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组和电气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402963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8 10:1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绕组和电气设备,绕组包括:绕组本体,以及与绕组本体连接的至少两个绕组出线;其中,绕组本体设置有本体屏蔽层,至少一个绕组出线设置有出线屏蔽层。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的绕组中,通过在至少一个绕组出线上设置有出线屏蔽层,这样,无需绕组本体对该绕组出线进行屏蔽,使得该绕组出线的屏蔽效果不受绕组出线的数量以及位置的限制,有效减小了绕组出线处的绝缘风险,从而减小了绕组出线处局部放电的几率。的几率。的几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绕组和电气设备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绕组屏蔽
,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绕组和电气设备。

技术介绍

[0002]应用于高压领域的变压器或电感中,绕组件一般采用漆包线紧密绕制,由于高压电位的存在,绕组件的绕组本体的表面不平整或线材本身会引入的绝缘风险,导致局部电场畸变。
[0003]目前,主要通过对绕组本体进行屏蔽设置来解决局部电场畸变的问题。此情况下,为了减小绕组件的绕组出线处的绝缘风险,需要设计绕组出线的数目和位置,以使绕组出线位于绕组本体自身的屏蔽区内。
[0004]但是,随着绕组出线长度的增大、绕组出线数量的增多,导致绕组本体对绕组出线的屏蔽效果减弱,绕组出线处仍存在较大的绝缘风险。
[0005]综上所述,如何减小绕组出线处的绝缘风险,是目前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有鉴于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绕组,以减小绕组出线处的绝缘风险。本专利技术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包括上述绕组的电气设备。
[0007]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8]一种绕组,包括:绕组本体,以及与所述绕组本体连接的至少两个绕组出线;其中,所述绕组本体设置有本体屏蔽层,至少一个所述绕组出线设置有出线屏蔽层。
[0009]可选地,至少一个所述绕组出线上的所述出线屏蔽层为第一出线屏蔽层,所述第一出线屏蔽层和其所在的所述绕组出线的出线端子绝缘连接;
[0010]和/或,至少一个所述绕组出线上的所述出线屏蔽层为第二出线屏蔽层,所述第二出线屏蔽层和所述本体屏蔽层绝缘连接。
[0011]可选地,所述第一出线屏蔽层和所述第二出线屏蔽层为同一出线屏蔽层。
[0012]可选地,所述第一出线屏蔽层和其所在所述绕组出线的出线端子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绕组出线中位于所述第一间隙中的绝缘层绝缘连接所述第一出线屏蔽层和所述出线端子。
[0013]可选地,所述第一间隙的宽度通过第一绝缘限位环确定,所述第一绝缘限位环用于套设在所述绕组出线上。
[0014]可选地,所述第一绝缘限位环可分离地套设在所述绕组出线上。
[0015]可选地,所述第一出线屏蔽层延伸至所述本体屏蔽层且与所述本体屏蔽层电连接。
[0016]可选地,所有的所述出线屏蔽层均为所述第一出线屏蔽层,所述绕组还包括与所述本体屏蔽层电连接的第一屏蔽电位连接端子。
[0017]可选地,至少一个所述绕组出线上的所述出线屏蔽层为第一出线屏蔽层,至少一个所述绕组出线上的所述出线屏蔽层为第三出线屏蔽层,所述第三出线屏蔽层的一端延伸至所述本体屏蔽层且与所述本体屏蔽层电连接,所述第三出线屏蔽层的另一端延伸至其所在的所述绕组出线的出线端子且和所述出线端子短接。
[0018]可选地,所述第二出线屏蔽层和所述本体屏蔽层之间具有第二间隙,所述绕组出线中位于所述第二间隙中的绝缘层绝缘连接所述第二出线屏蔽层和所述本体屏蔽层。
[0019]可选地,所述第二间隙通过第二绝缘限位环确定,所述第二绝缘限位环用于套设在所述绕组出线。
[0020]可选地,所述第二绝缘限位环可分离地套设在所述绕组出线上。
[0021]可选地,所述第二出线屏蔽层覆盖所述绕组出线的出线端子,且所述第二出线屏蔽层和所述出线端子短接。
[0022]可选地,所有的所述出线屏蔽层均为所述第二出线屏蔽层,所述绕组还包括与所述本体屏蔽层电连接的第二屏蔽电位连接端子。
[0023]可选地,至少一个所述绕组出线上的所述出线屏蔽层为第二屏蔽层,另一个所述绕组出线上的所述出线屏蔽层为第三出线屏蔽层,所述第三出线屏蔽层的一端延伸至所述本体屏蔽层且与所述本体屏蔽层电连接,所述第三出线屏蔽层的另一端延伸至其所在的所述绕组出线的出线端子且和所述出线端子短接。
[0024]基于上述提供的绕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电气设备,该电气设备包括绕组,所述绕组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绕组。
[0025]本专利技术提供的绕组中,通过在至少一个绕组出线上设置有出线屏蔽层,这样,无需绕组本体对该绕组出线进行屏蔽,使得该绕组出线的屏蔽效果不受绕组出线的数量和位置的限制,有效减小了绕组出线处的绝缘风险,从而减小了绕组出线处局部放电的几率。
附图说明
[00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7]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绕组中绕组本体和绕组出线的结构示意图;
[0028]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绕组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0029]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绕组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0030]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绕组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0031]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绕组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0032]图6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绕组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0033]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绕组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0034]图1

