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双向补料的多通管冲击液压成形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289044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13 10:0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管材液压涨形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双向补料的多通管冲击液压成形模具,是将直管通过冲击液压协同双向补料的方式成形为一个四通管的装置,其中包括模架部分、增压部分以及成形补料部分,增压部分与成形补料部分通过模架部分进行有机连接,成形补料部分中的成形左半模与成形右半模通过螺钉连接,增压部分采用活塞结构,在进行冲压操作时将整个模具安装放置在冲床工作台上,其中模柄连接冲床冲头,通过单个方向的冲击运动来产生高压液体以及进行双向补料,更好地实现管材的冲击液压涨形。压涨形。压涨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双向补料的多通管冲击液压成形模具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管材液压涨形
,具体涉及一种可双向补料的多通管冲击液压成形模具。

技术介绍

[0002]管材液压涨形技术是一种内高压成形技术,可以使管材快速涨形。目前行业内大多使用高压液体供给系统提供管材成形所需的液压力,其设备昂贵,其需要单独的设备提供轴向位移或者轴向力进行轴向补料,生产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双向补料的多通管冲击液压成形模具,通过单个方向的冲击运动来产生高压液体以及进行双向补料,更好地实现管材的冲击液压涨形。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双向补料的多通管冲击液压成形模具,包括模架部分、增压部分和成形补料部分,所述增压部分和所述成形补料部分均设置在所述模架部分内,所述增压部分和所述成形补料部分拆卸连接,所述增压部分位于所述成形补料部分的上方;
[0005]所述成形补料部分包括成形左半模、成形右半模和自动回弹机构,所述成形左半模与所述成形右半模螺栓连接,所述自动回弹机构嵌设在所述成形左半模与所述成形右半模之间。
[0006]其中,所述自动回弹机构包括轴向底座、轴向推杆、管材、第一轴向楔块、第二轴向楔块、第一楔块杆、第二楔块杆、楔块销轴和多个回位弹簧,所述轴向推杆设置在所述轴向底座的通孔内,所述轴向推杆上开设有斜孔,所述第一轴向楔块与所述第二轴向楔块分别穿过轴向推杆的斜孔,并通过楔块销轴进行拼合,所述管材放置在所述轴向推杆的上方,所述第一楔块杆的下端呈楔形设置并与所述第一轴向楔块相互抵持,所述第二楔块杆的下端呈楔形设置且与所述第二轴向楔块相互抵持,多个所述回位弹簧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楔块杆和所述第二楔块杆的上端。
[0007]其中,所述成形左半模与所述成形右半模分别开设有位置对称的成型孔,所述成型孔的方向与所述轴向推杆的方向垂直正交。
[0008]其中,所述增压部分包括增压缸体、增压活塞、压缩弹簧螺钉、压缩弹簧和增压活塞固定板,所述增压活塞设置在所述增压缸体内,所述增压活塞的上部与所述增压活塞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增压缸体与所述增压活塞固定板通过压缩弹簧螺钉固定连接,所述压缩弹簧螺钉上套设有压缩弹簧。
[0009]其中,所述模架部分包括模柄、上模座、下模座、导柱和导套,所述模柄设置在所述上模座的中心孔内并与所述上模座过盈配合,所述导套与所述上模座的导套孔过盈配合,所述导柱的下端与所述下模座固定连接,所述导柱的上端穿过所述导套且与所述导套滑动连接。
[0010]其中,所述上模座与所述增压活塞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下模座与所述轴向底座固定连接。
[0011]其中,所述可双向补料的多通管冲击液压成形模具中与所述管材的接触部位设置有密封圈。
[0012]其中,所述自动回弹机构还设置有两块楔块杆挡板,两块所述楔块杆挡板分别通过螺栓固定在所述成形左半模与所述成形右半模的外侧。
[0013]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双向补料的多通管冲击液压成形模具,是将直管通过冲击液压协同双向补料的方式成形为一个四通管的装置,其中包括模架部分、增压部分以及成形补料部分,增压部分与成形补料部分通过模架部分进行有机连接,成形补料部分中的成形左半模与成形右半模通过螺钉连接,增压部分采用活塞结构,在进行冲压操作时将整个模具安装放置在冲床工作台上,其中模柄连接冲床冲头,通过单个方向的冲击运动来产生高压液体以及进行双向补料,更好地实现管材的冲击液压涨形。
附图说明
[00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5]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可双向补料的多通管冲击液压成形模具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可双向补料的多通管冲击液压成形模具的剖面以及冲压示意图。
[0017]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自动回弹机构的立体外观示意图。
[0018]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自动回弹机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9]1‑
模架部分、2

增压部分、3

成形补料部分、4

成形左半模、5

成形右半模、6

自动回弹机构、61

轴向底座、62

轴向推杆、63

管材、64

第一轴向楔块、65

第二轴向楔块、66

第一楔块杆、67

第二楔块杆、68

楔块销轴、69

回位弹簧、7

成型孔、8

增压缸体、9

增压活塞、10

压缩弹簧螺钉、11

压缩弹簧、12

增压活塞固定板、13

模柄、14

上模座、15

下模座、16

导柱、17

导套、18

密封圈、19

楔块杆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详细描述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21]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此外,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22]请参阅图1至图4,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可双向补料的多通管冲击液压成形模具,包
括模架部分1、增压部分2和成形补料部分3,所述增压部分2和所述成形补料部分3均设置在所述模架部分1内,所述增压部分2和所述成形补料部分3拆卸连接,所述增压部分2位于所述成形补料部分3的上方;
[0023]所述成形补料部分3包括成形左半模4、成形右半模5和自动回弹机构6,所述成形左半模4与所述成形右半模5螺栓连接,所述自动回弹机构6嵌设在所述成形左半模4与所述成形右半模5之间。
[0024]所述自动回弹机构6包括轴向底座61、轴向推杆62、管材63、第一轴向楔块64、第二轴向楔块65、第一楔块杆66、第二楔块杆67、楔块销轴68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双向补料的多通管冲击液压成形模具,其特征在于,包括模架部分、增压部分和成形补料部分,所述增压部分和所述成形补料部分均设置在所述模架部分内,所述增压部分和所述成形补料部分拆卸连接,所述增压部分位于所述成形补料部分的上方;所述成形补料部分包括成形左半模、成形右半模和自动回弹机构,所述成形左半模与所述成形右半模螺栓连接,所述自动回弹机构嵌设在所述成形左半模与所述成形右半模之间。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双向补料的多通管冲击液压成形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自动回弹机构包括轴向底座、轴向推杆、管材、第一轴向楔块、第二轴向楔块、第一楔块杆、第二楔块杆、楔块销轴和多个回位弹簧,所述轴向推杆设置在所述轴向底座的通孔内,所述轴向推杆上开设有斜孔,所述第一轴向楔块与所述第二轴向楔块分别穿过轴向推杆的斜孔,并通过楔块销轴进行拼合,所述管材放置在所述轴向推杆的上方,所述第一楔块杆的下端呈楔形设置并与所述第一轴向楔块相互抵持,所述第二楔块杆的下端呈楔形设置且与所述第二轴向楔块相互抵持,多个所述回位弹簧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楔块杆和所述第二楔块杆的上端。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双向补料的多通管冲击液压成形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成形左半模与所述成形右半模分别开设有位置对称的成型孔,所述成型孔的方向与所述轴向推杆的方向垂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建伟蒙振鹏赵鑫牛张文袖梁惠萍李玉寒
申请(专利权)人:桂林惠宇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