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投料孔井下新型缓冲装置及转载硐室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308524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3 10: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投料孔井下新型缓冲装置及转载硐室,属于煤矿物料运输技术领域,具体包括物料缓冲箱的顶部设置有下料管,物料缓冲箱的一侧下部设置有卸载口,卸载口上连接有矸石溜槽,矸石溜槽倾斜设置,且顶部连接在物料缓冲箱上,底部设置在刮板输送机上;物料缓冲箱包括承载平台及安装在承载平台四周的固定钢板,四个固定钢板的顶部安装有盖板,下料管安装在盖板上,承载平台上安装有胶皮垫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大大提高物料运输效率,施工成本低。施工成本低。施工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投料孔井下新型缓冲装置及转载硐室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投料孔井下新型缓冲装置及转载硐室,属于煤矿物料运输


技术介绍

[0002]煤矿现有投料孔主要用于向井下投送砂石、矸石等物料,一般布置在矿井辅运大巷附近,由投料孔、转载硐室等组成。传统投料孔向井下投放物料通过缓冲装置后,一般需要人工或机械转载,存在转载环节多、不连续、用人多等缺点。而且,缓冲装置及转载硐室存在结构复杂、工程量大、系统运行不可靠、工人作业环境差、劳动强度高等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能够大大提高物料运输效率,施工成本低的投料孔井下新型缓冲装置及转载硐室。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投料孔井下新型缓冲装置,包括物料缓冲箱,所述物料缓冲箱的顶部设置有下料管,所述物料缓冲箱的一侧下部设置有卸载口,所述卸载口上连接有矸石溜槽,所述矸石溜槽倾斜设置,且顶部连接在物料缓冲箱上,底部设置在刮板输送机上;所述物料缓冲箱包括承载平台及安装在承载平台四周的固定钢板,四个所述固定钢板的顶部安装有盖板,所述下料管安装在盖板上,所述承载平台上安装有胶皮垫层。
[0005]优选的,所述承载平台采用多根普通热轧工字钢密集平铺制成,所述物料缓冲箱的四角均设置有竖向工字钢,所述物料缓冲箱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横向工字钢,所述竖向工字钢、横向工字钢固定在固定钢板上。
[0006]优选的,所述胶皮垫层采用厚度30mm的胶皮,尺寸大小与承载平台的尺寸大小相同。
[0007]一种转载硐室,该转载硐室设置在矸石联络巷的一侧,且所述转载硐室内安装有投料孔井下新型缓冲装置。
[0008]优选的,该转载硐室包括侧墙体、端部墙体和顶板,所述侧墙体、端部墙体均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顶板采用锚网索喷结构,所述物料缓冲箱安装在顶板上,所述承载平台及横向工字钢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侧墙体上,所述竖向工字钢的底部固定在承载平台上,顶部固定在顶板上。
[000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技术效果:本技术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采用在矸石联络巷的一侧施工转载硐室,并在转账硐室内安装通过工字钢制成的物料缓冲箱,物料通过投料孔掉落在物料缓冲箱内进行缓冲、收集,然后再通过溜槽竖直至刮板输送机上,实现物料缓冲、转载功能,整个结构简单、使用方便,施工成本低,并且能够大大提供物料的输送效率,使用寿命长,解决了现有煤矿投料孔的缓冲装置及转载硐室存在的环节多、缓冲装置结构复杂、硐室工程量大、系统运行不可靠、作业人员环境差、劳动强度高
等技术问题。
附图说明
[0010]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1]图2为图1中的B向示意图。
