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物滴滤塔曝气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375073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8 09: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生物滴滤塔曝气结构,包括滴滤塔,滴滤塔内有填料层,所述填料层下方有正压内循环腔;正压内循环腔内的气体在气压作用下经填料层溢出外界;所述正压内循环腔的底部有积液层,还包括下端伸入积液层中的曝气管,以及能将正压内循环腔内的气体通过曝气管以气泡的形式送入所述积液层的送风单元,曝气管内为混气通道;还包括供氧管和有机废气管,所述供氧管和有机废气管的导出端连通所述曝气管内的混气通道,使曝入积液层的气体来源于正压内循环腔、供氧管以及有机废气管的气体混合物。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供氧管补充生物填料生长所需的氧气,且氧气的利用率较高。且氧气的利用率较高。且氧气的利用率较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生物滴滤塔曝气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生物滴滤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生物滴滤塔曝气结构。

技术介绍

[0002]生物滴滤塔是一种处理有机废气的设备,生物滴滤塔内生物填料表面生长的微生物膜可以对废气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分解净化。生物填料表面的微生物膜要稳定生长,需要外界供氧,而有机废气中携带的氧气难以满足微生物膜的生长需求,为此会引入供氧管来补充氧气。现有的供氧管多是直接接入生物滴滤塔内,氧气的利用率不高,有待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专利技术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一种生物滴滤塔曝气结构,通过供氧管补充生物填料生长所需的氧气,且氧气的利用率较高。
[0004]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一种生物滴滤塔曝气结构,包括滴滤塔,滴滤塔内有填料层,所述填料层下方有正压内循环腔;正压内循环腔内的气体在气压作用下经填料层溢出外界;所述正压内循环腔的底部有积液层,还包括下端伸入积液层中的曝气管,以及能将正压内循环腔内的气体通过曝气管以气泡的形式送入所述积液层的送风单元,曝气管内为混气通道;还包括供氧管和有机废气管,所述供氧管和有机废气管的导出端连通所述曝气管内的混气通道,使曝入积液层的气体来源于正压内循环腔、供氧管以及有机废气管的气体混合物。
[0005]进一步地,所述送风单元包括主动风机和被动叶轮,所述被动叶轮在所述混气通道中,所述主动风机的运行使所述混气通道形成向下的气流,所述混气通道中向下的气流驱动所述被动叶轮旋转。
[0006]进一步地,所述供氧管的出气端与所述有机废气管的出气端在所述混气通道中相对设置。
[0007]进一步地,所述被动叶轮在所述供氧管的出气端与所述有机废气管的出气端之间。
[0008]进一步地,所述主动风机为轴流风机,所述轴流风机的出风端连通所述混气通道的上端,所述轴流风机的进气端连通正压内循环腔。
[0009]进一步地,所述被动叶轮为轴流叶轮,来自于供氧管、有机废气管和正压内循环腔的气体在轴流叶轮的转动下混合。
[0010]有益效果:本技术的一种生物滴滤塔曝气结构,通过曝气管使来源于正压内循环腔、供氧管以及有机废气管的气体混合物曝入积液层内,提高营养液内的溶氧量,从而提高氧气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0011]附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2]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0013]如附图1所述的一种生物滴滤塔曝气结构,包括滴滤塔1,滴滤塔1内有填料层2,所述填料层2下方有正压内循环腔3;正压内循环腔3内的气体在气压作用下经填料层2溢出外界。滴滤塔1的上方开设有排气管。
