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反应釜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12992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8 10:2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反应釜,用于在反应过程中合理调控搅拌剪切力,包括反应腔以及第一挡板组、第二挡板组和搅拌组件;搅拌组件包括搅拌轴以及第一搅拌桨和第二搅拌桨,且第二搅拌桨位于第一搅拌桨和反应腔底壁之间;第一挡板组包括多个第一挡板,每个第一挡板均通过与其对应的第一调节机构安装于反应腔的侧壁,第一调节机构用于驱动第一挡板绕第一轴线转动,第一轴线与搅拌轴的轴线平行;第二挡板组包括多个第二挡板,每个第二挡板均通过与其对应的第二调节机构安装于反应腔的侧壁,第二调节机构用于驱动第二挡板绕第二轴线转动,第二轴线与搅拌轴的轴线平行;第一搅拌桨位于第一挡板组与第二挡板组之间。组与第二挡板组之间。组与第二挡板组之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反应釜


[0001]本技术涉及材料制备
,特别涉及一种反应釜。

技术介绍

[0002]镍钴锰三元正极材料价格较低、性能稳定,且容量与安全性相对均衡,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数码产品、动力电源和储能装置的锂离子电池中。工业上常用镍钴锰盐溶液、碱溶液、氨溶液通入反应釜中,利用共沉淀法制备镍钴锰三元材料前驱体,主流方法有连续法和间歇法。由于电动汽车行业近些年发展迅速并成为一种趋势,人们对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安全性、稳定性和充放电比容量的期望与要求越来越高。由于层状三元材料的粒度分布、材料结构对于电池的能量密度、稳定性有极大的影响作用,而三元材料对于前驱体结构、粒度具有继承性,因此制备出理想结构与粒度分布的前驱体成为目前亟需考虑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反应釜,用于在反应过程中合理调控搅拌剪切力。
[000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0005]一种反应釜,包括:反应腔以及位于所述反应腔内部的第一挡板组、第二挡板组以及搅拌组件;
[0006]所述搅拌组件包括搅拌轴以及设置于所述搅拌轴的第一搅拌桨和第二搅拌桨,且所述第二搅拌桨位于所述第一搅拌桨和所述反应腔底壁之间;
[0007]所述第一挡板组包括多个第一挡板,每个所述第一挡板均通过与其对应的第一调节机构安装于所述反应腔的侧壁,所述第一调节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挡板绕第一轴线转动,所述第一轴线与所述搅拌轴的轴线平行;
[0008]所述第二挡板组包括多个第二挡板,每个所述第二挡板均通过与其对应的第二调节机构安装于所述反应腔的侧壁,所述第二调节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挡板绕第二轴线转动,所述第二轴线与所述搅拌轴的轴线平行;
[0009]所述第一挡板组与所述第二挡板组的排列方向与所述搅拌轴的轴线平行,且沿所述搅拌轴的轴线方向,所述第一搅拌桨位于所述第一挡板组与所述第二挡板组之间。
[0010]上述反应釜采用上下双层挡板设计即第一挡板组和第二挡板组,搅拌组件具有上下双层搅拌桨即第一搅拌桨和第二搅拌桨,且位于上层的第一搅拌桨位于第一挡板组与第二挡板组之间,第一挡板组包括多个第一挡板,第二挡板组包括多个第二挡板,且上下对应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均可转动,以调整反应腔不同区域(与第一挡板组对应的上半部分区域以及与第二挡板组对应的下半部分区域)剪切性能,具体通过第一调节机构驱动第一挡板顺或逆搅拌轴的搅拌方向转动,通过第二调节机构驱动第二挡板顺或逆搅拌轴的搅拌方向转动实现。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反应釜可以调节共沉淀法制备前驱体工艺反应釜内剪切力与湍流强度随时间与空间的分布,选择性的提高或降低颗粒碰撞概率,从而制备高球形度与合格粒径的前驱体颗粒。
[00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挡板组中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二挡板组中第二挡板一一对应,且一一对应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的排列方向均与所述搅拌轴的轴线平行。
[00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挡板绕所述第一轴线转动的角度θ1的范围为:

60
°
≤θ1≤60
°
;和/或,
[0013]所述第二挡板绕所述第二轴线转动的角度θ2的范围为:

