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供能导流曝气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368050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8 09:2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自供能导流曝气系统,包括多个活水引流系统、吸藻控藻一体机、第一导流槽、围栏和多个风能发电机组,所述第一导流槽的中部设有引流口,所述引流口处设有多个推流器,所述吸藻控藻一体机设置于引流口与围栏之间,所述第一导流槽远离围栏的一侧固定连通有与推流器对应的多个第二导流槽,多个所述活水引流系统设置于第一导流槽与围栏之间,所述活水引流系统的出水端与第二导流槽的入水端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导流曝气系统的设置,可以对进入木桩围堰内的蓝藻有序收集,进入硬质沟槽,配合打捞和活水引流,将进入芦苇荡内的蓝藻有序处置,达到根本上预防和减小因为芦苇荡内蓝藻聚集造成的次生影响。集造成的次生影响。集造成的次生影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自供能导流曝气系统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体治理设备
,尤其涉及自供能导流曝气系统。

技术介绍

[0002]蓝藻又名蓝绿藻,是一类进化历史悠久、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素a,但不含叶绿体(区别于真核生物的藻类)、能进行产氧性光合作用的大型单细胞原核生物。与光合细菌区别是:光合细菌(红螺菌)进行较原始的光合磷酸化作用,反应过程不放氧,为厌氧生物,而蓝细菌能进行光合作用并且放氧。它的发展使整个地球大气从无氧状态发展到有氧状态,从而孕育了一切好氧生物的进化和发展。至今已有120多种蓝细菌具有固氮能力,特别是与满江红鱼腥蓝细菌共生的水生蕨类满江红,是一种良好的绿肥。但是,有的蓝细菌在受氮、磷等元素污染后引起富营养化的海水“赤潮”和湖泊的“水华”,给渔业和养殖业带来严重危害。
[0003]但是现有的长三角地区,进入木围堰芦苇荡的死亡蓝藻聚集,芦苇荡内发白发臭,进入芦苇荡的陈年死亡蓝藻和有机物和外部水体交换缓慢,臭味明显。

技术实现思路

[0004]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进入芦苇荡的死亡蓝藻聚集,芦苇荡内发白发臭,进入芦苇荡的陈年死亡蓝藻和有机物和外部水体交换缓慢的问题,而提出的自供能导流曝气系统。
[0006]2.技术方案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0008]自供能导流曝气系统,包括多个活水引流系统、吸藻控藻一体机、第一导流槽、围栏和多个风能发电机组,所述第一导流槽的中部设有引流口,所述引流口处设有多个推流器,所述吸藻控藻一体机设置于引流口与围栏之间,所述第一导流槽远离围栏的一侧固定连通有与推流器对应的多个第二导流槽,多个所述活水引流系统设置于第一导流槽与围栏之间,所述活水引流系统的出水端与第二导流槽的入水端连接,所述围栏靠近引流口的一端设有控制隔离机构。
[0009]优选地,所述活水引流系统包括引流泵和导流管,所述导流管与引流泵的出水端连接,所述导流管的出水端与第二导流槽远离第一导流槽的一端连接。
[0010]优选地,所述控制隔离机构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两端均与围栏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转杆,所述转杆的底部固定套接有栅格板。
[0011]优选地,所述安装板的底部设有对称设置的多个滑槽,所述滑槽内固定连接有滑杆,所述滑杆上滑动套接有滑块,所述滑块与栅格板之间通过连杆连接,所述连杆的两端分别与栅格板和滑块转动连接,所述滑杆上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两端分别与滑块和滑槽
内壁固定连接。
[0012]优选地,所述安装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多个锁紧块,所述锁紧块上设有锁紧口。
[0013]优选地,所述推流器与第一导流槽之间通过安装架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架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多个固定桩。
[0014]优选地,多个所述第二导流槽与第一导流槽之间的夹角均为10
°‑
50
°

