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况虹敏专利>正文

一种水稻种植用智能害虫诱捕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257590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7 09:5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水稻种植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水稻种植用智能害虫诱捕器,包括导热架,导热架的下方通过支撑柱固定有收集罩,导热架下方的表面设置有捕虫机构,且捕虫机构由液箱、隔板、通孔、电网和诱虫灯组成,收集盒的表面设置有取放机构,且取放机构由挡片和取放组件组成,导热架的上方设置有自动加液机构,且自动加液机构由浮力组件和浮板组成,导热架的下方设置有清理机构,且清理机构由套环、清理刷和固定组件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降低了智能害虫诱捕器使用时工人的劳动强度,避免了智能害虫诱捕器使用时因电网表面附着害虫较多而影响诱捕效果,而且提高了智能害虫诱捕器使用时的工作效率。时的工作效率。时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稻种植用智能害虫诱捕器


[0001]本技术涉及水稻种植
,具体为一种水稻种植用智能害虫诱捕器。

技术介绍

[0002]水稻是草本稻属的一种,也是稻属中作为粮食的最主要最悠久的一种,原产中国,七千年前中国长江流域就种植水稻,按稻谷类型,水稻可以分为籼稻和粳稻、早稻和中晚稻,糯稻和非糯稻,水稻的周边会产生大量的害虫,比如稻螟虫,会对水稻的生长产生影响,严重会导致水稻减产,因此,一般会使用智能害虫诱捕器对害虫进行诱捕。
[0003]一般除了通过诱虫灯和电网诱捕水稻周边的害虫,人们也会通过诱虫剂加热挥发,对水稻周边的害虫进行诱捕,使用诱虫剂时需人们定期对诱虫剂进行添加,从而使劳动者的劳动强度较大;由于水稻周边的害虫一般通过电网进行电晕,会有一些害虫附着在电网表面,从而影响了智能害虫诱捕器的诱捕效果;一段时间后捕捉的水稻周边的害虫较多,需对害虫取出进行清理,而一般的智能害虫诱捕器取放害虫收集框时较为繁琐,从而降低了智能害虫诱捕器使用时的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水稻种植用智能害虫诱捕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智能害虫诱捕器使用时劳动者的劳动强度较大,影响诱捕效果,以及工作效率低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水稻种植用智能害虫诱捕器,包括导热架,导热架表面的一侧安装有控制按钮,导热架的下方通过支撑柱固定有收集罩,且收集罩的内部设置有用于收集害虫的收集盒,导热架的一侧设置有支撑架,且支撑架的表面放置有蓄电池,支撑架的顶部位置处安装有太阳能电池板,且太阳能电池板的输出端通过光伏控制器与蓄电池的输入端电性连接,导热架下方的表面设置有捕虫机构,且捕虫机构由液箱、隔板、通孔、电网和诱虫灯组成,收集盒的表面设置有取放机构,且取放机构由挡片和取放组件组成,导热架的上方设置有自动加液机构,且自动加液机构由浮力组件和浮板组成,导热架的下方设置有清理机构,且清理机构由套环、清理刷和固定组件组成。
[0006]优选的,导热架的表面固定有液箱,且液箱通过连接杆与支撑架相固定连接,并且液箱两侧的表面皆开设有通孔,液箱的内部固定有隔板,导热架的底部安装有电网,导热架的底部安装有诱虫灯,且诱虫灯位于电网的内部。
[0007]优选的,取放组件由放置通槽、滑条和滑槽组成,收集罩的表面转动连接有挡片,收集盒的表面开设有放置通槽,且放置通槽两侧的内壁皆开设有滑槽,滑槽的内部设置有滑条,且滑条与收集盒的表面相固定连接,并且滑条与滑槽相互滑动配合。
[0008]优选的,浮力组件由导液孔、封堵球和导向套构成,导液孔开设在隔板的表面,且导液孔的下方设置有封堵球,导向套固定在液箱的内壁,且导向套套设在封堵球的外侧,导向套的底部位置处固定有浮板。
[0009]优选的,套环套设在电网的表面,且套环的表面固定有清理刷,并且清理刷的表面与电网的表面相接触。
[0010]优选的,固定组件由第一磁环和第二磁环组成,导热架的下方固定有第二磁环,套环一端的表面固定有第一磁环,且第一磁环与第二磁环相互磁吸配合。
[00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水稻种植用智能害虫诱捕器不仅降低了智能害虫诱捕器使用时工人的劳动强度,避免了智能害虫诱捕器使用时因电网表面附着害虫较多而影响诱捕效果,而且提高了智能害虫诱捕器使用时的工作效率;
[0012]1、通过设置有自动加液机构,隔板下方的诱虫剂逐渐减少,浮板随着诱虫剂的减少逐渐向下运动,带动封堵球远离导液孔,使隔板上方的诱虫剂通过导液孔下落,使浮板向上运动,当封堵球运动至导液孔表面时,对导液孔进行封堵,使诱虫剂停止下落,同时在导向套的作用下对封堵球进行导向,实现了智能害虫诱捕器对诱虫剂的自动添加功能,从而降低了智能害虫诱捕器使用时工人的劳动强度;