[0012]图3为本技术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为了使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0014]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投料孔井下新型缓冲装置,包括物料缓冲箱1,物料缓冲箱1的顶部设置有下料管2,物料缓冲箱1的一侧下部设置有卸载口3,卸载口3上连接有矸石溜槽4,矸石溜4槽倾斜设置,且顶部连接在物料缓冲箱1上,底部设置在刮板输送机5上;物料缓冲箱1包括承载平台6及安装在承载平台四周的固定钢板7,四个固定钢板7的顶部安装有盖板8,下料管2安装在盖板8上,承载平台6上安装有胶皮垫层9。承载平台6采用多根普通热轧工字钢密集平铺制成,物料缓冲箱1的四角均设置有竖向工字钢10,物料缓冲箱1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横向工字钢11,竖向工字钢10、横向工字钢11固定在固定钢板上。胶皮垫层9采用厚度30mm的胶皮,尺寸大小与承载平台的尺寸大小相同。
[0015]本技术中物料缓冲箱为长方体结构,包括底部工字钢承载平台,平台上方工字钢框架和框架周边封闭钢板结构,以及平台上部胶皮垫层,实现物料安全可靠缓冲。承载平台采用18#普通热轧工字钢密集平铺设,长度为5500mm,共布置15根,18#普通热轧工字钢两头放置在转载硐室两侧的墙体上。承载平台上方布置竖向工字钢框架,采用12#矿用工字钢,布置在钢框架的角上,共布置4根,竖向工字钢竖向放置在钢承载平台上方,其上端头固定在转载硐室顶板的梁窝内。竖向工字钢框架周边采用钢板封闭结构,并在卸载侧留设卸载口(1720mm
×
770mm),采用厚度10mm钢板双层结构,共布置4块,尺寸分别为:1块钢板宽1760 mm
×
高1820mm,1块钢板宽1760 mm
×
高1050mm,2块钢板宽1088 mm
×
高1820mm。上述10mm钢板、工字钢之间采用焊接进行固定。
[0016]如图1、图2所示,一种转载硐室,该转载硐室设置在矸石联络巷的一侧,且转载硐室内安装有投料孔井下新型缓冲装置。该转载硐室包括侧墙体12、端部墙体13和顶板14,侧墙体12、端部墙体13均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顶板14采用锚网索喷结构,物料缓冲箱1安装在顶板14上,承载平台6及横向工字钢11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侧墙体12上,竖向工字钢10的底部固定在承载平台6上,顶部固定在顶板14上。
[0017]转载硐室为矩形断面,深度3500m,宽度4500mm,高度4500mm,由两侧墙体、端部墙体以及顶板组成。
[0018]转载硐室施工期间顶板采用锚网喷支护,两帮采用锚杆临时支护,然后再两侧及端部施工钢筋混凝土气墙体。
[0019]硐室两侧墙体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墙体厚度500mm,混凝土强度为C35,布置双层钢筋网,受力钢筋采用HRB400钢筋,间距为200mm~300mm,联系筋采用HPB300钢筋,间距为
600mm。
[0020]硐室端部墙体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墙体厚度300mm,混凝土强度为C35,布置双层钢筋网,受力钢筋采用HRB400钢筋,间距为200mm~300mm,联系筋采用HPB300钢筋,间距为600mm。
[0021]上述钢筋保护层厚度不小于50mm。钢筋之间采用搭接连接,使用20#铁丝扎结牢固,搭接长度为35d。
[0022]硐室顶板采用锚网索喷结构,锚杆采用MSGLW

335/20
×
2400mm左旋无纵筋螺纹钢锚杆,矩形布置,间排距1m
×
1m;金属网采用Φ6.0mm钢筋焊接而成,网孔规格为100
×
100mm;锚索采用SKP17.8

1/1860

6300型锚索,长度为6.3m,矩形布置,间排距1.7m
×
2.5m;喷射混凝土的厚度100mm,强度等级为C20。
[0023]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投料孔井下新型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物料缓冲箱,所述物料缓冲箱的顶部设置有下料管,所述物料缓冲箱的一侧下部设置有卸载口,所述卸载口上连接有矸石溜槽,所述矸石溜槽倾斜设置,且顶部连接在物料缓冲箱上,底部设置在刮板输送机上;所述物料缓冲箱包括承载平台及安装在承载平台四周的固定钢板,四个所述固定钢板的顶部安装有盖板,所述下料管安装在盖板上,所述承载平台上安装有胶皮垫层。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投料孔井下新型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平台采用多根普通热轧工字钢密集平铺制成,所述物料缓冲箱的四角均设置有竖向工字钢,所述物料缓冲箱的两侧分别设置有横向工字钢,所述竖向工字钢、横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俊峰宋朝阳段文超李政李建永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晋城煤业集团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