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的储能站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14479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8 10: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的储能站,属于电池再利用技术领域,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上端右侧表面固定安装有装置外壳,所述装置外壳的内部右侧表面固定安装有放置框,所述放置框最上端放置有第一蓄电池,所述放置框第二层上端放置有第二蓄电池,所述放置框的最下端放置有第三蓄电池,所述第一蓄电池与第二蓄电池之间利用第三连接线进行并联连接,第一交直流转化器通过第一连接线与动力电池进行连接,把动力电池内部电能转化成交流电,通过第二连接线进入到第一蓄电池中,第一蓄电池、第二蓄电池和第三蓄电池安装在放置框上,它们通过第三连接线和第四连接线进行并联连接,这样能够增加储蓄的电能的总量,保证动力电池的放电率。力电池的放电率。力电池的放电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的储能站


[0001]本技术属于电池再利用
,更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的储能站。

技术介绍

[0002]新能源汽车是国家发展战略,锂离子动力电池技术的快速进步、国家及地方政府配套政策支持,使新能源汽车实现了产业化和规模化的飞跃式发展。通常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容量衰减至80%以下时,将不能完全满足汽车动力需求,但可梯次利用于其他领域,随着新能源汽车退役潮的到来,退役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也成为行业热点话题。
[0003]退役电池的梯次利用展开具有重大的意义,从经济角度来看,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储能,延长电池使用寿命,最大限度利用电池的残余价值,降低电池全寿命周期成本,有助于促进新能源汽车及储能技术的推广应用;从环保角度看,可以减少对社会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
[0004]现有的储能站内部设置的蓄电池数量较少,无法储蓄较多的电能,同时在进行储能的过程中,应该配备相应的火灾抑制装置,防止在进行电能储蓄的过程中造成火灾,产生不必要的麻烦。

技术实现思路

[000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的储能站,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6]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的储能站,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上端右侧表面固定安装有装置外壳,所述装置外壳的内部右侧表面固定安装有放置框,所述放置框最上端放置有第一蓄电池,所述放置框第二层上端放置有第二蓄电池,所述放置框的最下端放置有第三蓄电池,所述第一蓄电池与第二蓄电池之间利用第三连接线进行并联连接,所述第二蓄电池与第三蓄电池之间利用第四连接线进行并联连接,所述装置外壳的内部左侧表面固定安装有水平放置板,所述水平放置板的上端表面可拆卸安装有第一交直流转化器,所述底板的上端左侧表面放置有动力电池,所述动力电池的动能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线,且第一连接线的电能输出端与第一交直流转化器的输入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交直流转化器的电能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线,且第二连接线的末端与第一蓄电池输入端固定连接。
[0007]优选的,所述装置外壳的内部上端表面固定安装有火灾抑制装置,所述火灾抑制装置的内部设置有感烟传感器、雾气喷头、灭火剂放置仓、控制器和报警器,所述火灾抑制装置的内部上端左侧表面固定安装有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的右侧设置有灭火剂放置仓,所述灭火剂放置仓的出料口固定连接有雾气喷头,所述火灾抑制装置的左侧表面固定安装有报警器,所述火灾抑制装置的内部底端表面固定安装有感烟传感器。
[0008]优选的,所述装置外壳的内部底端右侧表面可拆卸安装有第二交直流转化器,所
述第二交直流转化器的电能输入端固定连接有第六连接线,且第六连接线的电能输入端与第三蓄电池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交直流转化器的电能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五连接线,所述第五连接线的电能输出端固定连接有插座。
[0009]优选的,所述装置外壳的正面转动安装有门框,所述门框内嵌安装有玻璃面板,所述门框的侧边表面固定安装有把手。
[0010]优选的,所述装置外壳的背部表面设置有散热格栅。
[0011]优选的,所述底板的底部表面固定安装有万向轮。
[0012]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的储能站,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3]1、第一交直流转化器通过第一连接线与动力电池进行连接,把动力电池内部电能转化成交流电,然后在通过第二连接线进入到第一蓄电池中,第一蓄电池、第二蓄电池和第三蓄电池安装在放置框上,并且它们通过第三连接线和第四连接线进行并联连接,这样能够增加储蓄的电能的总量,保证动力电池的放电率。
[0014]2、利用感烟传感器,通过其对装置外壳内部进行烟雾感应,如果感应到,就会想控制器传输信号,然后控制器在给报警器传递信号,使其报警,然后再控制灭火剂放置仓内部的灭火剂从雾气喷头从喷出,可以快速灭火,防止产生火灾,造成损坏。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的结构示意简图;
[0016]图2为本技术的正视图;
[0017]图3为本技术的装置外壳内部的结构示意简图;
[0018]图4为本技术的上视图;
[0019]图5为本技术的火灾抑制装置内部的结构示意简图。
[0020]图中:1、底板;2、万向轮;3、动力电池;4、第一连接线;5、装置外壳;6、门框;7、把手;8、玻璃面板;9、水平放置板;10、第一交直流转化器;11、火灾抑制装置;12、第二连接线;13、第一蓄电池;14、第三连接线;15、第二蓄电池;16、第四连接线;17、第三蓄电池;18、插座;19、第五连接线;20、第二交直流转化器;21、第六连接线;22、放置框;23、散热格栅;24、感烟传感器;25、雾气喷头;26、灭火剂放置仓;27、控制器;28、报警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2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能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22]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0023]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
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4]请参阅图1至图5,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的储能站,包括底板1,底板1的上端右侧表面固定安装有装置外壳5,装置外壳5的内部左侧表面固定安装有水平放置板9,水平放置板9的上端表面可拆卸安装有第一交直流转化器10,利用第一交直流转化器10可以使直流电转化成交流电,通过第一连接线4,与动力电池3进行连接,把动力电池3内部电能转化成交流电,然后在通过第二连接线12进入到第一蓄电池13中,第一蓄电池13、第二蓄电池15和第三蓄电池17安装在放置框22上,并且它们通过第三连接线14和第四连接线16进行并联连接,这样能够增加储蓄的电能的总量,保证动力电池3的放电率。
[0025]参照图3和图5,装置外壳5的内部上端表面固定安装有火灾抑制装置11,通过火灾抑制装置11,能够对装置外壳5内部进行判断,首先,利用感烟传感器24,型号为SM11,通过其对装置外壳1内部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的储能站,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的上端右侧表面固定安装有装置外壳(5),所述装置外壳(5)的内部右侧表面固定安装有放置框(22),所述放置框(22)最上端放置有第一蓄电池(13),所述放置框(22)第二层上端放置有第二蓄电池(15),所述放置框(22)的最下端放置有第三蓄电池(17),所述第一蓄电池(13)与第二蓄电池(15)之间利用第三连接线(14)进行并联连接,所述第二蓄电池(15)与第三蓄电池(17)之间利用第四连接线(16)进行并联连接,所述装置外壳(5)的内部左侧表面固定安装有水平放置板(9),所述水平放置板(9)的上端表面可拆卸安装有第一交直流转化器(10),所述底板(1)的上端左侧表面放置有动力电池(3),所述动力电池(3)的动能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线(4),且第一连接线(4)的电能输出端与第一交直流转化器(10)的输入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交直流转化器(10)的电能输出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线(12),且第二连接线(12)的末端与第一蓄电池(13)输入端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的储能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外壳(5)的内部上端表面固定安装有火灾抑制装置(11),所述火灾抑制装置(11)的内部设置有感烟传感器(24)、雾气喷头(25)、灭火剂放置仓(26)、控制器(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伟昭李霄峰陈诞升芦传伟刘超然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博纳能源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