特征在于,包括:釜体、搅拌组件、料进管、碱进管、氨进管和氮进管;所述釜体内具有反应腔,所述搅拌组件设置于所述反应腔内,所述搅拌组件包括转轴、第一搅拌件和第二搅拌件,所述转轴的一端穿过所述反应腔的顶端,所述转轴的另一端向所述反应腔的底端延伸,所述第一搅拌件和所述第二搅拌沿所述转轴的延伸方向间隔设置;所述料进管、氨进管、碱进管和氮进管沿所述转轴的周向依次分布于所述反应腔内,所述料进管、碱进管、氨进管和氮进管的延伸方向与所述转轴的延伸方向相同,其中,所述碱进管和所述料进管沿所述转轴的轴线相对设置,且所述碱进管的出口靠近所述第一搅拌件,所述料进管的出口靠近所述第二搅拌件。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料进管靠近所述氨进管设置,且所述料进管的出口和所述氨进管的出口均靠近所述第二搅拌件。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沿所述转轴的延伸方向,所述氮进管的长度大于所述料进管、氨进管和所述碱进管,部分所述氮进管的出口靠近所述反应腔的底端;其中,所述氮进管、所述料进管、所述碱进管以及所述氨进管上的各个出口均沿所述氮进管的延伸方向设置,所述料进管的出口、碱进管的出口和所述氨进管的出口朝向所述转轴,在垂直于所述氮进管轴线的平面的投影中,所述氮进管的各个出口沿所述氮进管的周向分布。4.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料进管、氨进管、碱进管以及所述氮进管与所述转轴平行设置,且在垂直于所述转轴轴线的平面的投影中,所述氮进管与所述转轴之间的连线与所述碱进管和所述转轴之间的连线垂直,所述氮进管与所述转轴之间的连线还与所述料进管和所述转轴之间的连线垂直。5.如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搅拌件包括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明明刘刚梁亮亮焦凯龙张涛李婷婷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容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