曳引结构及电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267346 阅读:55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7 10:0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曳引结构及电梯,包括:架机梁,所述架机梁用于装设固定在井道侧壁上;轿厢,所述轿厢的顶部装设有轿顶反绳轮;对重,所述对重设置于所述轿厢的一侧,且所述对重的顶部装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对重反绳轮和第二对重反绳轮;以及曳引绳,所述曳引绳经绕于所述轿顶反绳轮、所述第一对重反绳轮和所述第二对重反绳轮,且轿顶反绳轮的出绳点、第一对重反绳轮的出绳点和第二对重反绳轮的出绳点均与架机梁错开设置。避免产生干涉问题,从而就不需要对架机梁进行拆卸,省去了焊接件的切除和重新焊接、混凝土的敲除及重新浇筑等施工作业内容,大大减少了旧梯改造的施工作业量和施工周期,节省了物料成本支出,同时避免了扰民问题产生。问题产生。问题产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曳引结构及电梯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梯
,特别是涉及一种曳引结构及电梯。

技术介绍

[0002]随着城市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许多老旧小区的楼房开始越爱越多的进行旧梯改造工程,以方便居民更加安全的上下楼出行。目前的旧梯大多为悬挂比为1:1的有机房电梯,其进行整梯改造时,为了与新装电梯采用相同的技术、保持产品的一致性,同时也为了利用新装电梯的大规模量产实现更低的改造成本,往往选择改造为2:1悬挂比的电梯。而改造为2:1悬挂比时,需要在轿厢侧及对重侧增设反绳轮。电梯的对重一般为薄型结构,其厚度远小于反绳轮的直径,因此对重反绳轮的旋转中心只能与导轨距方向垂直,且对重反绳轮往往为单个且位于对重中心,与此对应地,轿顶反绳轮为了与对重反绳轮平行布置,也将其旋转中心与导轨距方向垂直布置。
[0003]轿厢及对重分别增设反绳轮后,相比改造前机房的曳引轮及导向轮引至轿厢及对重的钢丝绳下绳点会偏移“反绳轮半径”的距离,导致下绳点会与旧梯的架机梁产生干涉问题。此时若为了实现改造目的,就需要更换掉旧梯架机梁,而架机梁的更换涉及到焊接件的切除和重新焊接、混凝土的敲除及重新浇筑等,不仅物料成本增加,而且现场施工量和施工周期也大大增加,容易对居民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

