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市政管网给排水过滤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39425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8 09: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市政管网给排水过滤装置,包括过滤管,过滤管的外壁中部套设有保护盒,过滤管的内部可拆卸设置有过滤机构,且过滤机构伸出过滤管的管壁,并向外伸出保护盒外,过滤管的两端分别连通设置有入水管和出水管,且入水管和出水管分别与过滤管的端部连接处设置有管道固定机构,入水管和出水管远离过滤管的一侧分别支撑设置有固定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管道固定机构一方面可以调节至与入水管和出水管分别与过滤管的端部连接处贴合,实现对管道连接处的保护,提高整个装置的使用寿命,通过可拆卸设置过滤机构,可以方便对过滤机构进行拆卸清洗,实现便于清洁冲洗的效果,整个装置结构简单,安装和拆卸方便,调节简便,可大面积推广使用。可大面积推广使用。可大面积推广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市政管网给排水过滤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市政排水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市政管网给排水过滤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给水排水管道是为人们的生活、生产、市政和消防提供用水和废水排除的必需设施,市政给排水管道包括市政给水管道、市政排水管道和市政消防管道,市政给排水管道的分类有三种,第一类是金属管,如内搪塑料的热镀铸铁管、铜管、不锈钢管等,第二类是塑复金属管,如塑复钢管,铝塑复合管等,第三类是塑料管。
[0003]但现有的长时间使用后,内部容易堵塞,需要经常性的整体拆卸进行清理,费时费力效率较低;同时现有装置连接结构暴露在外易腐蚀,连接处无保护容易导致漏水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市政管网给排水过滤装置。
[0005]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市政管网给排水过滤装置,包括过滤管,所述过滤管的外壁中部套设有保护盒,所述过滤管的内部可拆卸设置有过滤机构,且所述过滤机构伸出所述过滤管的管壁,并向外伸出所述保护盒外,所述过滤管的两端分别连通设置有入水管和出水管,且所述入水管和出水管分别与所述过滤管的端部连接处设置有管道固定机构,所述入水管和出水管远离所述过滤管的一侧分别支撑设置有固定座。
[0006]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的市政管网给排水过滤装置,通过所述管道固定机构一方面可以调节至与所述入水管和出水管分别与所述过滤管的端部连接处贴合,实现对管道连接处的保护,提高整个装置的使用寿命,通过可拆卸设置所述过滤机构,可以方便对所述过滤机构进行拆卸清洗,实现便于清洁冲洗的效果,整个装置结构简单,安装和拆卸方便,调节简便,可大面积推广使用。
[0007]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0008]进一步:所述管道固定机构包括呈长方体状且形状与所述保护盒相匹配的外壳、固定栓和调节组件,所述外壳的中部贯穿设置有与所述过滤管相适应的通孔,所述通孔的内壁上设置有软垫,所述调节组件与所述软垫连接,并可调节所述软垫与所述入水管和出水管分别与所述过滤管的端部连接处贴合设置,所述外壳的四周边角处分别通过所述固定栓与所述保护盒的对应边角处连接固定。
[0009]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所述固定栓,可将与所述保护盒相匹配的外壳与所述保护盒连接固定,同时,所述保护盒可对所述过滤管进行保护,调节所述调节组件可以使得所述软垫与所述入水管和出水管分别与所述过滤管的端部连接处贴合设置,从而对管道连接处更好的保护。
[0010]进一步:所述调节组件和软垫的数量均为四个,且四个所述软垫对称设置通孔内
壁的四个方向上。
[0011]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对称设置四个所述软垫,配合所述调节组件,即可使得所述入水管和出水管分别与所述过滤管的端部连接处的受力更加均衡,保证整个装置的结构稳定性。
[0012]进一步:所述调节组件包括内杆、套筒、空转轴承座、螺纹杆和旋钮,所述套筒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内壁上,所述内杆的一端与所述软垫中部连接固定,所述内杆的另一端伸入所述套筒内并与所述空转轴承座连接,所述空转轴承座内设有所述螺纹杆,且所述螺纹杆穿过所述外壳的侧壁并伸出至所述外壳外,且所述螺纹杆与所述外壳的侧壁螺纹连接,所述旋钮设置在所述螺纹杆位于所述外壳外的一端,且转动所述旋钮可驱动所述螺纹杆带动所述软垫移动,以调节所述软垫与所述入水管和出水管分别与所述过滤管的端部连接处贴合设置。
[0013]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所述旋钮驱动所述螺纹杆转动,所述螺纹杆转动的同时沿着其长度方向相对于所述外壳移动,从而带动所述软垫移动,从而使得所述软垫可调节至与所述入水管和出水管分别与所述过滤管的端部连接处贴合设置,从而更好地保护管道连接处。
[0014]进一步:所述软垫为与所述过滤管的管壁相适应的弧面状。
[0015]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所述软垫设置在与所述过滤管的管壁相适应的弧面状,这样可以使得所述软垫与所述入水管和出水管分别与所述过滤管的端部连接处更加贴合,从而起到更加稳定的支撑效果。
