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工格室与土工格栅共同作用的加筋陡坡路堤及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36298612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3 10:1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土工格室与土工格栅共同作用的加筋陡坡路堤及施工方法,该加筋陡坡路堤包括陡坡路堤坡面,从所述陡坡路堤坡面开始水平铺设有多层土工格栅,多层土工格栅远离陡坡路堤坡面的一侧逐层错位排列形成阶梯形,每层土工格栅下方均有路基填土整平压实;沿着土工格栅远离陡坡路堤坡面的一侧水平铺设有多层土工格室,多层土工格室之间沿远离陡坡路堤坡面方向错位排列形成阶梯形,土工格栅和土工格室搭接重叠的部位通过固定连接杆连接固定。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在路堤内平铺土工格室与土工格栅,使得整个边坡更加稳定安全,防止水土流失以及预防雨水和地表径流的冲刷,更进一步的巩固了边坡的稳定性。固了边坡的稳定性。固了边坡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土工格室与土工格栅共同作用的加筋陡坡路堤及施工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边坡防护路堤施工
,具体涉及一种土工格室与土工格栅共同作用的加筋陡坡路堤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0002]边坡是道路工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道路运营的安全使用,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以及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和资源合理利用的要求,既要确保边坡稳定,使施工得以顺利进行,确保公路建设质量,又要有效恢复沿线生态,尽量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环,使使防护工程与周围环境和自然景观协调,实现建设环境友好型高速公路的理念是该条高速公路所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之一。二十世纪以来,技术人员开发了多种道路边坡的防护方法:(1)喷浆及喷射混凝土,主要适用于易风化的软岩及裂隙和节理发育、坡面不平整、破碎较严重的岩质挖方边坡,既可防止坡面进一步风化,又可促使裂隙间破碎岩石得到砂浆充填而加固。尽管使用该种防护措施可以起到稳定边坡的作用,但是其劳动强度较大,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不利,同时与道路环境景观不协调。(2)填方路段路堤,大多数采用土工合成材料(如土工格室、土工格栅、土工网垫)的方法稳固边坡,虽然这种防护措施在工程实践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也有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使用单个土工合成材料会使其与坡面的摩阻力减小,形成的防护层比较薄、抗冲蚀能力较小,在水流较大时,易产生表面脱落,进而发展成路基病害。(3)重力式挡土墙,重力式挡土墙靠自身重力平衡土体,一般型式简单、施工方便、圬工量大,对基础要求也较高。在使用上存在明显的不足,特别是边坡坡面无法进行绿化,将其使用在陡坡路堤、路堑边坡支挡结构时,不仅是影响道路沿线景观,同时也不符合环保理念和双碳思想。所以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环境的和生态的保护以及减碳理念的重视,逐渐认识到公路不但需要承担快速交通的功能,同时也被赋予保护生态、美化环境的要求,因此公路建设中充分考虑沿线的植被绿化、能源的少消耗、公路构筑物与道路沿线环境协调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在边坡防护的同时,实现例如成岩作用差的黏土岩边坡、涌水地段等多种条件下的适用,并可适应地基变形,提高经济性。
[0004]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5]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土工格室与土工格栅共同作用的加筋陡坡路堤,包括陡坡路堤坡面,从所述陡坡路堤坡面的坡脚开始水平铺设有多层土工格栅,多层土工格栅远离陡坡路堤坡面的一侧沿水平方向逐层错位排列形成阶梯形,每层土工格栅下方均有路基填土整平压实;沿着土工格栅远离陡坡路堤坡面的一侧水平铺设有多层土工格室,多层土工格室之间沿远离陡坡路堤坡面水平方向错位排列形成阶梯形;每一层土工格栅和土工格室设置搭接部分,搭接重叠的部位布置有连接固定装置杆,连接固定杆贯穿土工格室和土工格栅搭接重叠部位并锚入该搭接重叠部位下的路基填土中;多层土工格室最外侧上方露出部分
种植有绿色植被;最下一层土工格室外侧的地面以及陡坡路堤坡面上侧均设有排水沟。
[000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通过在路堤内平铺土工格室与土工格栅,相比于传统的土工格栅加筋结构的混凝土面板,或者使用单一的土工格室挡墙和土工格栅加筋路堤,使得整个边坡更加稳定安全,防止水土流失以及预防雨水和地表径流的冲刷,更进一步的巩固了边坡的稳定性的同时,减少了水泥用量,节约了能源消耗。通过土工合成材料与植物防护两者的有机结合,不仅使得整个边坡更加稳定、安全且提高了使用寿命,也提高了经济性,节约了施工人力,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而且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作用,也符合双碳发展理念。