图7中:
[0035]01为绕组本体,02为绕组出线,021为出线端子,03为本体屏蔽层,04a为第一出线屏蔽层,04b为第二出线屏蔽层,04c为第三出线屏蔽层,05为第一屏蔽电位连接端子,06为第一间隙,07为第二间隙,08为第二蔽电位引出端子。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
[0037]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绕组包括:绕组本体01,以及与绕组本体01连接的两个绕组出线02。
[0038]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绕组出线02为三个。当然,也可选择绕组出线02为四个以上,绕组出线02的数目并不局限于两个和三个。
[0039]上述绕组本体01设置有本体屏蔽层03。为了保证屏蔽效果,本体屏蔽层03包覆绕组本体01,出线屏蔽层设置于绕组出线02的外表面。
[0040]为了减小了绕组出线02处的绝缘风险,至少一个绕组出线02设置有出线屏蔽层。这样,无需保证设置有出线屏蔽层的绕组出线02在绕组本体01自身的屏蔽区内,使得设置有出线屏蔽层的绕组出线02的屏蔽效果不受绕组出线02的数目和位置的限制,有效减小了绕组出线02处的绝缘风险,减小了绕组出线02处局部放电的几率。
[0041]需要说明的是,能够被绕组本体01自身屏蔽的绕组出线02可不设置出线屏蔽层。
[0042]上述绕组中,由于设置了出线屏蔽层,则较易导致绕组通过本体屏蔽层03和出线屏蔽层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绕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绕组本体,以及与所述绕组本体连接的至少两个绕组出线;其中,所述绕组本体设置有本体屏蔽层,至少一个所述绕组出线设置有出线屏蔽层。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绕组,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绕组出线上的所述出线屏蔽层为第一出线屏蔽层,所述第一出线屏蔽层和其所在的所述绕组出线的出线端子绝缘连接;和/或,至少一个所述绕组出线上的所述出线屏蔽层为第二出线屏蔽层,所述第二出线屏蔽层和所述本体屏蔽层绝缘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绕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线屏蔽层和所述第二出线屏蔽层为同一出线屏蔽层。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绕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线屏蔽层和其所在所述绕组出线的出线端子之间具有第一间隙,所述绕组出线中位于所述第一间隙中的绝缘层绝缘连接所述第一出线屏蔽层和所述出线端子。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绕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间隙的宽度通过第一绝缘限位环确定,所述第一绝缘限位环用于套设在所述绕组出线上。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绕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限位环可分离地套设在所述绕组出线上。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绕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出线屏蔽层延伸至所述本体屏蔽层且与所述本体屏蔽层电连接。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绕组,其特征在于,所有的所述出线屏蔽层均为所述第一出线屏蔽层,所述绕组还包括与所述本体屏蔽层电连接的第一屏蔽电位连接端子。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绕组,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绕组出线上的所述出线屏蔽层为第一出线屏蔽层,至少一个所述绕组出线上的所述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国庆庄加才
申请(专利权)人: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