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货船双层底及双甲板区域变纵骨间距的设计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402271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8 10:0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液货船双层底及双甲板区域变纵骨间距的设计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根据货舱横剖面形状,将双层底区域由中线至内底板折角点的平直区域平均分割,分割间距约600m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液货船双层底及双甲板区域变纵骨间距的设计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船舶建造
,特别是在双壳液货船的结构设计时液货船双层底及双甲板区域变纵骨间距的设计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船舶在海上航行时,受到多种内外部载荷,如海水压力、压载水压力、货物载荷、惯性力等等。一般对局部强度而言,船体下部的载荷远大于顶部的载荷,因为底部区域去轮是海水压力还是货物载荷均大于顶部。因此在结构设计时候往往需要根据船体结构的受力特点,在不同的区域设置不同的结构形式,使结构设计的更加合理和经济。
[0003]在双壳液货船的设计中,目前所有的设计都是双层底区域和双甲板区域的纵骨间距相同,主要是因为上下相同的纵骨间距,在横舱壁布置垂直桁时可以保证垂直桁完美的上下对齐。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在载荷比较大的双层底区域和载荷较小的双甲板区域纵骨间距相同,同时由于顶部总纵强度的影响,顶部的构件尺寸并不能有效的降低,导致结构重量偏重,增加了结构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设计的不足,设计出一种双层底和双甲板区域变间距的设计方法,该方法适用于双壳液货船的设计,简单便捷,且能减少不必要的设计冗余,降低结构重量,减少成本。
[0005]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0006]一种液货船双层底及双甲板区域变纵骨间距的设计方法,在液货船上设有液货舱,该液货舱包括有位于底部的双层底区域、位于顶部的双甲板区域和横舱壁,在所述双层底区域和双甲板区域均设有多个纵骨和多个纵桁,其特征在于,该设计方法根据不同区域的不同受力特点,分别进行纵骨间距均匀布置;所述的双层底区域包含内底板、外底板、纵骨和纵桁,所述的双甲板区域包含围阱甲板、内甲板、纵骨和纵桁,所述设计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0007]步骤1,根据液货船上液货舱横剖面形状,将所述双层底区域由中心线位置到内底板的折角点位置进行均匀分割,在每个分割点处设置纵骨或者纵桁;
[0008]步骤2,根据液货船上液货舱横剖面形状,将双甲板区域由中心线位置到内甲板折角点位置均匀分割,在每个分割点处设置纵骨或者纵桁;
[0009]步骤3,在横舱壁的垂直桁布置时,将垂直桁的顶部倾斜,使得垂直桁的顶部与邻近的双甲板区域的纵骨或纵桁对齐,垂直桁的底部垂直布置,与双层底区域的纵骨或纵桁对齐;
[0010]步骤4,根据所述纵骨布置和受力情况,采用规范计算经验公式将载荷和纵骨间距等计算参数带入公式,分别计算相关区域的板厚和纵骨尺寸,可得到整个剖面的剖面积大小;
[0011]步骤5,重复步骤1

4,分别计算不同的纵骨间距所得到的剖面面积,选择剖面面积最小的且便于施工的纵骨间距作为合理的设计方案,所述双甲板区域的相邻纵骨的间距,以及纵桁与相邻纵骨的间距为S1,所述双层底区域的相邻纵骨的间距,以及纵桁与相邻纵骨的间距为S2,且S1>S2。
[0012]在本专利技术一种液货船双层底及双甲板区域变纵骨间距的设计方法中,在所述的双层底区域,在所述内底板的内侧设有多道纵骨,在所述外底板的内侧也设有多道纵骨,在所述的内底板和外底板之间固定有多道纵桁;在所述双甲板区域,在所述围阱甲板的内侧设有多道纵骨,在所述内甲板的内侧也设有多道纵骨,在所述的围阱甲板和内甲板之间固定有多道纵桁。
[0013]在本专利技术一种液货船双层底及双甲板区域变纵骨间距的设计方法中,所述双层底区域及双甲板区域的纵骨为均匀分布,将相邻纵骨的间距值取为整十数或者整五数,剩余不均匀的一档放在中心线位置或者折角线位置。
[0014]在本专利技术一种液货船双层底及双甲板区域变纵骨间距的设计方法中,在所述液货舱上还设有横舱壁,其包括用于纵向支撑的横舱壁中纵垂直桁和边纵垂直桁,用于横向支撑的横舱壁顶部水平桁、横舱壁中部水平桁和横舱壁底部水平桁。
[0015]在本专利技术一种液货船双层底及双甲板区域变纵骨间距的设计方法中,在横舱壁布置时,将横舱壁边纵垂直桁从靠近顶部位置处进行折弯成为钝角,使得边纵垂直桁顶部具有倾斜角度,且使边纵垂直桁的顶端端部与邻近的双甲板区域的纵骨对齐。
[0016]在本专利技术一种液货船双层底及双甲板区域变纵骨间距的设计方法中,所述横舱壁边纵垂直桁的顶部倾斜区域分布于横舱壁顶部水平桁所在区域。
[0017]在本专利技术一种液货船双层底及双甲板区域变纵骨间距的设计方法中,所述双层底区域的外底板和内底板的纵骨间距相同,所述双甲板区域的围阱甲板和内甲板的纵骨间距相同。
[0018]在本专利技术一种液货船双层底及双甲板区域变纵骨间距的设计方法中,每隔3