[0014]所述正压内循环腔3的底部有积液层4,营养液积聚在积液层4内,填料层2的上方设置有喷淋系统,所述积液层4的出液端通过循环泵与所述喷淋系统的进液端相连。还包括下端伸入积液层4中的曝气管5,以及能将正压内循环腔3内的气体通过曝气管5以气泡的形式送入所述积液层4的送风单元,曝气管5内为混气通道6。还包括供氧管7和有机废气管8,所述供氧管7和有机废气管8的导出端连通所述曝气管5内的混气通道6,使曝入积液层4的气体来源于正压内循环腔3、供氧管7以及有机废气管8的气体混合物。有机废气管8中也携带有氧气,曝气管5将有机废气管8和供氧管7内的氧气曝入积液层4内,提高营养液中的溶氧量,降低从滴滤塔1排出的气体内的含氧量,从而提高氧气的利用率。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如果有机废气管8和供氧管7直接与正压内循环腔3相连通,那么供氧管7内提供的氧气会先分散至正压内循环腔3中,而后才能在送风单元的作用下进入混气通道6,混气通道6内的氧气含量较低,将氧气曝入积液层4的效果较差。而在本技术中,将有机废气管8和供氧管7直接与曝气管5连通,使得供氧管7内的氧气直接进入混气通道6,混气通道6内的氧气含量更高,也就能将更多的氧气曝入积液层4内。另外,本技术中将正压内循环腔3中的气体不断地曝入积液层4内,形成了内循环,进一步提高了积液层4的溶氧量。
[0016]所述送风单元包括主动风机9和被动叶轮10,所述被动叶轮10在所述混气通道6中,所述主动风机9的运行使所述混气通道6形成向下的气流,所述混气通道6中向下的气流驱动所述被动叶轮10旋转,被动叶轮10的旋转反过来又会搅动气体,促进气体混合均匀。若气体没有混合均匀,进入填料层2各个部分的混合气体中的氧气和有机废气的比例不同,微生物所获取的氧气量和所要处理的有机污染物的量不均匀,会导致填料上部分区域的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的处理效果较差,对生物填料的利用率降低。
[0017]所述供氧管7的出气端与所述有机废气管8的出气端在所述混气通道6中相对设置,形成气流对冲,促进气体混合。
[0018]所述被动叶轮10在所述供氧管7的出气端与所述有机废气管8的出气端之间,被动叶轮10搅动对冲的气流,促进气体混合。
[0019]所述主动风机9为轴流风机,所述轴流风机的出风端连通所述混气通道6的上端,所述轴流风机的进气端连通正压内循环腔3,将正压内循环腔3内的气体送入混气通道6,并使来源于正压内循环腔3、供氧管7以及有机废气管8的气体混合物在混气通道6内混合。
[0020]所述被动叶轮10为轴流叶轮,来自于供氧管7、有机废气管8和正压内循环腔3的气体在轴流叶轮的转动下混合。
[0021]本技术在工作时,供氧管7和有机废气管8在外部动力的驱动下分别将氧气和有机废气送入曝气管5的混气通道6内,送风单元将正压内循环腔3中的气体送入混气通道6内并与氧气和有机废气混合,进而以气泡的形式将来源于正压内循环腔3、供氧管7以及有机废气管8的气体混合物曝入积液层4内,从而提高营养液内的溶氧量,降低从滴滤塔1排出
的气体内的含氧量,从而提高氧气的利用率。
[0022]以上所述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生物滴滤塔曝气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滴滤塔(1),滴滤塔(1)内有填料层(2),所述填料层(2)下方有正压内循环腔(3);正压内循环腔(3)内的气体在气压作用下经填料层(2)溢出外界;所述正压内循环腔(3)的底部有积液层(4),还包括下端伸入积液层(4)中的曝气管(5),以及能将正压内循环腔(3)内的气体通过曝气管(5)以气泡的形式送入所述积液层(4)的送风单元,曝气管(5)内为混气通道(6);还包括供氧管(7)和有机废气管(8),所述供氧管(7)和有机废气管(8)的导出端连通所述曝气管(5)内的混气通道(6),使曝入积液层(4)的气体来源于正压内循环腔(3)、供氧管(7)以及有机废气管(8)的气体混合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生物滴滤塔曝气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送风单元包括主动风机(9)和被动叶轮(10),所述被动叶轮(10)在所述混气通道(6)中,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海忠李小华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绿膜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