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流控自身抗体免疫检测芯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345677 阅读:6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4 18:00
本申请涉及微流控自身抗体免疫检测芯片,包括:顶板,顶板上设有用于加样的第一通孔、用于加稀释液的第二通孔;中层板,中层板上设有加样区、与加样区相连通的稀释区、混合区,与混合区连通的检验区,检验区可对混合效果进行检测;底板,底板包括与检验区连通的标记区、与标记区连通的检测区以及与检测区连通的废液区;本申请中设置检验区对混合效果进行检测,保证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通过芯片上混合区、标记区、检测区的巧妙连接以及控制中心、单向阀、微泵、电机的协同作用解决了样品和稀释液混合不充分的问题;多个子检测区的设置能进行大量抗原物质的检测;本申请检测芯片可用于辅助过敏性疾病及自身免疫疾病的早期筛查及诊断。性疾病及自身免疫疾病的早期筛查及诊断。性疾病及自身免疫疾病的早期筛查及诊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微流控自身抗体免疫检测芯片


[0001]本申请属于微流控免疫检测
,涉及微流控自身抗体免疫检测芯片。

技术介绍

[0002]微流控芯片是芯片实验室重要组成成分之一,是一种能在宽度为微米级的通道内精确处理微量液体的技术,具有试剂微量化、高敏感、高通量、自动化等优势。自微流控芯片问世以来,其在医学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微流控芯片只需少量生物标本或试剂。其反应体系小、比表面积大、反应物扩散距离短,从而增加分子间相互作用机会,缩短反应时间,并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能够测量低浓度标志物。由于其易于实现集成化及自动化,可去除繁琐的手工操作并降低污染几率。其高通量性质,可在一个芯片上同时进行多个平行检测,为临床多种疾病的辅助诊断创造了可能。而且这个微型分析平台具有较低制造成本和较小体积,方便携带,运用该平台,无需将标本送至中心实验室,便能让医务工作者在资源匮乏的医疗环境下快速完成检测。
[0003]自身抗体可以在大多数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发现,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系统性硬化等,此外也有证据表明自身抗体与心血管疾病、慢性肿瘤等疾病相关,部分自身抗体具有致病性、疾病特异性和诊断性。在疾病早期或疾病前期,自身抗体浓度便会升高,因而自身抗体具有早期预警价值;目前临床上,很多自身抗体用于自身免疫病常规诊疗检测,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诊断、治疗监测及预后有重要价值。由于技术的限制,目前绝大多数已发现的自身抗体并未用于常规临床诊断。通过研发高度特异性和敏感性的新型检测技术,有助于改进诊断性能、发现尚未被识别的致病性自身抗体。随着微流控免疫芯片的推广,自身抗体检测成为微流控免疫芯片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在芯片的研发过程中仍需克服许多难题,例如由于样品混合不均造成检测结果重复性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为解决本领域存在的上述问题,本申请旨在提供微流控自身抗体免疫检测芯片,在样品和稀释液混合后对混合液进行检验,检验确认充分混合后再进行标记、检测等后续反应,确保检测结果的有效性。
[0005]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微流控自身抗体免疫检测芯片,包括:
[0006]顶板,所述顶板上设有用于加样的第一通孔、用于加稀释液的第二通孔;
[0007]中层板,所述中层板上设有加样区、与所述加样区相连通的稀释区、混合区,与所述混合区连通的检验区,所述检验区可对混合效果进行检测;
[0008]底板,所述底板包括与检验区连通的标记区、与所述标记区相互连通的检测区以及与所述检测区连通的废液区。
[0009]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稀释区与所述混合区之间通过第一混合管道相连通,所述第一混合管道内设有第一微泵,所述第一混合管道为不规则结构。
[0010]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混合区内设有相互不接触的第一搅拌部、第二搅
拌部。
[0011]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混合区与所述检验区通过第一流道相连通,所述第一流道内设有第一单向阀、第二微泵,所述检验区的另一端与第二流道相连通,所述第二流道与第三流道、第四流道相连通,所述第三流道与所述混合区的另一个入口相连通,所述第三流道内设有第二单向阀、第三微泵;所述第四流道与位于底板的所述标记区相连通,所述第四流道内设有第三单向阀、第四微泵。
[0012]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检验区的外壳为透明材质,可通过分光光度计检测检验区多个区域的OD值。
[0013]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标记区内包被有标记抗体。
[0014]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标记区与所述检测区通过第五流道相连通,所述第五流道内设有第五微泵。
[0015]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检测区内设有多个子检测区,多个子检测区内包被有相同或不同的检测抗体,多个子检测区内设有检测卡,所述检测卡内有多个检测条带,多个检测条带上包被有不同的检测抗体,检测抗体与标记抗体的类型、数量一一对应。
[0016]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单向阀、第二单向阀、第三单向阀、第一微泵、第二微泵、第三微泵、第四微泵、第五微泵、第一电机、第二电机与控制中心通过无线连接。
[0017]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板、所述中层板和所述底板通过卡合连接。
[0018]本申请的优点有:本申请中通过设置检验区对混合效果进行检测,保证了检测结果的准确性;通过微流控芯片上混合区、标记区、检测区的巧妙连接以及控制中心、单向阀、微泵、电机的协同作用解决了检测芯片样品和稀释液混合不充分的问题;多个子检测区的设置能进行大量抗原物质的检测,只需在标记区内包被好标记抗体,在检测区包被好相应的检测抗体,即可进行多种抗原物质的检测。各微管道(第一左微管道、第一右微管道
……
)的倾斜设置,保证了液体能够在重力的作用下向背离第一子检测区的各子检测区流动,并最终流入废液区;采用本申请的微流控芯片进行免疫检测,能够较好地解决由于样品混合不均造成检测结果重复性差的问题;本申请微流控自身抗体免疫检测芯片不仅可用于辅助过敏性疾病及自身免疫疾病的早期筛查及诊断,也可以用于环境、食物等各种来源样本的检测,且可检测的分子类型不局限于疾病相关分子,实际上任何抗原抗体都可以用本方法检测,即其应用具有普适性。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申请中层板示意图;
[0020]图2为顶板示意图;
[0021]图3为底板示意图;
[0022]图4为图2中A处放大图;
[0023]图5为图3中B

