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的线缆屏蔽层接地技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377911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8 09: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的线缆屏蔽层接地技术,包括以下步骤:在线缆合适位置开窗,首先采用夹持装置对线缆开窗处的两侧进行夹持固定,夹持固定完成后,并对线缆拉直;对线缆夹持完成后,采用开窗装置对线缆开窗处进行开窗处理;剪切合适的地线长度,并对其一端进行剥皮处理;缠绕卷曲型弹簧,先缠绕一圈压入地线,再返乡压入地线,将卷曲型弹簧全部缠绕在开窗处;开窗位置热缩管保护,把热缩管套在开窗位置处,并对其进行加热,热缩管受热后收缩,对开窗处进行保护。行保护。行保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的线缆屏蔽层接地技术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力
,具体的涉及一种的线缆屏蔽层接地技术。

技术介绍

[0002]近代以来随着电力电子技术,通讯技术等蓬勃发展。特别是近代的航空航天、通讯、军工的快速发展,不同领域的电力电子、信号的应用,不同信号在不同的线缆轨道快速的输送着电力及各自频段的信号快速输送的同时,带来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信号间的干扰问题,越复杂的系统干扰问题就尤其的突出,严重甚至可以让导弹失去目标,让风机失去控制,让通讯出现中断,而这些的发生可能只是电路线路,通讯线缆没有可靠接地造成的,原有的屏蔽层接线,需要人工打散编制“猪尾编”等方式来解决线缆及信号线缆屏蔽层接地,费时费力,而且在此过程中因人为及技术等问题会对屏蔽层造成严重的损坏,而在精密的和航空航天业,这些脱落或断裂的屏蔽层一旦带病上岗那后果是非常严重的,特别是强烈的震动的时候更容易将这些导体残渣飞溅到意想不到的角落造成严重后果,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电力线缆、通讯线缆如何更可靠、更安全、更方便的接地,因需而生的。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的线缆屏蔽层接地技术。
[0004]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的线缆屏蔽层接地技术,包括以下步骤:
[0005]步骤a、在线缆合适位置开窗,首先采用夹持装置对线缆开窗处的两侧进行夹持固定,夹持固定完成后,并对线缆拉直,所述夹持装置包括基座、第一夹持元件、第二夹持元件、驱动元件,所述第一夹持元件和第二夹持元件对称设置且可移动设置在基座上,所述驱动元件设置在基座上用于先驱动第一夹持元件和第二夹持元件对线缆进行夹持,再驱动二者相对远离,对线缆进行拉直;
[0006]步骤b、对线缆夹持完成后,采用开窗装置对线缆开窗处进行开窗处理,所述开窗装置包括环形导轨,所述环形导轨上设有第一开口,所述环形导轨上可移动设有第一弧形齿条,等距环形分布设置在环形导轨上的多个第一齿轮,位于相邻第一齿轮之间且同时与相邻第一齿轮啮合设置的多个第二齿轮,多个所述第一齿轮同时与第一弧形齿条啮合设置,用于驱动其中一个第一齿轮转动的第一电机,所述第一弧形齿条上可移动设有滑块,用于驱动滑块移动的电子伸缩杆,一端转动设置在第一弧形齿条上的弧形刀座,一端转动设置在滑块上且另一端可移动插入弧形刀座上的连杆,所述弧形刀座上安装有第一弧形刀片,与第一弧形刀片平行设置的第二弧形刀片,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一弧形刀片和第二弧形刀片上的第三弧形刀片;通过第一电机驱动第一齿轮转动,带动第一弧形齿条转动,同时带动第二齿轮转动,最终带动多个第一齿轮同向转动,第一弧形齿条带动弧形刀座以线缆轴心进行公转,带动第一弧形刀片至第三弧形刀片公转,通过电子伸缩杆驱动滑块移动,带动连杆移动,连杆移动使弧形刀座和连杆一起转动,弧形刀座转动过程中第一弧形刀片和第
二弧形刀片对线缆进行开窗;
[0007]步骤c、剪切合适的地线长度,并对其一端进行剥皮处理;
[0008]步骤d、缠绕卷曲型弹簧,先缠绕一圈压入地线,再返乡压入地线,将卷曲型弹簧全部缠绕在开窗处;
[0009]步骤e、开窗位置热缩管保护,把热缩管套在开窗位置处,并对其进行加热,热缩管受热后收缩,对开窗处进行保护。
[0010]具体的,所述卷曲型弹簧为恒力设置,卷曲型弹簧内直径小于线缆外径3mm,长度为内周长的6倍。
[0011]具体的,所述开窗宽度为卷曲型弹簧宽度加2mm。
