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程测量放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350634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4 18: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工程测量放线装置,包括上端开口的盒体,盒体内壁后端的一侧安装有电动转盘,盒体内壁的另一侧与电动转盘之间配合转动连接有卷线轮,卷线轮与电动转盘之间设置有电磁铁,盒体内壁的底部于卷线轮的前方设置有墨盒,墨盒内靠近其底部的位置设置有隔片,隔片的上端设置有第一海绵体,第一海绵体的上端设置有第二海绵体,盒体内壁的前端的一侧设置有位移传感器,盒体的开口端设置有盒盖,盒盖上端的后方设置有控制面板,盒盖上端的前方向内凹陷设置有储存盒。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携带方便,使用范围不受限制,在短距离和长距离的测量放线中切换较为方便,还能实现放线与测距工作的同时进行,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工作效率。提高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工程测量放线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测量放线装置
,特别涉及一种工程测量放线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工程施工放线是通过对建设工程定位放样的事先检查,确保建设工程按照规划审批的要求安全顺利地进行,同时兼顾完善市政设施、改善环境质量,避免对相邻产权主体的利益造成侵害,工程测量放线是施工管理人员的基本技能之一,每项建筑工程施工开始就是施工定位放线,它关系整个工程的成败,由于放线错位造成的房屋错位,不能满足功能设施要求的现象,屡见不鲜,施工放线是保证工程质量至关重要的一环。
[0003]常见的测量放线方法一般是由人工在两个固定桩基之间拉线绳定线定位,因此会用到放线装置,但现有的放线装置使用结束收线时都是通过发条或扭转弹簧来实现自动收线,由于发条和扭转弹簧的行程有限,因此只适用于短距离的测量,长距离的测量放线就显得较为局限。
[0004]且现有的放线装置体积较大,不方便携带,在进行小范围的放线时就会占用较大的空间,适应性较低,且现有的放线装置都需要事先通测量好距离然后才能进行点对点的放线,不能将放线与测距工作同时进行。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工程测量放线装置,不仅携带方便,使用范围不受限制,在短距离和长距离的测量放线中切换较为方便,还能实现放线与测距工作的同时进行,提高工作效率。
[0006]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0007]一种工程测量放线装置,包括上端开口的盒体,所述盒体内壁后端的一侧安装有电动转盘,所述盒体内壁的另一侧与所述电动转盘之间配合转动连接有卷线轮,所述卷线轮包括一端伸出所述盒体的转轴、两块分别设置于所述转轴外壁左右两侧的挡片,所述电动转盘的前端设置有外套于所述转轴对应一端的固定套,所述固定套的内壁设置有与之配和且用于吸附固定所述转轴的电磁铁;
[0008]所述盒体内壁的底部于所述卷线轮的前方设置有墨盒,贯穿所述墨盒外壁的前后两端均向前开设有第一滑孔,所述盒体外壁的前端向内开设有与所述第一滑孔同一轴线位置的第二滑孔,所述卷线轮缠绕有穿过所述第一滑孔且穿出所述第二滑孔的测量线,所述测量线穿出所述第二滑孔的一端连接有限位片,所述墨盒内于所述第一滑孔的下方设置有与之配合的隔片,所述隔片的上端设置有第一海绵体,所述第一海绵体的上端设置有与之配合且让所述测量线染墨的第二海绵体,所述墨盒的底部向上设置有多根穿过所述隔片且均与所述第一海绵体下端连接的吸水棒;
[0009]所述盒体内壁的前端于所述第二滑孔的一侧设置有位移传感器,所述盒体的开口端设置有与之配合的盒盖,所述盒盖上端的后方设置有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包括显示
屏、若干设置于所述显示屏一侧的操作按钮,所述盒盖上端的前方于所述墨盒的位置向内凹陷设置有储存盒,所述储存盒外壁的底部连通有伸到所述墨盒底部的导管,所述储存盒的开口端可拆卸连接有与之配合的密封盖,所述盒体外壁的后端可拆卸连接有蓄电池,所述电动转盘、所述电磁铁、所述位移传感器及所述蓄电池均与所述控制面板电连。
[00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先打开盒盖上的密封盖,将墨汁加入储存盒后盖上密封盖,加入储存盒内的墨汁则通过导管流进墨盒底部,当墨盒里的墨汁量到达隔片下端时,由于液封,储存盒内的墨汁则不再继续往墨盒内流动,墨盒底部的墨汁则通过吸水棒浸润将其传导至第一海绵体及第二海绵体上并均将其润湿,将设备通电,由蓄电池提供电能,操作控制面板上的操作按钮控制位移传感器开始工作,选择需要测量放线的位置,通过限位片使测量线带动卷线轮转动将其从盒体内拉出,测量线首先经过墨盒上的第一滑孔,并通过染墨的第一海绵体及第二海绵体将测量线染墨,测量线经过第二滑孔时,位移传感器则实时监测测量线从第二滑孔抽出的长度并在显示屏上显示;
