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曳引机用减振单元及减振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167343 阅读:5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12-31 20:1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曳引机用减振单元,包括两组上下间隔设置的减振垫,两组减振垫之间设置有能够限制两者沿水平方向移位的弹性限位组件;弹性限位组件包括弹性件、基板和锁紧组件,弹性件的两端与对应侧的减振垫之间均设置有基板,并且基板通过锁紧组件将弹性件压缩;基板的一侧与减振垫贴合,基板的另一侧与弹性件抵压,基板具有:用于限制弹性件与基板沿水平方向移位的第一限位部;以及,用于限制基板与减振垫沿水平方向移位的第二限位部;其中,弹性件和基板的刚度均大于减振垫的刚度。还公开了安装有上述减振单元的减振装置。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防止减振垫因剪切应力发生形变,能够保持减振垫良好的减振能力。持减振垫良好的减振能力。持减振垫良好的减振能力。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曳引机用减振单元及减振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电梯曳引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曳引机用减振单元及减振装置。

技术介绍

[0002]电梯曳引机是电梯的动力设备,又称电梯主机,其功能是输送与传递动力使电梯运行,曳引机一般由电动机、制动器、联轴器、减速箱、曳引轮、机架和导向轮及附属盘车手轮等组成。在现场安装时,曳引机通过机架或者机架下方的承重梁安装至安装工位处,安装工位一般为水泥浇筑地面。曳引机运行中会产生机械振动和电磁振动,振动通过曳引机的机架传递到安装工位处,之后再传递到住户处形成噪声,噪声会严重影响住户的睡眠及身心健康。因此,相关技术中会在曳引机与安装工位之间加装减振装置来吸收、消耗振动能量,从而达到降低噪声的目的。
[0003]相关技术中多采用橡胶、聚氨酯等弹性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减振垫来制作减振装置,上述材质既有高弹性,又有高黏性,能够吸收振动能量同时隔绝噪音。然而上述材料制成的减振垫具有以下问题,以橡胶减振垫为例说明:1、如附图中图1和图2所示,上述的橡胶减振垫5刚度较小,抗侧向剪切能力不足,曳引机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振动是任意方向的,其在水平方向上的分量会对造成橡胶减振垫5内部承受剪切应力,导致橡胶减振垫5沿水平方向发生形变,也即橡胶减振垫5上下两部分会相互错开,在发生上述形变后,橡胶减振垫5再受到沿竖直方向的振动后也就容易发生形变,形变后的橡胶减振垫5的减振效果就会大大降低;2、因电梯运行时曳引机振动能量较大,为了更好的达到减振效果一般会增加橡胶减振垫5用量(也即多个橡胶减振垫层叠增加厚度),因此减振装置比较高,安装时需要将曳引机提升很高,增加了现场安装难度,同时存在安全隐患;3、曳引机不是均质体,而橡胶减振垫5是一个整体,这就导致安装在曳引机下面的橡胶减振垫5会出现各部位压缩量不一致的现象,不仅不利于减振而且会导致曳引机无法保持水平,产生倾斜,存在安全隐患,并且由于橡胶减振垫5上各部位压缩量不一致,会加剧上述问题1中指出的橡胶减振垫5受剪切应力沿水平方向形变的问题;4、上述材料制成的橡胶减振垫主要针对高、中频率的振动,而电梯曳引机工作时振动频率还包括低频,因此上述减振装置不能很好的解决电梯曳引机的振动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曳引机用减振单元及减振装置。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曳引机用减振单元,包括两组上下间隔设置的减振垫,两组所述减振垫之间设置有能够限制两者沿水平方向移位的弹性限位组件;所述弹性限位组件包括弹性件、基板和锁紧组件,所述弹性件的两端与对应侧的减振垫之间均设置有所述基板,并且所述基板通过所述锁紧组件将弹性件压缩;所述基板
的一侧与减振垫贴合,所述基板的另一侧与弹性件抵压,所述基板具有:用于限制所述弹性件与基板沿水平方向移位的第一限位部;以及,用于限制所述基板与减振垫沿水平方向移位的第二限位部;其中,所述弹性件和基板的刚度均大于所述减振垫的刚度。
[0006]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使用减振垫能够吸收曳引机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振动能量、同时隔绝噪音;2、减振垫设置两组且上下间隔,在其中间设置弹性限位组件,由于弹性限位组件中的弹性件和基板的刚度均大于减振垫的刚度,这样在减振垫受到沿水平方向的剪切应力时,可以通过弹性限位组件克服上述剪切应力,具体的,设置第一限位部能够限制弹性件相对基板发生水平方向的移位,通过设置第二限位部能够防止基板相对减振垫发生水平方向的移位,这样减振垫和弹性件就被限制而不能发生移位,从而防止上下两组减振垫发生相对移位,也即上下两组减振垫不会相互错开,能够保持具有良好的减振效果;3、由于弹性件被预压缩,因此沿竖直方向上减振垫和弹性限位组件的整体高度不高,在大致相同的减振效果下,该减振垫和弹性限位组件的总厚度小于相关技术中多层叠加减振垫的厚度,因此在安装现场就无需抬高曳引机进行安装,安装更加方便且安全;4、被预压缩的弹性件固有频率很小,对于低频振动有更好的减振效果,因此弹性件与减振垫配合,能够对曳引机产生的低频、中频、高频振动均有效减振,获得更好的减振效果。
[0007]优选的,所述基板包括基板主体和设置于所述基板主体上的凹陷部,所述凹陷部具有底壁和侧壁,并且所述凹陷部的底壁和侧壁围设形成供弹性件的端部置入的第一容纳槽,所述减振垫上设置有供凹陷部嵌入的第二容纳槽;所述侧壁构成所述第一限位部和所述第二限位部,所述弹性件的外圈面与所述侧壁的内表面间隙配合,所述侧壁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二容纳槽的内壁紧配合或间隙配合。由于在减振垫上设置第二容纳槽,凹陷部能够嵌入到第二容纳槽内,这样可以减薄弹性限位组件的整体厚度;另外,通过凹陷部能够同时形成第一限位部和第二限位部,制造更为方便。
