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管理系统、电池系统、用电设备、车辆和充电器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282074 阅读:68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7 10: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池管理系统、电池系统、用电设备、车辆和充电器,电池管理系统用于电池加热,包括电池、开关模块、温度传感器和控制模块,电池包括第一集流体、第一正极极耳和第二正极极耳、第二集流体、第一负极极耳和第二负极极耳;开关模块用于切换第一正极极耳、第二正极极耳、第一负极极耳和第二负极极耳与电源正极和电源负极的连接状态,以形成电源正极、第一正极极耳、第一集流体、第二正极极耳和电源负极的加热回路,或者,形成电源正极、第一负极极耳、第二集流体、第二负极极耳和电源负极的加热回路;控制模块与开关模块连接,用于根据电池的温度控制开关模块的开关状态,进而可以有效解决低温下电池无法充放电的问题。题。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池管理系统、电池系统、用电设备、车辆和充电器


[0001]本技术涉及车辆
,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池管理系统、电池系统、用电设备、车辆和充电器。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生活信息交流量的增大,消费者对移动终端的持续工作时间要求越来越长。但是,因移动终端的移动特性限制了其体积,移动终端所能容纳的电池能量有限,而在电池使用完后快速补电成为使用者的有效解决方法,因此,对电池快充速度的要求也随之提高。
[0003]然而,因电池充电速度受自身物理化学特性影响,导致其充电速度有限,尤其在低温情况下,锂电池动力学变得很差。若低温下电池进行大电流放电,则会造成电池循环寿命断崖式的下跌;而低温下对电池进行大电流充电,也会造成电池锂离子在负极堆积形成枝晶,导致无法充电,因此,在低温下实现充电乃至于快速充电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0004]相关技术中,对于低温下对电池充电,通常在电池低温时进行小电流充电,而在电池材料活化后再进行大电流充电,但是该方法充电时间较长;或者在电池表面增加发热片,但是该方法存在热效率低、占用电池宝贵空间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池管理系统,采用该电池管理系统可以有效解决低温下电池无法充放电的问题。
[0006]本技术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池系统。
[0007]本技术的第三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用电设备。
[0008]本技术的第四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
[0009]本技术的第五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充电器。
[0010]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的电池管理系统,用于电池加热,所述电池包括卷绕电芯,所述卷绕电芯包括第一正极极耳、第一集流体、第二正极极耳、第一负极极耳、第二集流体和第二负极极耳,所述电池管理系统包括:开关模块,所述开关模块包括第一电池正极连接端、第二电池正极连接端、第一电池负极连接端和第二电池负极连接端以及电源正极连接端和电源负极连接端,所述第一电池正极连接端适于与所述第一正极极耳连接,所述第二电池正极连接端适于与所述第二正极极耳连接,所述第一电池负极连接端适于与所述第一负极极耳连接,所述第二电池负极连接端适于与所述第二负极极耳连接,所述电源正极连接端适于与电源正极连接,所述电源负极连接端适于与电源负极连接,所述开关模块用于切换所述第一正极极耳、所述第二正极极耳、所述第一负极极耳和所述第二负极极耳与所述电源正极和所述电源负极的连接状态,以形成所述电源正极、所述第一正极极耳、所述第一集流体、所述第二正极极耳和所述电源负极的加热回路,或者,形成所述电源正极、所述第一负极极耳、所述第二集流体、所述第二负极极耳和所述
电源负极的加热回路;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开关模块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电池的温度控制所述开关模块的开关状态。
[0011]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出的电池管理系统,基于开关模块与第一正极极耳、第二正极极耳、第一负极极耳以及第二负极极耳之间的连接,利用控制模块控制设置于连接线路上的开关模块的开关动作,可以在电池与直流电源之间形成不同的加热回路,由直流电源为加热回路提供电流,电流流经第一集流体和/或第二集流体,使得第一集流体和/或第二集流产生热量以对电池的活性物质进行加热,从而有效避免低温下电池无法充放电的问题。
[0012]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开关模块包括:第一开关,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负极连接端连接;第二开关,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电池负极连接端和所述第二电池负极连接端连接;第三开关,所述第三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电池正极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源正极连接端、所述第二电池正极连接端连接。
[0013]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开关模块包括:第四开关,所述第四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负极连接端、所述第一电池负极连接端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池负极连接端连接;第五开关,所述第五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四开关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电池负极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五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源正极连接端连接;第六开关,所述第六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五开关的第二端、所述电源正极连接端连接,所述第六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池正极连接端、所述第二电池正极连接端连接。
[0014]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开关模块包括:第七开关,所述第七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负极连接端连接;第八开关,所述第八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七开关的第一端、所述电源负极连接端连接,所述第八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池负极连接端连接;第九开关,所述第九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七开关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九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池负极连接端连接;第十开关,所述第十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七开关的第二端、所述第九开关的第一端连接;第十一开关,所述第十一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十开关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十一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源正极连接端连接;第十二开关,所述第十二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十开关的第二端、所述第十一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二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池正极连接端连接;第十三开关,所述第十三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十一开关的第二端、所述电源正极连接端连接,所述第十三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池正极连接端连接。