[0011]当测量线的拉出距离与施工图纸标注的长度时,操作控制面板上的操作按钮,将电磁铁通电,电磁铁将转轴吸附电动转盘的固定套上,限制卷线轮转动,再次操作电动转盘转动进行轻微调整,拉紧测量线,然后将抽出测量线上的墨汁弹在墙壁或者地面上,即完成测量放线,放线完成后,操作控制面板上的操作按钮,通过电磁铁将转轴吸附在固定套上,同时电动转盘带动卷线轮反转将测量线收回盒体内即可。
[0012]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墨盒内壁的左右两侧于对应第一滑孔的位置均设置有与之配合且外套于所述测量线的第一密封胶圈,所述盒体外壁的前端于所述第二滑孔的位置设置有外套于所述测量线的第二密封胶圈。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密封胶圈能防止墨盒内的墨汁从第一滑孔流出,第二密封胶圈则能清除测量线上沾染的灰尘或杂质。
[0014]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转轴穿出所述盒体的一端设置有摇把。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通过摇把轻微调整测量线拉出的距离并将测量线拉紧。
[0016]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盒盖上端后方的一侧于所述转轴的位置向下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螺纹连接有伸到所述盒体内且用于固定所述转轴的螺纹杆。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固定卷线轮,避免测量弹线时卷线轮转动影响放线的精度。
[0018]本技术的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墨盒内于所述第二海绵体的上端滑动连接有可上下滑动的压片,所述压片的上端与所述墨盒内壁的上端之间连接有多个复位弹簧。
[00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将第二海绵体与第一海绵体之间压紧,让测量线能均匀的染墨。
[002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21]其一、本技术体积较小且携带方便,使用时不受空间大小及范围的限制,还适用于短距离和长距离的测量;
[0022]其二、本技术在使用过程中不仅能进行放线,还能测量出放线位置的长度或根据图纸进行测量放线;
[0023]其三、本技术的电动转盘可以实现自动收线,且不受行程的影响。
附图说明
[0024]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5]图2主要是用于展示各部件的位置连接关系;
[0026]图3主要是用于展示第一滑孔及第一密封橡胶圈;
[0027]图4主要是用于展示卷线轮;
[0028]图5主要是用于展示第二滑孔及第二密封橡胶圈。
[0029]图中:1、盒体;11、盒盖;12、蓄电池;13、电动转盘;14、固定套;15、电磁铁;16、卷线轮;17、转轴;18、挡片;19、墨盒;2、隔片;21、第一海绵体;22、第二海绵体;23、吸水棒;24、压片;25、复位弹簧;26、储存盒;27、密封盖;28、第一滑孔;29、第一密封胶圈;3、第二滑孔;31、第二密封胶圈;32、测量线;33、位移传感器;34、螺纹孔;35、螺纹杆;36、控制面板;37、显示屏;38、操作按钮;39、导管;4、摇把;41、限位片。
具体实施方式
[0030]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工程测量放线装置,包括上端开口的盒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盒体(1)内壁后端的一侧安装有电动转盘(13),所述盒体(1)内壁的另一侧与所述电动转盘(13)之间配合转动连接有卷线轮(16),所述卷线轮(16)包括一端伸出所述盒体(1)的转轴(17)、两块分别设置于所述转轴(17)外壁左右两侧的挡片(18),所述电动转盘(13)的前端设置有外套于所述转轴(17)对应一端的固定套(14),所述固定套(14)的内壁设置有与之配和且用于吸附固定所述转轴(17)的电磁铁(15);所述盒体(1)内壁的底部于所述卷线轮(16)的前方设置有墨盒(19),贯穿所述墨盒(19)外壁的前后两端均向前开设有第一滑孔(28),所述盒体(1)外壁的前端向内开设有与所述第一滑孔(28)同一轴线位置的第二滑孔(3),所述卷线轮(16)缠绕有穿过所述第一滑孔(28)且穿出所述第二滑孔(3)的测量线(32),所述测量线(32)穿出所述第二滑孔(3)的一端连接有限位片(41),所述墨盒(19)内于所述第一滑孔(28)的下方设置有与之配合的隔片(2),所述隔片(2)的上端设置有第一海绵体(21),所述第一海绵体(21)的上端设置有与之配合且让所述测量线(32)染墨的第二海绵体(22),所述墨盒(19)的底部向上设置有多根穿过所述隔片(2)且均与所述第一海绵体(21)下端连接的吸水棒(23);所述盒体(1)内壁的前端于所述第二滑孔(3)的一侧设置有位移传感器(33),所述盒体(1)的开口端设置有与之配合的盒盖(11),所述盒盖(11)上端的后方设置有控制面板(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伟强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