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泵用永磁同步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03762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8 10:11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泵用永磁同步电机,包括:电机主体、散热组件以及控制组件,电机主体上侧安装有控制组件,所述电机主体内部的转轴左端安装有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活动安装在散热组件下端内部,所述电机主体左端安装有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上端与控制组件左端通过螺钉活动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安装板将散热腔一与散热腔二隔开,使得控制组件内部的电器元件不与控制组件与电机主体之间的空气接触,两个较小的散热腔一加快了其内部的空气流动速度,带动控制组件与电机主体之间空气加速流动,增强电机主体与控制组件的散热效果。控制组件的散热效果。控制组件的散热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泵用永磁同步电机


[0001]本专利技术是一种泵用永磁同步电机,涉及电机


技术介绍

[0002]中国专利号CN209344963U提及了一种新型泵用永磁同步电机与控制器连接的结构,泵用永磁同步电机包括具有机壳的电机本体,电机本体一端设有风罩,另一端设有前端盖,控制器包括控制器底座、控制器腔内线路板单元和控制器盖,机壳上分布有一定数量轴向的散热筋a,所述机壳上部设置有若干带孔的固定座,所述控制器底座底部设置有与散热筋a和固定座一一对应的散热筋b和螺孔,电机本体和控制器通过螺栓固定连接,本技术去除控制器的冷却系统,使电机本体与控制器共用同一个电机本体的冷却系统,减小泵用永磁同步电机与控制器工作系统的整体体积且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安全可靠。
[0003]上述技术方案中,依靠抽动控制器底座与机壳之间的空气,加速控制器底座与机壳之间的空气流动,以此带走机壳表面和控制器底座下侧表面的热量,而控制器内部的空气参与此过程,仅仅依靠加速控制器底座与机壳之间的空气流动,控制器内部的冷却效果不强,且上述技术方案中没有设置对应的防尘网,外部的杂质、灰尘容易进入电机内部,从而降低电机的使用寿命,因此,亟需一种泵用永磁同步电机来解决以上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目的是提供一种泵用永磁同步电机,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专利技术使用方便,便于操作,稳定性好,可靠性高。
[000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泵用永磁同步电机,包括:电机主体、散热组件以及控制组件,电机主体上侧安装有控制组件,所述电机主体内部的转轴左端安装有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活动安装在散热组件下端内部,所述电机主体左端安装有散热组件,所述散热组件上端与控制组件左端通过螺钉活动连接。
[0006]进一步地,所述散热组件包括连接外壳、安装孔、固定盘以及散热盘,所述散热盘包括盘体、凸圈、散热孔、防尘网以及安装圈,所述连接外壳下端右侧设有固定盘,所述连接外壳通过固定盘、垫圈、螺栓固定在电机主体左端,所述连接外壳下端左侧向右贯穿形成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通过螺丝钉安装有散热盘;
[0007]所述安装孔包括环形凹槽和通孔,所述连接外壳上端通过长内六角螺栓固定在电机主体左端,所述连接外壳内部设有连通腔,所述连通腔上端与控制组件内部连通,所述连通腔下端与电机主体左端内部连通。
[0008]进一步地,在所述散热盘中,所述盘体右侧设有凸圈,所述凸圈右侧螺纹连接有安装圈,所述安装圈右侧设有防尘网,所述盘体左表面向右贯穿形成多个均匀分布的散热孔;
[0009]所述盘体与凸圈一体成型,所述安装圈的外径与安装孔中通孔的内径相同,所述盘体边缘卡装在环形凹槽内。
[0010]进一步地,所述控制组件包括控制器外壳、连接框、弧形底板、散热腔一、安装块、
散热翅片、安装板、把手、操作面板、沉头连接孔、进气口一、进气件、固定孔二、固定脚,所述进气件、端板、固定孔一以及导流管,所述控制器外壳上侧设有把手,所述把手左端下侧设有固定脚,所述固定脚通过螺栓固定在连接外壳上端右侧,所述控制器外壳上表面中间设有控制面板,所述控制器外壳前端上侧、后端上侧分别向下贯穿形成沉头连接孔,所述控制器外壳下端后侧、下端前侧分别设有两个安装块,所述安装块内部垂直贯穿形成贯穿孔,所述控制器外壳通过沉头连接孔、安装块、长内六角螺栓固定在电机主体上端,且长内六角螺栓下端贯穿安装块;
[0011]所述控制器外壳左端内侧设有连接框,所述连接框卡装在连接外壳上端右侧内部,所述连接外壳上端右侧与连接框通过十字螺钉连接。
[0012]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器外壳下端设有弧形底板,所述弧形底板中间上侧与安装板下表面中间抵接,所述安装板前侧与弧形底板前侧、安装板后侧与弧形底板后侧分别设有一个散热腔一,所述安装板上侧设有散热腔二,所述安装板下表面前侧、后侧分别设有多个散热翅片;
[0013]安装板前侧的多个所述散热翅片的高度从前往后逐渐减小,安装板后侧的多个所述散热翅片的高度从后向前逐渐减小,所述弧形底板左端前侧、后侧分别向下贯穿形成连通孔,两个所述散热腔一通过连通孔与弧形底板下侧连通,所述弧形底板与电机主体上侧的散热翅板抵接;
[0014]两个所述散热腔一与连通腔连通,所述散热腔二左侧设有隔板,所述散热腔二通过散热腰孔与连通腔连通。
[0015]进一步地,所述控制器外壳左端上侧向下贯穿形成固定孔二,所述控制器外壳左端上侧安装有进气件,所述控制器外壳左端前下侧设有一个进气口二,所述控制器外壳左端后下侧设有一个进气口一,所述进气口一、进气口二分别与两个散热腔一连通;
[0016]在所述进气件中,所述端板卡装在控制器外壳左端,所述端板内侧设有导流管,所述端板上安装有过滤网,所述导流管内部与散热腔二连通。
[0017]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通过设置散热组件,配合电机主体左端的散热风扇,能够快速将电机主体内部的热量、控制组件内部的热量以及控制组件与电机主体之间的热量通过加速空气流动的方式导出,提升电机主体内部、控制组件内部以及控制组件与电机主体之间散热效果,散热盘便于阻止外界空气的杂质进入散热组件内部,提升散热风扇的使用寿命;
[0018]控制器外壳的设计,便于使得外部的空气通过控制组件内部,提升控制组件内部的散热效果,进气件的设计,加速进入冷空气的流速且能够阻止外部的灰尘进入控制组件内部,保护控制组件内部的电器元件的使用寿命,提升电机主体整体的使用寿命;
[0019]安装板将散热腔一与散热腔二隔开,使得控制组件内部的电器元件不与控制组件与电机主体之间的空气接触,两个较小的散热腔一加快了其内部的空气流动速度,带动控制组件与电机主体之间空气加速流动,增强电机主体与控制组件的散热效果。
附图说明
[0020]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0021]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泵用永磁同步电机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泵用永磁同步电机中控制器外壳内部结构的示意图;
[0023]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泵用永磁同步电机中控制器外壳左端结构的示意图;
[0024]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泵用永磁同步电机中进气件三维结构的示意图;
[0025]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泵用永磁同步电机中散热盘的示意图;
[0026]图6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泵用永磁同步电机中盘体三维结构的示意图;
[0027]图中:1