[0008]优选的,所述基板主体和凹陷部一体成型。
[0009]优选的,所述第二容纳槽为通孔;或,所述第二容纳槽的底壁与所述凹陷部的底部贴合。
[0010]优选的,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形成于所述基板上的定位槽,所述弹性件的端部置入所述定位槽内,并且所述弹性件的外圈面与所述定位槽的内壁间隙配合;或,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形成于所述基板上的定位凸起,所述弹性件的端部套设在所述定位凸起外,并且所述弹性件的内圈面与所述定位凸起的外表面间隙配合。设置定位槽或者定位凸起均能够对弹性件进行定位,防止弹性件相对基板沿水平方向发生较大移位,这样在减振垫受到沿水平方向的剪切应力时,弹性件和第一限位部就会发生相互抵压从而抵消该剪切应力。
[0011]优选的,所述第一限位部包括形成于所述基板上的定位槽和定位凸起,所述定位凸起位于所述定位槽内,所述弹性件的端部置入所述定位槽内且套设在所述定位凸起外;所述弹性件的外圈面与所述定位槽的内壁间隙配合,并且所述弹性件的内圈面与所述定位凸起的外表面间隙配合。同时设置定位槽和定位凸起作为第一限位部,能够取得更好的定位效果。
[0012]优选的,所述第二限位部包括形成于所述基板上的限位凸起,所述减振垫上设置
有与所述限位凸起相适配的插槽,所述限位凸起插接至所述插槽内;和/或,所述第二限位部包括形成于所述基板边缘处的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与所述减振垫的侧面贴合设置。设置限位凸起和插槽配合或者设置限位板与减振垫的侧面配合均能够限制基板与减振垫发生移位。
[0013]优选的,所述锁紧组件包括连接件和紧固件,两侧所述基板上均设置有所述紧固件,所述连接件的两端分别通过对应侧的紧固件固定连接在基板上,并且所述连接件将两侧基板之间的间距限制为小于所述弹性件的自然长度。
[0014]优选的,所述连接件为柔性连接绳,所述柔性连接绳的拉伸强度大于所述弹性件的工作载荷;所述紧固件为设置在基板上的安装帽或压板,所述柔性连接绳的两端分别固定在安装帽内或分别通过压板压紧在基板上。
[0015]优选的,所述连接件为可压缩的弹性柱,所述紧固件为设置在基板上的紧固螺杆,所述弹性柱的端部埋设有螺母,所述弹性柱通过紧固螺杆和螺母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曳引机用减振单元,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组上下间隔设置的减振垫(10),两组所述减振垫(10)之间设置有能够限制两者沿水平方向移位的弹性限位组件(11);所述弹性限位组件(11)包括弹性件、基板(111)和锁紧组件(112),所述弹性件的两端与对应侧的减振垫(10)之间均设置有所述基板(111),并且所述基板(111)通过所述锁紧组件(112)将弹性件压缩;所述基板(111)的一侧与减振垫(10)贴合,所述基板(111)的另一侧与弹性件抵压,所述基板(111)具有:用于限制所述弹性件与基板(111)沿水平方向移位的第一限位部(111a);以及,用于限制所述基板(111)与减振垫(10)沿水平方向移位的第二限位部(111b);其中,所述弹性件和基板(111)的刚度均大于所述减振垫(10)的刚度。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曳引机用减振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111)包括基板主体(111c)和设置于所述基板主体(111c)上的凹陷部(111d),所述凹陷部(111d)具有底壁和侧壁,并且所述凹陷部(111d)的底壁和侧壁围设形成供弹性件的端部置入的第一容纳槽(111e),所述减振垫(10)上设置有供凹陷部(111d)嵌入的第二容纳槽(100);所述侧壁构成所述第一限位部(111a)和所述第二限位部(111b),所述弹性件的外圈面与所述侧壁的内表面间隙配合,所述侧壁的外表面与所述第二容纳槽(100)的内壁紧配合或间隙配合。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曳引机用减振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主体(111c)和凹陷部(111d)一体成型。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曳引机用减振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容纳槽(100)为通孔;或,所述第二容纳槽(100)的底壁与所述凹陷部(111d)的底部贴合。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曳引机用减振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111a)包括形成于所述基板(111)上的定位槽,所述弹性件的端部置入所述定位槽内,并且所述弹性件的外圈面与所述定位槽的内壁间隙配合;或,所述第一限位部(111a)包括形成于所述基板(111)上的定位凸起,所述弹性件的端部套设在所述定位凸起外,并且所述弹性件的内圈面与所述定位凸起的外表面间隙配合。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曳引机用减振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111a)包括形成于所述基板(111)上的定位槽和定位凸起,所述定位凸起位于所述定位槽内,所述弹性件的端部置入所述定位槽内且套设在所述定位凸起外;所述弹性件的外圈面与所述定位槽的内壁间隙配合,并且所述弹性件的内圈面与所述定位凸起的外表面间隙配合。7.如权利要求1或5或6所述的曳引机用减振单元,其特征在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景亮李国新郑兴钊汪国运金骁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静之源噪声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