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互补型供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300741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3 10:1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互补型供暖系统,属于供暖系统技术领域,包括:第一聚热板、第二聚热板、第三聚热板和第四聚热板,所述第一聚热板、所述第二聚热板、所述第三聚热板和所述第四聚热板之间分别连通有第一换热管道和第二换热管道,第一换热管道和所述第二换热管道远离所述第一聚热板、配合超导电辅热器辅助供暖,超导电辅热器采用石墨烯超导电辅热,加强辅热效果,储热水箱中的热水经太阳能、空气能、石墨烯超导电辅助经暖气片上部进入,下部流出,回归储热水箱,整个过程中,储热保温箱始终保持自动运行状态,即根据回水温度自动计算所需功率,输出热水,保持室内温度,方便快捷,减少资源效果,大大提高热量提供速度,提高使用效果。效果。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互补型供暖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供暖系统
,具体为一种互补型供暖系统。

技术介绍

[0002]供暖就是用人工方法向室内供给热量,使室内保持一定的温度,以创造适宜的生活条件或工作条件的技术,现有的供暖系统大多通过煤气、蒸汽或者电进行驱动,但是煤气、蒸汽或者电驱动在产生供暖的同时都会产生一定的资源的消耗,且煤气、蒸汽和电进行供暖时都需要预热时间,且现有的供暖方式预热速度较慢,影响供暖使用体验感,为此,需要一种互补型供暖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互补型供暖系统,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互补型供暖系统,包括:第一聚热板、第二聚热板、第三聚热板和第四聚热板,所述第一聚热板、所述第二聚热板、所述第三聚热板和所述第四聚热板之间分别连通有第一换热管道和第二换热管道,所述第一换热管道和所述第二换热管道远离所述第一聚热板、所述第二聚热板、所述第三聚热板和所述第四聚热板的一端连通有超导电辅热器,所述超导电辅热器的出热口连通有第三换热管道,所述超导电辅热器的进热口连通有第四换热管道,所述第三换热管道和所述第四换热管道远离所述超导电辅热器的一端均连通有空气能循环主机,所述空气能循环主机的外部分别连通有第五换热管道和第六换热管道,所述第五换热管道和所述第六换热管道远离所述空气能循环主机的一端连通有储热水箱,所述储热水箱的外部分别连通有第七换热管道和第八换热管道,所述第七换热管道的两端分别连通有第一能量输出设备和第二能量输出设备,所述第八换热管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能量输出设备和所述第二能量输出设备相连通。
[0005]优选的,所述储热水箱的外部连通有电磁阀,所述储热水箱的内部安装有液位计,所述储热水箱的外部安装有温控结构。
[0006]优选的,所述第一能量输出设备和所述第二能量输出设备为水风机。
[0007]优选的,所述第一能量输出设备和所述第二能量输出设备为盘管水地暖。
[0008]优选的,所述第一聚热板、所述第二聚热板、所述第三聚热板和所述第四聚热板之间通过所述第二换热管道和所述第三换热管道交互连接。
[0009]优选的,温控结构包括温控器,所述温控器安装于所述储热水箱的外部,所述温控器的感温探头贯穿所述储热水箱的外壁。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1]本技术中,通过第一聚热板、第二聚热板、第三聚热板和第四聚热板对外部太阳能、风能和雨水能进行热量回收,且配合超导电辅热器辅助供暖,超导电辅热器采用石墨
烯超导电辅热,加强辅热效果,储热水箱中的热水经太阳能、空气能、石墨烯超导电辅助经暖气片上部进入,下部流出,回归储热水箱,整个过程中,储热保温箱始终保持自动运行状态,即根据回水温度自动计算所需功率,输出热水,保持室内温度,方便快捷,减少资源效果,大大提高热量提供速度,提高使用效果。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中第一种形态的结构示意图;
[0013]图2为本技术中第二种形态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3为本技术中储热水箱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0015]图4为本技术中的流程示意图。
[0016]图中:10、第一聚热板;11、第二聚热板;12、第三聚热板;13、第四聚热板;14、第一换热管道;15、第二换热管道;16、第三换热管道;17、第四换热管道;18、第五换热管道;19、第六换热管道;101、第七换热管道;102、第八换热管道;20、超导电辅热器;21、空气能循环主机;22、储热水箱;23、第一能量输出设备;24、第二能量输出设备;30、液位计;31、电磁阀;32、温控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8]请参阅图1