[0012]具体的,所述第一夹持元件与所述第二夹持元件结构相同,所述第一夹持元件包括可移动设于所述基座上的滑座,所述滑座上设有空心圆环,所述空心圆环上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空心圆环上转动设有第二弧形齿条,等距环形分布且贯穿转动设置在空心圆环上的多个第一轴,所述第一轴两端分别固定套设有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所述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同时与第二弧形齿条啮合设置,所述第一轴两端分别固定设有第一卡爪和第二卡爪;所述第二弧形齿条与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啮合,从而转动第二弧形齿条,带动第一卡爪和第二卡爪同时转动,且同方向转动,所述第一轴等距环形分布设有多个,从而第一卡爪和第二卡爪设有多个,多个第一卡爪和第二卡爪对线缆全方位抵触固定。
[0013]具体的,所述第一卡爪与所述第二卡爪结构相同,且二者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卡爪包括弧形板,所述弧形板一端固定在第一轴上,所述弧形板另一端上转动设有弹性弧板,穿设于弧形板且一端固定在弹性弧板上的扭杆,所述扭杆上套设有扭簧,所述扭簧两端分别固定在弧形板和扭杆另一端上;第一轴转动带动弧形板转动,弧形板上的弹性弧板先与线缆接触,所述弹性弧板转动设置在弧形板上,本身弹性弧板受力后可变形,从而弹性弧板整个内壁能够接触线缆外壁,通过扭簧对扭杆复位,扭杆一端固定在弹性弧板上,从而对弹性弧板复位。
[0014]具体的,所述驱动元件包括转动设于滑座上且与第二弧形齿条啮合设置的第五齿轮,所述滑座上转动设有第一转盘,所述第一转盘上套设有第六齿轮,所述第五齿轮与第六齿轮啮合设置,所述第六齿轮上设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内固定设有第一弧形导向杆,所述第一转盘上固定设有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位于第一滑槽内移动,且可滑动设置在第一弧形导向杆上,所述第一弧形导向杆上套设有第一推力弹簧,所述第一转盘上贯穿设有主动轴,所述主动轴与所述第一转盘同轴心设置,所述第一转盘可移动设置在主动轴上,所述主动轴转动带动所述第一转盘转动,所述基座上固定设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用于驱动主动轴转动;第二电机驱动第一转盘转动,第一转盘上的第一固定板跟着转动,第一固定板推动第一推力弹簧一起转动,第一推力弹簧推动第六齿轮转动,所述第五齿轮与第六齿轮啮合设置,从而带动第五齿轮转动,所述第五齿轮与第二弧形齿条啮合,从而带动第二弧形齿条转动。
[0015]具体的,所述驱动元件还包括转动设于第二夹持元件滑座上且与第二夹持元件上的第二弧形齿条啮合设置的第九齿轮,所述第二夹持元件滑座上转动设有第二转盘,所述第二转盘上套设有第十齿轮,所述第九齿轮与所述第十齿轮啮合设置,所述第十齿轮上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内固定设有第二弧形导向杆,所述第二转盘上固定设有第二固
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位于第二滑槽内移动,且可滑动设置在第二弧形导向杆上,所述第二弧形导向杆上套设有第二推力弹簧,所述主动轴与所述第二转盘同轴心设置,所述第二转盘可移动设置在主动轴上,所述主动轴转动带动所述第二转盘转动;主动轴转动带动第二转盘转动,第二转盘上的第二固定板跟着转动,带动第二推力弹簧转动,第二推力弹簧推动第十齿轮转动,第十齿轮转动带动第九齿轮转动,第九齿轮转动带动第二夹持元件上的第二弧形齿条转动。
[0016]具体的,所述基座上设有通槽,可移动位于通槽内且固定在第一夹持元件滑座上的第一直齿条,可移动位于通槽内且固定在第二夹持元件滑座上的第二直齿条,分别与第一直齿条和第二直齿条啮合设置的第七齿轮,所述第七齿轮上固定设有从动轴,所述从动轴与所述第七齿轮同轴心设置,所述从动轴上固定套设有第八齿轮,所述主动轴上固定套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的线缆屏蔽层接地技术,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a、在线缆合适位置开窗,首先采用夹持装置对线缆开窗处的两侧进行夹持固定,夹持固定完成后,并对线缆拉直,所述夹持装置包括基座(11)、第一夹持元件(12)、第二夹持元件(13)、驱动元件(14),所述第一夹持元件(12)和第二夹持元件(13)对称设置且可移动设置在基座(11)上,所述驱动元件(14)设置在基座(11)上用于先驱动第一夹持元件(12)和第二夹持元件(13)对线缆进行夹持,再驱动二者相对远离,对线缆进行拉直;步骤b、对线缆夹持完成后,采用开窗装置对线缆开窗处进行开窗处理,所述开窗装置包括环形导轨(21),所述环形导轨(21)上设有第一开口(22),所述环形