[0015]优选地,所述第一导流槽和第二导流槽均为水泥铸造而成。
[0016]优选地,多个所述风能发电机组的输出端分别与活水引流系统、吸藻控藻一体机、电机和推流器的输入端连接。
[0017]3.有益效果
[0018]相比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
[0019](1)本专利技术中,通过设置南北向硬质第一导流槽,连接东西向的第一导流槽内,通过风动能活水引流设备源源不断的将清水引入第一导流槽进行活水冲洗。在木围堰开口处,设置推流器增加水体流通,在开口外侧设置风动能吸藻控藻一体机,便于打捞和源头增氧,并设置部分全自动双向围隔,根据风向设定开关,便于档藻和水体扩散。
[0020](2)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导流曝气系统的设置,大规模木围堰藻水进入东西向沟槽,小规模藻水进入芦苇荡,通过南北向沟槽高低设置将藻水自然引入或加水冲洗后导入沟槽。
[0021](3)本专利技术中,通过设备增加水动力,活水引流,向外推导,减少进入芦苇荡内蓝藻的聚集,并提供人工处置的基础设施和实施的便利条件。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自供能导流曝气系统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自供能导流曝气系统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自供能导流曝气系统控制隔离机构处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5]图4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自供能导流曝气系统控制隔离机构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6]图5为本专利技术提出的自供能导流曝气系统中第二导流槽处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0027]图中:1吸藻控藻一体机、2第一导流槽、3围栏、4风能发电机组、5引流口、6推流器、7第二导流槽、8控制隔离机构、801安装板、802电机、803转杆、804栅格板、805滑槽、806滑杆、807滑块、808连杆、809弹簧、810锁紧块、9引流泵、10导流管、11安装架、12固定桩。
具体实施方式
[0028]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29]实施例1:
[0030]参照图1

5,自供能导流曝气系统,包括多个活水引流系统、吸藻控藻一体机1、第一导流槽2、围栏3和多个风能发电机组4,第一导流槽2的中部设有引流口5,引流口5处设有多个推流器6,用于将水导入芦苇荡内,吸藻控藻一体机1设置于引流口5与围栏3之间,用于吸收蓝藻,且吸藻控藻一体机1采用“CN202110378278.2一体化景观吸藻控藻设备”申请中所提出的吸藻控藻一体机;
[0031]本专利技术中,第一导流槽2远离围栏3的一侧固定连通有与推流器6对应的多个第二
导流槽7,用于增强水流流动性,多个活水引流系统设置于第一导流槽2与围栏3之间,活水引流系统的出水端与第二导流槽7的入水端连接,活水引流系统包括引流泵9和导流管10,导流管10与引流泵9的出水端连接;
[0032]本专利技术中,导流管10的出水端与第二导流槽7远离第一导流槽2的一端连接,围栏3靠近引流口5的一端设有控制隔离机构8,控制隔离机构8包括安装板801,安装板801的两端均与围栏3固定连接,安装板80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电机802,电机802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转杆803,转杆803的底部固定套接有栅格板804,安装板801的底部设有对称设置的多个滑槽805,滑槽805内固定连接有滑杆806,用于支撑滑块807;
[0033]本专利技术中,滑杆806上滑动套接有滑块807,滑块807与栅格板804之间通过连杆808连接,连杆808的两端分别与栅格板805和滑块807转动连接,滑杆806上套设有弹簧809,弹簧809的两端分别与滑块807和滑槽805内壁固定连接,安装板80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多个锁紧块810,锁紧块810上设有锁紧口;
[0034]本专利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自供能导流曝气系统,包括多个活水引流系统、吸藻控藻一体机(1)、第一导流槽(2)、围栏(3)和多个风能发电机组(4),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流槽(2)的中部设有引流口(5),所述引流口(5)处设有多个推流器(6),所述吸藻控藻一体机(1)设置于引流口(5)与围栏(3)之间,所述第一导流槽(2)远离围栏(3)的一侧固定连通有与推流器(6)对应的多个第二导流槽(7),多个所述活水引流系统设置于第一导流槽(2)与围栏(3)之间,所述活水引流系统的出水端与第二导流槽(7)的入水端连接,所述围栏(3)靠近引流口(5)的一端设有控制隔离机构(8)。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供能导流曝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活水引流系统包括引流泵(9)和导流管(10),所述导流管(10)与引流泵(9)的出水端连接,所述导流管(10)的出水端与第二导流槽(7)远离第一导流槽(2)的一端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供能导流曝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隔离机构(8)包括安装板(801),所述安装板(801)的两端均与围栏(3)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板(80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电机(802),所述电机(802)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有转杆(803),所述转杆(803)的底部固定套接有栅格板(804)。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自供能导流曝气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板(801)的底部设有对称设置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凯毅俞霖武修文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中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