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复位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3881 阅读:28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脊柱复位器。它是一种医疗器械,用于脊柱骨折、脱位、滑脱的复位手术上。复位器的主要结构是:复位器有上下两个夹板(1)、(2),其间距由顶丝(7)调整,下夹板(2)相对于上夹板(1)可以横向移动,其移动距离由下夹板(2)一端的丝杠(8)、螺母(12)调整。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合理、使用方便,由于它手术后不需留在体内,并只需固两个椎节,因而减少了手术创伤,病人伤愈后活动比较方便。(*该技术在199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医疗器械
,是一种当人体脊柱出现骨折、脱位或滑脱时用于复位手术的工具。给人体脊柱复位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手术,通常采用的手术方法是人力牵拉复位或前路整腹、脊柱复位,但这些方法均具有手术复杂,病人创伤较大等不足。采用效果较好的手术器械,如哈氏棒或鲁氏棒,由于这些器械均需留在体内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取出,所以极易出现脱勾、断棒等现象,对脊柱损伤较大,并且使用这些器械的结构往往是五个以上脊椎同时固定在一起,伤愈后病人活动极为不便。本技术的目的是,设计一种脊柱复位器,使它不留在体内,减少对脊柱的损伤和手术创伤,并只对两个椎节固定,增强病愈后的活动能力。本技术的主要结构是,复位器有上下夹板,两夹板之间至少装有一个联结件,下夹板可以相对于上夹板横向移动,其移动距离由丝杠、螺母调整。对照附图对本技术的结构做详细说明附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是上夹板,(2)是下夹板,两夹板一端合在一起是园柱体(3),顶丝(7)做为联结件,穿过两夹板,并调整两夹板之间的距离,下夹板(2)一端有一丝杠(8),它穿过固定板(4),螺母(12)拧在其上,下夹板(2)相当于上夹板(1)可以横向移动,其移动距离由螺母(12)丝杠(8)调整。手术时,先在两椎间隙打孔,将复位器一端的园柱(3)插入孔内,根据手术需要,拧动螺母(10)、丝顶(7)调节两夹板的间距,将两椎拉开,然后通过螺母(12)、丝杠(8),调节下夹板(2)的移动距离,将脱位的脊柱拉回。脊柱复位后,两椎节由钢板固定,复位器取出。图中(4)是固定板,将其固定在上夹板(1)上,用以支撑丝杠(8)。(10)是螺母,(5)和(6)是垫圈。本技术结构合理,使用方便,由于它手术后不需留在体内,并只需固定两个椎节,因而减少了手术创伤,病人伤愈后活动比较方便。权利要求1.一种用于脊柱骨折、脱位及滑脱手术的脊柱复位器。其特征在于它有上夹板(1)和下夹板(2),两夹板之间至少有一个联结件,下夹板(2)的一端安装丝杠(8)、螺母(12),用以调节下夹板(2)相对于上夹板(1)横向移动的距离。2.按照权利要求1的复位器,其特征在于上夹板(1)和下夹板(2)固定在一起时,其一端为园柱体(3)。3.按照权利要求1的复位器,其特征在于上夹板(1)一端安装固定板(4),用以支撑丝杠(8)。4.按照权利要求1的复位器,其特征在于上夹板(1)和下夹板(2)之间的联结件,由两个顶丝(7)和螺母(10)构成。专利摘要脊柱复位器。它是一种医疗器械,用于脊柱骨折、脱位、滑脱的复位手术上。复位器的主要结构是复位器有上下两个夹板(1)、(2),其间距由顶丝(7)调整,下夹板(2)相对于上夹板(1)可以横向移动,其移动距离由下夹板(2)一端的丝杠(8)、螺母(12)调整。本技术结构合理、使用方便,由于它手术后不需留在体内,并只需固两个椎节,因而减少了手术创伤,病人伤愈后活动比较方便。文档编号A61B17/56GK2041944SQ8821626公开日1989年8月2日 申请日期1988年11月3日 优先权日1988年11月3日专利技术者黄立诚, 黄兴云 申请人:兖州矿务局总医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用于脊柱骨折、脱位及滑脱手术的脊柱复位器。其特征在于:它有上夹板(1)和下夹板(2),两夹板之间至少有一个联结件,下夹板(2)的一端安装丝杆(8)、螺母(12),用以调节下夹板(2)相对于上夹板(1)横向移动的距离。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立诚黄兴云
申请(专利权)人:兖州矿务局总医院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7[中国|山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