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机组件和洗地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274516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7 10:2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风机组件和洗地机。其中,风机组件包括:风机;罩壳,风机设置在罩壳内;减振件,减振件设置在风机和罩壳之间,减振件的壁面与风机和罩壳之间均具有变形空隙,减振件与罩壳的壳底部之间分离设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的风机组件能够解决现有技术的洗地机风机减振垫的减振效果较差的问题。机减振垫的减振效果较差的问题。机减振垫的减振效果较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风机组件和洗地机


[0001]本技术属于清洁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风机组件和洗地机。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生活条件和科技水平的不断进步,洗地机具有方便使用、清洁效果好的优点,因此,洗地机逐渐开始取代人工清洁广泛的出现在生活和工作中。现有的洗地机主机的风机一般通过两个减振垫上下包裹夹持固定的,在运行和启动停止过程中,虽然减振垫能够起到一定的减振效果,但是减振效果相对有限,风机的振动依旧会通过减振垫传递到主机壳体上,使得主机壳体一同振动,从而造成尖音突出的问题,使用过程中的耳感体验不好。
[0003]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技术予以改良以克服现有技术中的所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因此,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现有技术的洗地机风机减振垫的减振效果较差。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风机组件和洗地机。风机组件包括:风机;罩壳,风机设置在罩壳内;减振件,减振件设置在风机和罩壳之间,减振件的壁面与风机和罩壳之间均具有变形空隙,减振件与罩壳的壳底部之间分离设置。
[0006]可选地,沿风机的径向,减振件内外壁对应的两个位置中,一个位置与风机或罩壳接触,另一个位置与罩壳或风机分离。
[0007]可选地,减振件具有变形空隙,变形空隙沿风机的径向设置有多个,变形空隙内设置有连接筋,并且径向相邻的两个变形空隙内的连接筋之间沿风机的周向错开设置。
[0008]可选地,减振件为多个,包括第一减振件和第二减振件,第一减振件设置在风机的上部区域,第二减振件设置在风机的下部区域,风机的出风口位于第一减振件和第二减振件之间,第一减振件的顶面和侧面均与罩壳和风机之间具有变形空隙,第二减振件的底面和侧面均与罩壳和风机之间具有变形空隙。
[0009]可选地,罩壳的壳底部具有向上延伸的凸筋,凸筋与减振件抵接,罩壳的底面与减振件之间形成变形空隙;和/或减振件的内壁和/或外壁具有凸起,凸起与风机或罩壳抵接,减振件未设置有凸起的壁面与风机或罩壳之间形成变形空隙。
[0010]可选地,减振件包括:主体部,外环部与主体部连接,并位于主体部外侧,外环部与罩壳抵接,外环部和主体部之间形成变形空隙;多个第一连接部,第一连接部沿减振件的径向设置,并与主体部和外环部连接,各第一连接部之间沿减振件的周向间隔设置,外环部与罩壳的抵接处为外接触处,外接触处与第一连接部之间周向错开。
[0011]可选地,外环部包括多个抵接部和多个第二连接部,抵接部沿减振件的周向设置,相邻抵接部之间通过第二连接部连接,抵接部与罩壳的内壁抵接,第二连接部与罩壳之间形成变形空隙,抵接部具有空心结构,空心结构形成变形空隙。
[0012]可选地,第二连接部沿风机的轴向延伸,第二连接部的底端伸出外环部与主体部
之间的变形空隙,第二连接部的底端与罩壳的壳底部抵接,罩壳的底面与第二连接部之间形成变形空隙;和/或外环部与主体部远离风机端部的一端连接,并形成倒U形结构,主体部与外环部连接的端面上设置有凹槽,凹槽形成变形空隙。
[0013]可选地,减振件包括主体部和内环部,内环部位于主体部的内侧,并与主体部的底部连接,内环部包括:环形部,环形部沿减振件的周向设置,并与主体部的内壁之间形成变形空隙;多个第三连接部,第三连接部位于环形部与主体部之间,并与环形部和主体部连接,各第三连接部之间沿减振件的周向间隔设置,主体部的内壁底部和/或环形部朝向风机的壁面处设置有支撑筋,沿风机的径向,不同位置处的支撑筋和第三连接部之间周向错开设置。
[0014]本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洗地机,包括上述的风机组件。
[0015]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优点:
[0016]本技术提供的风机组件,减振件与风机和罩壳之间形成有变形空隙,当风机振动时,由于风机和减振件之间的变形空隙,从而使得风机传递到减振件上的振动减弱,由于减振件自身的减振作用再减弱一部分振动,而后由于减振件与罩壳之间的变形空隙,从而使得减振件传递到罩壳上的振动进一步减弱,这样,通过变形空隙进一步吸收振动能量,振动的传递层层减弱,从而提升减振件的减振效果,降低从风机传递到罩壳的振动,提高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00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18]图1为本技术提供的风机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提供的风机组件的剖视图;
[0020]图3为本技术提供的风机组件的第一减振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4为本技术提供的风机组件的第一减振件的剖视图;
[0022]图5为本技术提供的风机组件的第二减振件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6为本技术提供的风机组件的第二减振件另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7为本技术提供的风机组件的仰视剖视图。
[0025]附图标记说明:
[0026]10