[0015]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源负极连接端包括第一电源负极连接子端和第二电源负极连接子端,所述电源正极连接端包括第一电源正极连接子端和第二电源正极连接子端;所述开关模块包括:第十四开关,所述第十四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源负极连接子端、所述第一电池负极连接端连接,所述第十四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源负极连接子端、所述第二电池负极连接端连接;第十五开关,所述第十五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源正极连接子端、所述第一电池正极连接端连接,所述第十五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源正极连接子端、所述第二电池正极连接端连接。
[0016]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开关模块包括:第一DC/DC转换模块,所述第一DC/DC转换模块的正极输入端与所述电源正极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一DC/DC转换模块的负
极输入端与所述电源负极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一DC/DC转换模块具有第一正极输出端、第一负极输出端、第二正极输出端和第二负极输出端,所述第一DC/DC转换模块用于将输入直流电源电压转换为电池加热所需电压;第十六开关,所述第十六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负极输出端、所述第一电池负极连接端连接,所述第十六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正极输出端和所述第二电池负极连接端连接;第十七开关,所述第十七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负极输出端、所述第一电池正极连接端连接,所述第十七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正极输出端、所述第二电池正极连接端连接。
[0017]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池管理系统还包括温度传感器,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用于电池加热,所述电池包括卷绕电芯,所述卷绕电芯包括第一正极极耳、第一集流体、第二正极极耳、第一负极极耳、第二集流体、和第二负极极耳,所述电池管理系统包括:开关模块,所述开关模块包括第一电池正极连接端、第二电池正极连接端、第一电池负极连接端和第二电池负极连接端以及电源正极连接端和电源负极连接端,所述第一电池正极连接端适于与所述第一正极极耳连接,所述第二电池正极连接端适于与所述第二正极极耳连接,所述第一电池负极连接端适于与所述第一负极极耳连接,所述第二电池负极连接端适于与所述第二负极极耳连接,所述电源正极连接端适于与电源正极连接,所述电源负极连接端适于与电源负极连接,所述开关模块用于切换所述第一正极极耳、所述第二正极极耳、所述第一负极极耳和所述第二负极极耳与所述电源正极和所述电源负极的连接状态,以形成所述电源正极、所述第一正极极耳、所述第一集流体、所述第二正极极耳和所述电源负极的加热回路,或者,形成所述电源正极、所述第一负极极耳、所述第二集流体、所述第二负极极耳和所述电源负极的加热回路;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与所述开关模块连接,用于根据所述电池的温度控制所述开关模块的开关状态。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模块包括:第一开关,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负极连接端连接;第二开关,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电池负极连接端和所述第二电池负极连接端连接;第三开关,所述第三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二端、所述第一电池正极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源正极连接端、所述第二电池正极连接端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模块包括:第四开关,所述第四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负极连接端、所述第一电池负极连接端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池负极连接端连接;第五开关,所述第五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四开关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电池负极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五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源正极连接端连接;第六开关,所述第六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五开关的第二端、所述电源正极连接端连接,所述第六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池正极连接端、所述第二电池正极连接端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模块包括:第七开关,所述第七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电源负极连接端连接;第八开关,所述第八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七开关的第一端、所述电源负极连接端连接,所述第八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池负极连接端连接;第九开关,所述第九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七开关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九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池负极连接端连接;第十开关,所述第十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七开关的第二端、所述第九开关的第一端连接;第十一开关,所述第十一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十开关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十一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电源正极连接端连接;第十二开关,所述第十二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十开关的第二端、所述第十一开关的
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二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池正极连接端连接;第十三开关,所述第十三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十一开关的第二端、所述电源正极连接端连接,所述第十三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池正极连接端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源负极连接端包括第一电源负极连接子端和第二电源负极连接子端,所述电源正极连接端包括第一电源正极连接子端和第二电源正极连接子端;所述开关模块包括:第十四开关,所述第十四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源负极连接子端、所述第一电池负极连接端连接,所述第十四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源负极连接子端、所述第二电池负极连接端连接;第十五开关,所述第十五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源正极连接子端、所述第一电池正极连接端连接,所述第十五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源正极连接子端、所述第二电池正极连接端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关模块包括:第一DC/DC转换模块,所述第一DC/DC转换模块的正极输入端与所述电源正极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一DC/DC转换模块的负极输入端与所述电源负极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一DC/DC转换模块具有第一正极输出端、第一负极输出端、第二正极输出端和第二负极输出端,所述第一DC/DC转换模块用于将输入直流电源电压转换为电池加热所需电压;第十六开关,所述第十六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负极输出端、所述第一电池负极连接端连接,所述第十六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正极输出端和所述第二电池负极连接端连接;第十七开关,所述第十七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负极输出端、所述第一电池正极连接端连接,所述第十七开关的第二端...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继浩李康泉蔡小丽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