B处剖面图;
[0024]图6为第一搅拌叶片又一示意图;
[0025]图7为第一搅拌叶片又一示意图;
[0026]图8为第一搅拌叶片又一示意图。
[0027]图中:1、顶板;2、中层板、3、底板;4、第一混合管道;11、第一通孔;12、第二通孔;
13、第一观察窗;14、第二观察窗;21、加样区;22、稀释区;23、混合区;24、检验区;31、标记区;41、第一竖向管道;42、第一横向管道;43、第二竖向管道;44、第二横向管道;45、第三竖向管道;46、第三横向管道;47、第四竖向管道;48、第四横向管道;49、第五竖向管道;410、第五横向管道;411、第六竖向管道;412、第六横向管道;413、第七竖向管道;51、第一微泵;52、第一单向阀;53、第二微泵;54、第二单向阀;55、第三微泵;56、第三单向阀;57、第四微泵;58、第五微泵;61、第一转轴;62、第一搅拌叶片;63、第一电机;64、第二转轴;65、第二搅拌叶片;66、第二电机;71、第一流道;72、第二流道;73、第三流道;74、第四流道;75、第五流道;81、第一子检测区;82、第一左微管道;83、第一右微管道;84、第二左子检测区;85、第二右子检测区;86、第二左微管道;87、第三左微管道;88、第四左微管道;89、第三左子检测区;810、第四左子检测区;811、第五左子检测区;812、第二右微管道;813、第三右微管道;814、第四右微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微流控自身抗体免疫检测芯片,其特征在于,包括:顶板,所述顶板上设有用于加样的第一通孔、用于加稀释液的第二通孔;中层板,所述中层板上设有加样区、与所述加样区相连通的稀释区、混合区,与所述混合区连通的检验区,所述检验区可对混合效果进行检测;底板,所述底板包括与检验区连通的标记区、与所述标记区相互连通的检测区以及与所述检测区连通的废液区。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自身抗体免疫检测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稀释区与所述混合区之间通过第一混合管道相连通,所述第一混合管道内设有第一微泵,所述第一混合管道为不规则结构。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自身抗体免疫检测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区内设有相互不接触的第一搅拌部、第二搅拌部。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流控自身抗体免疫检测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区与所述检验区通过第一流道相连通,所述第一流道内设有第一单向阀、第二微泵,所述检验区的另一端与第二流道相连通,所述第二流道与第三流道、第四流道相连通,所述第三流道与所述混合区的另一个入口相连通,所述第三流道内设有第二单向阀、第三微泵;所述第四流道与位于底板的所述标记区相连通,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陶瑞李鼎张超李良智谢红梅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邦器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