5档双层底区域纵骨间距设置有一根横舱壁垂直桁。
[0019]基于上述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双壳液货船的结构设计时液货船双层底及双甲板区域变纵骨间距的设计方法经过实践应用,取得了如下积极有益效果在于:
[0020]1、本专利技术的设计方法采用针对双层底区域及双甲区域分别均布纵骨,避免了以往为了保持双层底及双甲板纵骨间距一致而导致的局部纵骨间距过大或者过小,双层底及双甲板区域的纵骨分布更加均匀,布置更加简单且便于建造施工。
[0021]2、本专利技术的设计方法根据不同区域的受力特点进行纵骨布置,在受力较大的双层底区域采用小纵骨间距布置,在受力较大的双甲板区域采用大纵骨间距,结构设计更加合理,有利于降低结构重量,减少成本,提高船舶的市场竞争力。
附图说明
[0022]为了更清楚得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3]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种液货船双层底及双甲板区域变纵骨间距的设计方法的流程图。
[0024]图2为本专利技术设计方法中双层底及双甲板区域纵骨间距布置示意图。
[0025]图3为本专利技术设计方法中横舱壁垂直桁布置示意图。
[0026]图4为本专利技术设计方法中横舱壁中纵垂直桁剖视图。
[0027]图5为本专利技术设计方法中横舱壁边纵垂直桁剖视图。
[0028]图中标号的具体含义为:
[0029]1内底板,2外底板,3为纵骨,4为纵桁,5为围阱甲板,6为内甲板,7为横舱壁中纵垂直桁,8为横舱壁边纵垂直桁,9为横舱壁顶部水平桁,10为横舱壁中间水平桁,11为横舱壁底部水平桁。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为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通过附图中示出的具体实施例来描述本专利技术。但是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专利技术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专利技术的概念。
[0031]下面我们结合图1

图5来说明本专利技术设计方法的具体实现方式。在液货船上设有液货舱,该液货舱包括有位于底部的双层底区域、位于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货船双层底及双甲板区域变纵骨间距的设计方法,在液货船上设有液货舱,该液货舱包括有位于底部的双层底区域、位于顶部的双甲板区域和横舱壁,在所述双层底区域和双甲板区域均设有多个纵骨和多个纵桁,其特征在于,该设计方法根据不同区域的不同受力特点,分别进行纵骨间距均匀布置;所述的双层底区域包含内底板(1)、外底板(2)、纵骨(3)和纵桁(4),所述的双甲板区域包含围阱甲板(5)、内甲板(6)、纵骨(3)和纵桁(4),所述设计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根据液货船上液货舱横剖面形状,将所述双层底区域由中心线位置到内底板(1)的折角点位置进行均匀分割,在每个分割点处设置纵骨(3)或者纵桁(4);步骤2,根据液货船上液货舱横剖面形状,将双甲板区域由中心线位置到内甲板(6)折角点位置均匀分割,在每个分割点处设置纵骨(3)或者纵桁(4);步骤3,在横舱壁的垂直桁布置时,将垂直桁的顶部倾斜,使得垂直桁的顶部与邻近的双甲板区域的纵骨(3)或纵桁(4)对齐,垂直桁的底部垂直布置,与双层底区域的纵骨(3)或纵桁(4)对齐;步骤4,根据所述纵骨(3)布置和受力情况,将包括载荷和纵骨间距在内的计算参数带入如下CCS深舱计算公式:t=3.95s(ρhk)
0.5
+2.5mm,式中t为计算板厚,s为纵骨间距,ρ为液体密度,h为设计载荷,k为材料系数,分别计算出该区域的板厚,再计算完成得到整个剖面的剖面积大小;步骤5,重复步骤1

4,直到设计出与载荷匹配的合理的纵骨间距,所述双甲板区域的相邻纵骨(3)的间距,以及纵桁(4)与相邻纵骨(3)的间距为S1,所述双层底区域的相邻纵骨(3)的间距,以及纵桁(4)与相邻纵骨(3)的间距为S2,且S1>S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液货船双层底及双甲板区域变纵骨间距的设计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双层底区域,在所述内底板(1)的内侧设有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松标高雯雯李科
申请(专利权)人: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