导轨(21)上可移动设有第一弧形齿条(23),等距环形分布设置在环形导轨(21)上的多个第一齿轮(24),位于相邻第一齿轮(24)之间且同时与相邻第一齿轮(24)啮合设置的多个第二齿轮(25),多个所述第一齿轮(24)同时与第一弧形齿条(23)啮合设置,用于驱动其中一个第一齿轮(24)转动的第一电机(26),所述第一弧形齿条(23)上可移动设有滑块(27),用于驱动滑块(27)移动的电子伸缩杆(28),一端转动设置在第一弧形齿条(23)上的弧形刀座(29),一端转动设置在滑块(27)上且另一端可移动插入弧形刀座(29)上的连杆(210),所述弧形刀座(29)上安装有第一弧形刀片(211),与第一弧形刀片(211)平行设置的第二弧形刀片(212),两端分别固定在第一弧形刀片(211)和第二弧形刀片(212)上的第三弧形刀片(213);通过第一电机(26)驱动第一齿轮(24)转动,带动第一弧形齿条(23)转动,同时带动第二齿轮(25)转动,最终带动多个第一齿轮(24)同向转动,第一弧形齿条(23)带动弧形刀座(29)以线缆轴心进行公转,带动第一弧形刀片(211)至第三弧形刀片(213)公转,通过电子伸缩杆(28)驱动滑块(27)移动,带动连杆(210)移动,连杆(210)移动使弧形刀座(29)和连杆(210)一起转动,弧形刀座(29)转动过程中第一弧形刀片(211)和第二弧形刀片(212)对线缆进行开窗;步骤c、剪切合适的地线长度,并对其一端进行剥皮处理;步骤d、缠绕卷曲型弹簧,先缠绕一圈压入地线,再返乡压入地线,将卷曲型弹簧全部缠绕在开窗处;步骤e、开窗位置热缩管保护,把热缩管套在开窗位置处,并对其进行加热,热缩管受热后收缩,对开窗处进行保护。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的线缆屏蔽层接地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卷曲型弹簧为恒力设置,卷曲型弹簧内直径小于线缆外径3mm,长度为内周长的6倍。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的线缆屏蔽层接地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开窗宽度为卷曲型弹簧宽度加2mm。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的线缆屏蔽层接地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元件(12)与所述第二夹持元件(13)结构相同,所述第一夹持元件(12)包括可移动设于所述基座(11)上的滑座(121),所述滑座(121)上设有空心圆环(122),所述空心圆环(122)上设有第二开口(123),所述空心圆环(122)上转动设有第二弧形齿条(124),等距环形分布且贯穿转动设置在空心圆环(122)上的多个第一轴(125),所述第一轴(125)两端分别固定套设有第三齿轮(129)和第四齿轮(126),所述第三齿轮(129)和第四齿轮(126)同时与第二弧形齿条(124)啮合设置,所述第一轴(125)两端分别固定设有第一卡爪(127)和第二卡爪(128);所述第二弧形齿条(124)与第三齿轮(129)和第四齿轮(126)啮合,从而转动第二弧形齿条(124),带动第一卡爪(127)和第二卡爪(128)同时转动,且同方向转动,所述第一轴(125)等
距环形分布设有多个,从而第一卡爪(127)和第二卡爪(128)设有多个,多个第一卡爪(127)和第二卡爪(128)对线缆全方位抵触固定。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的线缆屏蔽层接地技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爪(127)与所述第二卡爪(128)结构相同,且二者对称设置,所述第一卡爪(127)包括弧形板(1271),所述弧形板(1271)一端固定在第一轴(125)上,所述弧形板(1271)另一端上转动设有弹性弧板(1272),穿设于弧形板(1271)且一端固定在弹性弧板(1272)上的扭杆(1273),所述扭杆(1273)上套设有扭簧(1274),所述扭簧(1274)两端分别固定在弧形板(1271)和扭杆(1273)另一端上;第一轴(125)转动带动弧形板(1271)转动,弧形板(1271)上的弹性弧板(1272)先与线缆接触,所述弹性弧板(1272)转动设置在弧形板(1271)上,本身弹性弧板(1272)受力后可变形,从而弹性弧板(1272)整个内壁能够接触线缆外壁,通过扭簧(1274)对扭杆(1273)复位,扭杆(127...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延国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泉德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