[0007]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专利技术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0008]所述土工格室为热熔焊接型土工格室,高度为10~20cm,网格形状为正方形,网格尺寸为20cm~40cm。
[0009]相邻两层土工格栅之间的路基填土压实后高度为2倍土工格室高度,每层路基填土沿远离陡坡路堤坡面的一侧为两级阶梯形,每级阶梯形均与土工格室等高。
[0010]连接固定杆由上部连接螺帽杆、下部连接螺纹杆组成,下部连接螺纹杆的上端伸入上部连接螺帽杆并螺接;上部连接螺帽杆上设有耳柄(9)和螺帽。
[0011]所述土工格室均与所连接的土工格栅沿远离陡坡路堤坡面方向搭接部分长度为40m~80cm,每相邻的两层土工格室之间沿远离陡坡路堤坡面方向错位距离为30cm~60cm。
[0012]进一步的,所述土工格室上方露出部分种植有绿色植被。
[0013]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防止水土流失以及预防雨水和地表径流的冲刷,更进一步的巩固了边坡的稳定性,提高整个工程的使用年限。
[0014]进一步的,最下一层土工格室外侧的地面以及陡坡路堤坡面上侧均设有排水沟。
[0015]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将多余的雨水及时导出,避免雨水积累以及冲刷边坡和路面,提高整个工程的使用年限。
[0016]进一步的,每一层所述土工格栅上布置有固定钉,固定钉贯穿土工格栅并锚入该层土工格栅下的路基填土中。
[0017]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加强抗侧向力能力,使得整个边坡更加稳定安全。
[0018]进一步的,每一层所述土工格栅和土工格室搭接重叠部位布置有固定连接杆,并锚入该搭接重叠部位下的路基填土中。
[0019]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使土工格栅与土工格室搭接的长度减少,节省土工格栅的用量,节约资源,同时加强抗侧向能力,稳固边坡。
[0020]进一步的,相邻两层土工格栅之间的路基填土高度是土工格室高度的两倍,每层路基填土沿远离陡坡路堤坡面的一侧为两级阶梯形,每级阶梯形均与土工格室等高。
[0021]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使土工格栅与土工格室的组合整体性更好,整个边坡更加稳定安全。
[0022]进一步的,每层土工格室的高度为10~20厘米。
[0023]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便于对应两层标准的土工格室。
[0024]进一步的,每层所述土工格室均与所连接的土工格栅沿远离陡坡路堤坡面方向重叠40~80cm,每相邻的两侧土工格室之间沿远离陡坡路堤坡面方向重叠30~60cm。
[0025]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使土工格栅与土工格室的组合整体性更好,整个
边坡更加稳定安全。
[0026]进一步的,所述土工格室为热熔焊接型土工格室。
[0027]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便于对应陡坡路堤坡面的形状进行施工,方便铺设土工格室。
[0028]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上述土工格室与土工格栅共同作用的加筋陡坡路堤的施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29]步骤一、在清理、整平陡坡路堤坡面下侧的路表之后,沿所述路表铺设至少一层土工格栅,并把土工格栅用固定钉锚接固定,同时铺设至少一层土工格室,在土工格栅和土工格室搭接重叠部位用固定连接杆锚入固定,在土工格栅和土工格室上回填一倍土工格室高度的路堤填土,整平压实;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土工格室与土工格栅共同作用的加筋陡坡路堤,其特征在于:包括陡坡路堤坡面(7),从所述陡坡路堤坡面(7)的坡脚开始水平铺设有多层土工格栅(6),多层土工格栅(6)远离陡坡路堤坡面(7)的一侧逐层错位排列形成阶梯形,每层土工格栅(6)下方均有路基填土(4)整平压实;沿着土工格栅(6)远离陡坡路堤坡面(7)的一侧水平铺设有多层土工格室(3),多层土工格室(3)之间沿远离陡坡路堤坡面(7)水平方向错位排列形成阶梯形,每一层土工格栅(6)和土工格室(3)设置搭接部分,搭接部分布置有连接固定装置杆(8),连接固定杆(8)贯穿土工格室(3)和土工格栅(6)搭接重叠部位并锚入该搭接重叠部位下的路基填土(4)中;多层土工格室(3)最外侧上方露出部分种植有绿色植被(2);最下一层土工格室(3)外侧的地面以及陡坡路堤坡面(7)上侧均设有排水沟(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土工格室与土工格栅共同作用的加筋陡坡路堤,其特征在于:所述土工格室(3)为热熔焊接型土工格室,高度为10~20cm,网格形状为正方形,网格尺寸为20cm~40cm。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土工格室与土工格栅共同作用的加筋陡坡路堤,其特征在于:相邻两层土工格栅(6)之间的路基填土(4)压实后高度为2倍土工格室(3)高度,每层路基填土(4)沿远离陡坡路堤坡面(7)的一侧为两级阶梯形,每级阶梯形均与土工格室(3)等高。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土工格室与土工格栅共同作用的加筋陡坡路堤,其特征在于:连接固定杆(8)由上部连接螺帽杆(10)、下部连接螺纹杆(12...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杰王凤龙王斌赵楠刘琦张江鹏牛雅萱蔡延山潘家冬钟博
申请(专利权)人:新疆交通规划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