风机;20

罩壳;21

壳底部;22

凸筋;30

减振件;31

凸起;32

主体部;321
‑ꢀ
凹槽;33

外环部;331

抵接部;332

第二连接部;333

空心结构;34

第一连接部;35
‑ꢀ
内环部;351

环形部;352

第三连接部;36

支撑筋;37

第一减振件;38

第二减振件; 40

变形空隙。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下文中将参考附图并结合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技术。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
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0028]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0029]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部件本身在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同样地,为便于理解和描述,“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但上述方位词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
[003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风机(10);罩壳(20),所述风机(10)设置在所述罩壳(20)内;减振件(30),所述减振件(30)设置在所述风机(10)和所述罩壳(20)之间,所述减振件(30)的壁面与所述风机(10)和所述罩壳(20)之间均具有变形空隙(40),所述减振件(30)与所述罩壳(20)的壳底部(21)之间分离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风机(10)的径向,所述减振件(30)内外壁对应的两个位置中,一个位置与所述风机(10)或所述罩壳(20)接触,另一个位置与所述罩壳(20)或所述风机(10)分离。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件(30)具有所述变形空隙(40),所述变形空隙(40)沿所述风机(10)的径向设置有多个,所述变形空隙(40)内设置有连接筋,并且径向相邻的两个所述变形空隙(40)内的所述连接筋之间沿所述风机(10)的周向错开设置。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件(30)为多个,包括第一减振件(37)和第二减振件(38),所述第一减振件(37)设置在所述风机(10)的上部区域,所述第二减振件(38)设置在所述风机(10)的下部区域,所述风机(10)的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一减振件(37)和所述第二减振件(38)之间,所述第一减振件(37)的顶面和侧面均与所述罩壳(20)和所述风机(10)之间具有所述变形空隙(40),所述第二减振件(38)的底面和侧面均与所述罩壳(20)和所述风机(10)之间具有所述变形空隙(40)。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罩壳(20)的壳底部(21)具有向上延伸的凸筋(22),所述凸筋(22)与所述减振件(30)抵接,所述罩壳(20)的底面与所述减振件(30)之间形成所述变形空隙(40);和/或所述减振件(30)的内壁和/或外壁具有凸起(31),所述凸起(31)与所述风机(10)或所述罩壳(20)抵接,所述减振件(30)未设置有所述凸起(31)的壁面与所述风机(10)或所述罩壳(20)之间形成所述变形空隙(40)。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减振件(30)包括:主体部(32);外环部(33),所述外环部(33)与所述主体部(32)连接,并位于所述主体部(32)外侧,所述外环部(33)与所述罩壳(20)抵接,所述外环部(33)和所述主体部(32)之间形成所述变形空隙(40);多个第一连接部(34),所述第一连接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钟警蒋超孙义文
申请(专利权)人:追觅创新科技苏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