[0013]2、通过设置有清理机构,电网的表面会附着有害虫,此时可拉动套环,在清理刷的作用下将电网表面的害虫刮落至收集盒的内部,随后将套环复位,并在第一磁环和第二磁环的磁吸作用下,将套环固定,实现了智能害虫诱捕器对电网表面附着害虫的清理功能,从而避免了智能害虫诱捕器使用时因电网表面附着害虫较多而影响诱捕效果;
[0014]3、通过设置有取放机构,收集盒内部收集的害虫较多时,可转动挡片,使挡片一端远离收集盒,随后拉动收集盒,在滑条和滑槽的滑动配合下,将收集盒抽离放置通槽,再对收集盒内部的害虫进行处理,实现了智能害虫诱捕器快速取放收集盒的功能,从而提高了智能害虫诱捕器使用时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0015]图1为本技术的三维外观结构示意图;
[0016]图2为本技术的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7]图3为本技术的清理机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8]图4为本技术的自动加液机构放大结构示意图。
[0019]图中:1、导热架;101、控制按钮;102、收集罩;103、收集盒;104、支撑架;105、太阳能电池板;106、蓄电池;2、捕虫机构;201、液箱;202、隔板;203、通孔;204、电网;205、诱虫灯;3、取放机构;301、挡片;302、取放组件;3021、放置通槽;3022、滑条;3023、滑槽;4、自动加液机构;401、浮力组件;4011、导液孔;4012、封堵球;4013、导向套;402、浮板;5、清理机构;501、套环;502、清理刷;503、固定组件;5031、第一磁环;5032、第二磁环。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上、下、左、右”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同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性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
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1]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水稻种植用智能害虫诱捕器的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导热架1,导热架1表面的一侧安装有控制按钮101,导热架1的下方通过支撑柱固定有收集罩102,且收集罩102的内部设置有用于收集害虫的收集盒103,导热架1的一侧设置有支撑架104,且支撑架104的表面放置有蓄电池106,支撑架104的顶部位置处安装有太阳能电池板105,且太阳能电池板105的输出端通过光伏控制器与蓄电池106的输入端电性连接。
[0022]导热架1下方的表面设置有捕虫机构2,且捕虫机构2由液箱201、隔板202、通孔203、电网204和诱虫灯205组成,导热架1的表面固定有液箱201,且液箱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稻种植用智能害虫诱捕器,包括导热架(1),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架(1)表面的一侧安装有控制按钮(101),所述导热架(1)的下方通过支撑柱固定有收集罩(102),且收集罩(102)的内部设置有用于收集害虫的收集盒(103),所述导热架(1)的一侧设置有支撑架(104),且支撑架(104)的表面放置有蓄电池(106),所述支撑架(104)的顶部位置处安装有太阳能电池板(105),且太阳能电池板(105)的输出端通过光伏控制器与蓄电池(106)的输入端电性连接,所述导热架(1)下方的表面设置有捕虫机构(2),且捕虫机构(2)由液箱(201)、隔板(202)、通孔(203)、电网(204)和诱虫灯(205)组成,所述收集盒(103)的表面设置有取放机构(3),且取放机构(3)由挡片(301)和取放组件(302)组成,所述导热架(1)的上方设置有自动加液机构(4),且自动加液机构(4)由浮力组件(401)和浮板(402)组成,所述导热架(1)的下方设置有清理机构(5),且清理机构(5)由套环(501)、清理刷(502)和固定组件(503)组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水稻种植用智能害虫诱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热架(1)的表面固定有液箱(201),且液箱(201)通过连接杆与支撑架(104)相固定连接,并且液箱(201)两侧的表面皆开设有通孔(203),所述液箱(201)的内部固定有隔板(202),所述导热架(1)的底部安装有电网(204),所述导热架(1)的底部安装有诱虫灯(205),且诱虫灯(205)位于电网(204)的内部。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况虹敏吴斌文张露叶小丽周志辉
申请(专利权)人:况虹敏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