电机主体、2

散热组件、21

固定盘、22

散热盘、221

盘体、222

凸圈、223

散热孔、224

防尘网、225

安装圈、23

连接外壳、24

安装孔、3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泵用永磁同步电机,包括:电机主体(1)、散热组件(2)以及控制组件(3),电机主体(1)上侧安装有控制组件(3),所述电机主体(1)内部的转轴左端安装有散热风扇,所述散热风扇活动安装在散热组件(2)下端内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主体(1)左端安装有散热组件(2),所述散热组件(2)上端与控制组件(3)左端通过螺钉活动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泵用永磁同步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组件(2)包括连接外壳(23)、安装孔(24)、固定盘(21)以及散热盘(22),所述散热盘(22)包括盘体(221)、凸圈(222)、散热孔(223)、防尘网(224)以及安装圈(225),所述连接外壳(23)下端右侧设有固定盘(21),所述连接外壳(23)通过固定盘(21)、垫圈、螺栓固定在电机主体(1)左端,所述连接外壳(23)下端左侧向右贯穿形成安装孔(24),所述安装孔(24)内通过螺丝钉安装有散热盘(22);所述安装孔(24)包括环形凹槽和通孔,所述连接外壳(23)上端通过长内六角螺栓固定在电机主体(1)左端,所述连接外壳(23)内部设有连通腔,所述连通腔上端与控制组件(3)内部连通,所述连通腔下端与电机主体(1)左端内部连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泵用永磁同步电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散热盘(22)中,所述盘体(221)右侧设有凸圈(222),所述凸圈(222)右侧螺纹连接有安装圈(225),所述安装圈(225)右侧设有防尘网(224),所述盘体(221)左表面向右贯穿形成多个均匀分布的散热孔(223);所述盘体(221)与凸圈(222)一体成型,所述安装圈(225)的外径与安装孔(24)中通孔的内径相同,所述盘体(221)边缘卡装在环形凹槽内。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泵用永磁同步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组件(3)包括控制器外壳(31)、连接框(32)、弧形底板(33)、散热腔一(34)、安装块(35)、散热翅片(36)、安装板(37)、把手(38)、操作面板(39)、沉头连接孔(310)、进气口一(311)、进气件(312)、固定孔二(313)、固定脚(314),所述进气件(312)、端板(3121)、固定孔一(3122)以及导流管(3123),所述控制器外壳(31)上侧设有把手(38),所述把手(38)左端下侧设有固定脚(3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夏百战梁瑞仕叶立威杨亮骆昊刘伟
申请(专利权)人: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