图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
[0019]一种互补型供暖系统,包括:第一聚热板10、第二聚热板11、第三聚热板12和第四聚热板13,第一聚热板10、第二聚热板11、第三聚热板12和第四聚热板13之间分别连通有第一换热管道14和第二换热管道15,第一换热管道14和第二换热管道15远离第一聚热板10、第二聚热板11、第三聚热板12和第四聚热板13的一端连通有超导电辅热器20,超导电辅热器20的出热口连通有第三换热管道16,超导电辅热器20的进热口连通有第四换热管道17,第三换热管道16和第四换热管道17远离超导电辅热器20的一端均连通有空气能循环主机21,空气能循环主机21的外部分别连通有第五换热管道18和第六换热管道19,第五换热管道18和第六换热管道19远离空气能循环主机21的一端连通有储热水箱22,储热水箱22的外部分别连通有第七换热管道101和第八换热管道102,第七换热管道101的两端分别连通有第一能量输出设备23和第二能量输出设备24,第八换热管道10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能量输出设备23和第二能量输出设备24相连通。
[0020]具体的,储热水箱22的外部连通有电磁阀31,储热水箱22的内部安装有液位计30,储热水箱22的外部安装有温控结构,通过电磁阀31控制储热水箱22内部的水量,当液位计30检测到水箱内部水位较低时自动控制电磁阀31进行补水。
[0021]具体的,第一能量输出设备23和第二能量输出设备24为水风机。
[0022]具体的,第一能量输出设备23和第二能量输出设备24为盘管水地暖。
[0023]具体的,第一聚热板10、第二聚热板11、第三聚热板12和第四聚热板13之间通过第
二换热管道15和第三换热管道16交互连接。
[0024]具体的,温控结构包括温控器32,温控器32安装于储热水箱22的外部,温控器32的感温探头贯穿储热水箱22的外壁,通过温控器32监控储热水箱22内部的温度。
[0025]根据上述技术方案对本方案工作步骤进行总结梳理:在使用过程中,通过第一聚热板10、第二聚热板11、第三聚热板12和第四聚热板13为起点,并通过第一能量输出设备23和第二能量输出设备24形成一个大循环和小循环,大循环和小循环通过电磁阀31进行控制切换,当储热保温箱内水温检测温度低于40℃时采用小循环运行,在循环过程中通过空气能循环主机21并配合超导电辅热器20进行供暖,储热水箱22内部的热水经第一能量输出设备23和第二能量输出设备24上部进入,下部流出,回归储热水箱22内部,当储热水箱22内水温通过温控器32检测温度高于55℃时采用大循环运行,即大循环、小循环通过切换电磁阀31关闭,采用太阳能、空气能、石墨烯超导电辅热器20,储热水箱22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互补型供暖系统,包括:第一聚热板(10)、第二聚热板(11)、第三聚热板(12)和第四聚热板(13),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聚热板(10)、所述第二聚热板(11)、所述第三聚热板(12)和所述第四聚热板(13)之间分别连通有第一换热管道(14)和第二换热管道(15),所述第一换热管道(14)和所述第二换热管道(15)远离所述第一聚热板(10)、所述第二聚热板(11)、所述第三聚热板(12)和所述第四聚热板(13)的一端连通有超导电辅热器(20),所述超导电辅热器(20)的出热口连通有第三换热管道(16),所述超导电辅热器(20)的进热口连通有第四换热管道(17),所述第三换热管道(16)和所述第四换热管道(17)远离所述超导电辅热器(20)的一端均连通有空气能循环主机(21),所述空气能循环主机(21)的外部分别连通有第五换热管道(18)和第六换热管道(19),所述第五换热管道(18)和所述第六换热管道(19)远离所述空气能循环主机(21)的一端连通有储热水箱(22),所述储热水箱(22)的外部分别连通有第七换热管道(101)和第八换热管道(102),所述第七换热管道(101)的两端分别连通有第一能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丹田小燕李国炜达文俊张宝陈殿杰张涛马兴德
申请(专利权)人:甘肃凯迪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