[0016]进一步:所述过滤机构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所述过滤机构对称间隔设置在所述过滤管内。
[0017]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两个过滤机构可以起到双重过滤效果,同时两个所述过滤机构对称间隔设置在所述过滤管内可以使得整个装置的结构更加平衡,受力更加均匀。
[0018]进一步:所述过滤机构包括滤板和握把,所述滤板竖向可拆卸设置在所述过滤管内,且所述滤板的上下两端边缘分别伸出所述过滤管,所述滤板的上端伸出所述保护盒的上表面,所述握把与所述滤板的上端连接,所述滤板的上下两端之间设置有过滤层。
[0019]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将所述滤板竖向可拆卸设置在所述过滤管内,这样方便通过所述握把将所述滤板从所述过滤管内取出清洗,大大提高了维护的便捷性。
[0020]进一步:所述过滤层包括陶瓷过滤层、腈纶棉过滤层、活性炭过滤层和纤维棉过滤层,且所述陶瓷过滤层、腈纶棉过滤层、活性炭过滤层和纤维棉过滤层沿着所述入水管到出水管的方向顺次相邻设置在所述滤板的上下两端之间。
[0021]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所述陶瓷过滤层、腈纶棉过滤层、活性炭过滤层和纤维棉过滤层,可以进行二次过滤进而过滤掉更多的水中杂质,提高过滤的精度和效果。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市政管网给排水过滤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市政管网给排水过滤装置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市政管网给排水过滤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5]图4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管道固定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6]图5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内杆和套筒连接结构示意图;
[0027]图6为本技术一实施例的过滤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0028]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29]1、过滤管;2、保护盒;3、管道固定机构;4、入水管;5、出水管;6、过滤机构;7、固定座;31、外壳;32、固定栓;33、通孔;34、软垫;35、内杆;36、套筒;37、空转轴承座;38、螺纹杆;39、旋钮;61、过滤板;62、握把;63、陶瓷过滤层;64、腈纶棉过滤层;65、活性炭过滤层;66、纤维棉过滤层。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技术,并非用于限定本技术的范围。
[0031]如图1至图6所示,一种市政管网给排水过滤装置,包括过滤管1,所述过滤管1的外壁中部套设有保护盒2,所述过滤管1的内部可拆卸设置有过滤机构6,且所述过滤机构6伸出所述过滤管1的管壁,并向外伸出所述保护盒2外,所述过滤管1的两端分别连通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市政管网给排水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过滤管(1),所述过滤管(1)的外壁中部套设有保护盒(2),所述过滤管(1)的内部可拆卸设置有过滤机构(6),且所述过滤机构(6)伸出所述过滤管(1)的管壁,并向外伸出所述保护盒(2)外,所述过滤管(1)的两端分别连通设置有入水管(4)和出水管(5),且所述入水管(4)和出水管(5)分别与所述过滤管(1)的端部连接处设置有管道固定机构(3),所述入水管(4)和出水管(5)远离所述过滤管(1)的一侧分别支撑设置有固定座(7)。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市政管网给排水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固定机构(3)包括呈长方体状且形状与所述保护盒(2)相匹配的外壳(31)、固定栓(32)和调节组件,所述外壳(31)的中部贯穿设置有与所述过滤管(1)相适应的通孔(33),所述通孔(33)的内壁上设置有软垫(34),所述调节组件与所述软垫(34)连接,并可调节所述软垫(34)与所述入水管(4)和出水管(5)分别与所述过滤管(1)的端部连接处贴合设置,所述外壳(31)的四周边角处分别通过所述固定栓(32)与所述保护盒(2)的对应边角处连接固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市政管网给排水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和软垫(34)的数量均为四个,且四个所述软垫(34)对称设置通孔(33)内壁的四个方向上。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市政管网给排水过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包括内杆(35)、套筒(36)、空转轴承座(37)、螺纹杆(38)和旋钮(39),所述套筒(36)设置在所述外壳(31)的内壁上,所述内杆(35)的一端与所述软垫(34)中部连接固定,所述内杆(35)的另一端伸入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希刘瑞琦徐秀丽简爽
申请(专利权)人:武汉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