技术实现思路

[0004]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曳引结构及电梯,旨在解决现有技术改造施工量大,施工周期长,物料成本高,影响民众体验的问题。
[0005]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曳引结构,其包括:
[0006]架机梁,所述架机梁用于装设固定在井道侧壁上;
[0007]轿厢,所述轿厢的顶部装设有轿顶反绳轮;
[0008]对重,所述对重设置于所述轿厢的一侧,且所述对重的顶部装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对重反绳轮和第二对重反绳轮;以及
[0009]曳引绳,所述曳引绳经绕于所述轿顶反绳轮、所述第一对重反绳轮和所述第二对重反绳轮,且所述轿顶反绳轮的出绳点、所述第一对重反绳轮的出绳点和所述第二对重反绳轮的出绳点均与所述架机梁错开设置。
[0010]上述方案的曳引结构,具体涉及一种在旧梯基础上通过改造而获得新梯的曳引结构,其中架机梁可理解为旧梯所属的并沿用至新梯的部件。改造作业时,通过在轿厢顶部安装轿顶反绳轮,同时在对重顶部安装间隔设置的第一对重反绳轮和第二对重反绳轮,再将曳引绳依次经绕于轿顶反绳轮、第一对重反绳轮和第二对重反绳轮上,从而能够将旧梯采用的1:1悬挂比的旧曳引结构更改为具有2:1悬挂比的新曳引结构,同时这样的曳引结构布置能够使轿顶反绳轮的出绳点、第一对重反绳轮的出绳点和第二对重反绳轮的出绳点均与架机梁形成错开设置,避免产生干涉问题,从而就不需要对架机梁进行拆卸,省去了焊接件
的切除和重新焊接、混凝土的敲除及重新浇筑等施工作业内容,大大减少了旧梯改造的施工作业量和施工周期,节省了物料成本支出,同时避免了扰民问题产生。
[0011]下面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00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对重反绳轮的旋转中心线与所述第二对重反绳轮的旋转中心线相互平行且与所述架机梁的长度延伸方向平行,所述第一对重反绳轮的旋转中心线与所述第二对重反绳轮的旋转中心线均与所述对重的导轨轨距方向相互垂直。
[00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轿顶反绳轮的旋转中心线与所述对重的导轨轨距方向相互平行。
[00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曳引绳位于所述对重的一端分为第一支路绳和第二支路绳,所述第一支路绳经绕于所述第一对重反绳轮,所述第二支路绳经绕于所述第二对重反绳轮。
[00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对重反绳轮的入绳点和所述第二对重反绳轮的入绳点均处于所述对重的中心。
[00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对重反绳轮的出绳点和所述第二对重反绳轮的出绳点对称布置于所述对重的相对两侧。
[00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架机梁设置为两个且并排间隔布置,所述轿顶反绳轮位于两个所述架机梁之间,所述第一对重反绳轮的出绳点和所述第二对重反绳轮的出绳点均位于两个所述架机梁的外侧。
[00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曳引结构还包括底座、曳引机和曳引轮,所述底座设置于所述架机梁上,所述曳引机设置于所述底座上,所述曳引轮与所述曳引机驱动连接且位于两个所述架机梁之间,所述曳引绳经绕于所述曳引轮。
[00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曳引结构还包括导向轮,所述导向轮设置于所述曳引轮与所述第一对重反绳轮以及所述第二对重反绳轮之间,所述曳引绳经绕于所述导向轮,所述导向轮位于两个所述架机梁之间。
[0020]另一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电梯,其包括如上所述的曳引结构。
[0021]改造作业时,通过在轿厢顶部安装轿顶反绳轮,同时在对重顶部安装间隔设置的第一对重反绳轮和第二对重反绳轮,再将曳引绳依次经绕于轿顶反绳轮、第一对重反绳轮和第二对重反绳轮上,从而能够将旧梯采用的1:1悬挂比的旧曳引结构更改为具有2:1悬挂比的新曳引结构,同时这样的曳引结构布置能够使轿顶反绳轮的出绳点、第一对重反绳轮的出绳点和第二对重反绳轮的出绳点均与架机梁形成错开设置,避免产生干涉问题,从而就不需要对架机梁进行拆卸,省去了焊接件的切除和重新焊接、混凝土的敲除及重新浇筑等施工作业内容,大大减少了旧梯改造的施工作业量和施工周期,节省了物料成本支出,同时避免了扰民问题产生。
附图说明
[0022]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专利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构成对本专利技术的不当限定。
[00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24]图1为本申请中曳引结构的结构布置图;
[0025]图2为本申请中曳引绳与第一对重反绳轮、第二对重反绳轮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0026]图3为本申请中底座、曳引轮和导向轮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0027]附图标记说明:
[0028]100、曳引结构;10、架机梁;20、轿厢;30、轿顶反绳轮;40、对重;50、第一对重反绳轮;60、第二对重反绳轮;70、曳引绳;71、第一支路绳;72、第二支路绳;80、底座;80a、曳引轮;90、导向轮。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为使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专利技术。但是本专利技术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专利技术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专利技术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0030]如图1所示,为本申请一实施例展示的一种曳引结构100,其包括:架机梁10、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曳引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架机梁,所述架机梁用于装设固定在井道侧壁上;轿厢,所述轿厢的顶部装设有轿顶反绳轮;对重,所述对重设置于所述轿厢的一侧,且所述对重的顶部装设有间隔设置的第一对重反绳轮和第二对重反绳轮;以及曳引绳,所述曳引绳经绕于所述轿顶反绳轮、所述第一对重反绳轮和所述第二对重反绳轮,且所述轿顶反绳轮的出绳点、所述第一对重反绳轮的出绳点和所述第二对重反绳轮的出绳点均与所述架机梁错开设置。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曳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对重反绳轮的旋转中心线与所述第二对重反绳轮的旋转中心线相互平行且与所述架机梁的长度延伸方向平行,所述第一对重反绳轮的旋转中心线与所述第二对重反绳轮的旋转中心线均与所述对重的导轨轨距方向相互垂直。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曳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轿顶反绳轮的旋转中心线与所述对重的导轨轨距方向相互平行。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曳引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绳位于所述对重的一端分为第一支路绳和第二支路绳,所述第一支路绳经绕于所述第一对重反绳轮,所述第二支路绳经绕于所述第二对重反绳轮。5.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莫振锋谭永明黄敏冬
申请(专利权)人:日立电梯中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