60
°
≤θ2≤60
°

[00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节机构包括:第一铰链、第一驱动杆和第一传动组件,所述第一铰链一端与所述第一挡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反应腔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杆的轴线与所述搅拌轴的轴线平行,且所述第一驱动杆与所述第一挡板通过所述第一传动组件传动连接;和/或,
[0015]所述第二调节机构包括:第二铰链、第二驱动杆和第二传动组件,所述第二铰链一端与所述第二挡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反应腔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二驱动杆的轴线与所述搅拌轴的轴线平行,且所述第二驱动杆与所述第二挡板通过所述第二传动组件传动连接。
[00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传动组件为齿轮副;和/或,
[0017]所述第二传动组件为齿轮副。
[001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调节机构还包括第一导向组件,所述第一导向组件包括第一导轨和与所述第一导轨滑动配合的第一导向槽,所述第一导向槽为弧形槽;所述第一导轨设置于所述内壁,所述第一导向槽设置于所述第一挡板;和/或,所述第一导轨设置于所述第一挡板,所述第一导向槽设置于所述内壁;和/或,
[0019]所述第二调节机构还包括第二导向组件,所述第二导向组件包括第二导轨和与所述第二导轨滑动配合的第二导向槽,所述第二导向槽为弧形槽;所述第二导轨设置于所述内壁,所述第二导向槽设置于所述第二挡板;和/或,所述第二导轨设置于所述第二挡板,所述第二导向槽设置于所述内壁。
[0020]在一些实施例中,一一对应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中,所述第一驱动杆以及所述第二驱动杆为同一驱动杆,且所述驱动杆同时驱动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反向转动。
[0021]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均为长方形板,且均沿平行于所述搅拌轴的轴线方向延伸;
[0022]所述第一挡板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挡板的宽度;和/或,
[0023]所述第一挡板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挡板的长度。
[002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挡板的长度a1为:所述第二挡板的长度a2为:其中,H为所述反应腔内液面高度;和/或,
[0025]所述第一挡板的宽度b1为:所述第二挡板的宽度b2为:为:其中,T为所述反应腔的直径。
[0026]在一些实施例中,沿平行于所述搅拌轴的轴线方向,所述第一挡板组与所述第二挡板组的间距D为:其中,H为所述反应腔内液面高度。
附图说明
[002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反应釜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2为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转动一定角度后的示意图;
[0029]图3为反应釜内第一挡板的排布示意图;
[0030]图4为图3中A处传动结构示意图;
[0031]图5为反应釜内第二挡板的排布示意图;
[0032]图6为图5中B处传动结构示意图;
[0033]图7为反应釜处于第一工作状态下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转动方向示意图;
[0034]图8为反应釜处于第二工作状态下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转动方向示意图;
[0035]图9为反应釜处于第三工作状态下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转动方向示意图。
[0036]图标:1

反应腔;2

第一挡板;3

第二挡板;4

搅拌组件;5

第一调节机构;6

第二调节机构;11

第一进液管;12

第二进液管;13

第三进液管;14

排料口;15

溢流管;16

固定槽;4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反应釜,其特征在于,包括:反应腔以及位于所述反应腔内部的第一挡板组、第二挡板组以及搅拌组件;所述搅拌组件包括搅拌轴以及设置于所述搅拌轴的第一搅拌桨和第二搅拌桨,且所述第二搅拌桨位于所述第一搅拌桨和所述反应腔底壁之间;所述第一挡板组包括多个第一挡板,每个所述第一挡板均通过与其对应的第一调节机构安装于所述反应腔的侧壁,所述第一调节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挡板绕第一轴线转动,所述第一轴线与所述搅拌轴的轴线平行;所述第二挡板组包括多个第二挡板,每个所述第二挡板均通过与其对应的第二调节机构安装于所述反应腔的侧壁,所述第二调节机构用于驱动所述第二挡板绕第二轴线转动,所述第二轴线与所述搅拌轴的轴线平行;所述第一挡板组与所述第二挡板组的排列方向与所述搅拌轴的轴线平行,且沿所述搅拌轴的轴线方向,所述第一搅拌桨位于所述第一挡板组与所述第二挡板组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板组中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二挡板组中第二挡板一一对应,且一一对应的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的排列方向均与所述搅拌轴的轴线平行。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板绕所述第一轴线转动的角度θ1的范围为:

60
°
≤θ1≤60
°
;和/或,所述第二挡板绕所述第二轴线转动的角度θ2的范围为:

60
°
≤θ2≤60
°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反应釜,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节机构包括:第一铰链、第一驱动杆和第一传动组件,所述第一铰链一端与所述第一挡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反应腔的内壁连接;所述第一驱动杆的轴线与所述搅拌轴的轴线平行,且所述第一驱动杆与所述第一挡板通过所述第一传动组件传动连接;和/或,所述第二调节机构包括:第二铰链、第二驱动杆和第二传动组件,所述第二铰链一端与所述第二挡板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反应腔的内壁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明昭余春林孙伟丽张涛郑春龙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容百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