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带组件及智能穿戴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313665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3 10:4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连接带组件及智能穿戴设备,该连接带组件包括调整带及固定带,调整带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装配端及插入端,第一装配端用于连接于设备主体的一端,第一装配端与插入端之间开设有多个连接孔,固定带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二装配端和连接端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二装配端用于连接于设备主体的另一端,连接端设有限位结构,连接端与第二装配端之间开设有插孔,限位结构与插孔之间设有连接柱。插入端能够穿过限位结构并从第一表面一侧通过插孔穿至第二表面一侧,连接柱能够穿接于任一连接孔以将调整带固定于固定带,限位结构限制调整带绕连接柱进行旋转,从而避免了调整带与固定带发生错位,提高了用户的佩戴体验。了用户的佩戴体验。了用户的佩戴体验。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连接带组件及智能穿戴设备


[0001]本技术属于电子
,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连接带组件及智能穿戴设备。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生活需求的提高,目前,智能手表、手环等智能穿戴电子产品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日常生活中,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智能穿戴设备具有传统手表不具有的功能,例如显示、通讯、播放音乐、上网、生理监测等功能。
[0003]通常,智能手表包括两个分别连接于设备主体两侧的带体,在佩戴时,两个带体共同缠绕用户的腕部,并且两带体连接,以将设备主体固定在用户的腕部。目前,许多智能手表产品中两个带体之间的连接方式通常为:通过在第一带体中开设多个孔眼,在第二带体上设置隐藏开口和连接柱,连接柱与其中任一孔眼卡接后第一带体的端部穿过隐藏开口而设于第二带体的内侧。然而,上述连接方式,容易使第一带体与第二带体在连接柱处发生旋转错位,从而影响用户佩戴体验。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连接带组件及智能穿戴设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带体之间容易发生旋转错位,影响佩戴体验的技术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连接带组件,用于与设备主体装配,包括:
[0006]调整带,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装配端及插入端,所述第一装配端用于连接于所述设备主体的一端,所述第一装配端部与所述插入端之间开设有多个连接孔;
[0007]固定带,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二装配端和连接端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装配端用于连接于所述设备主体的另一端,所述连接端设有限位结构,所述连接端与所述第二装配端之间开设有插孔,所述限位结构与所述插孔之间设有连接柱;
[0008]所述插入端能够穿过所述限位结构并从所述第一表面一侧通过所述插孔穿至所述第二表面一侧,所述连接柱能够穿接于任一所述连接孔以将所述调整带固定于。
[0009]进一步地,所述限位结构为连接于所述连接端的限位框。
[0010]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框铰接于所述连接端;或,所述限位框固定于所述连接端。
[0011]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框具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形状与所述插入端的形状相互匹配。
[0012]进一步地,所述通孔沿所述固定带宽度方向的长度与所述调整带的宽度相匹配。
[0013]进一步地,所述通孔沿所述固定带长度方向的宽度大于所述调整带的厚度。
[0014]进一步地,当所述设备主体被用户佩戴时,所述第一表面背向用户的腕部表面,所述第二表面面向腕部表面,所述连接柱凸设于所述第一表面。
[0015]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柱具有头部和颈部,所述颈部穿设于一所述连接孔,所述头部暴露于一所述连接孔的孔口外。
[0016]进一步地,所述插孔处的固定带的最大宽度大于所述插孔的相对两侧的部分所述固定带的宽度。
[0017]本技术提供的连接带组件的有益效果在于:本技术连接带组件包括调整带和固定带,调整带相对设置的第一装配端和插入端之间开设有多个连接孔,固定带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二装配端和连接端,该连接端设有限位结构,连接端与第二装配端之间开设有插孔,限位结构与插孔之间设有连接柱,在调整带与固定带进行连接时,插入端能够穿过限位结构并从固定带的第一表面一侧通过穿孔穿至第二表面一侧,连接柱能够穿接于任一连接孔以将调整带固定于固定带,其中,限位结构用于限制调整带绕连接柱进行旋转,从而避免了调整带与固定带发生错位,提高了用户的佩戴体验。
[0018]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智能穿戴设备,包括设备主体以及连接带组件,所述连接带组件连接于所述设备主体。
附图说明
[00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带组件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固定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2]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调整带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4为本技术另一实施例提供的智能穿戴设备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0024]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0025]调整带100、第一装配端101、插入端102、连接孔110、固定带200、第二装配端201、连接端202、第一表面203、第二表面204、限位结构210、插孔220、连接柱230、设备主体10、壳体11、显示屏12、物理按键13。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27]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0028]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9]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
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30]通常,智能手表包括两个分别连接于设备主体两侧的带体,在佩戴时,两个带体共同缠绕用户的腕部,并且两带体连接,以将设备主体固定在用户的腕部。目前,许多智能手表产品中两个带体之间的连接方式通常为:通过在第一带体中开设多个孔眼,在第二带体上设置隐藏开口和连接柱,连接柱与其中任一孔眼卡接后第一带体的端部穿过隐藏开口而设于第二带体的内侧。然而,上述连接方式,容易使第一带体与第二带体在连接柱处发生旋转错位,从而影响用户佩戴体验。
[0031]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连接带组件,请参阅图1,现对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带组件进行说明。该连接带组件用于与设备主体10装配,包括调整带100和固定带200。
[0032]调整带10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装配端101及插入端102,第一装配端101用于连接于设备主体10的一端,第一装配端101与插入端102之间开设有多个连接孔1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接带组件,用于与设备主体装配,其特征在于,包括:调整带,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装配端及插入端,所述第一装配端用于连接于所述设备主体的一端,所述第一装配端与所述插入端之间开设有多个连接孔;固定带,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二装配端和连接端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二装配端用于连接于所述设备主体的另一端,所述连接端设有限位结构,所述连接端与所述第二装配端之间开设有插孔,所述限位结构与所述插孔之间设有连接柱;所述插入端能够穿过所述限位结构并从所述第一表面一侧通过所述插孔穿至所述第二表面一侧,所述连接柱能够穿接于任一所述连接孔以将所述调整带固定于所述固定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带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为连接于所述连接端的限位框。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带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框铰接于所述连接端;或,所述限位框固定于所述连接端。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带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框具有通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岸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爱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