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高塔内腔施工的多功能平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255319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7 09:5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用于高塔内腔施工的多功能平台,包括:承载体;支撑系统,其支撑于承载体上方;承载平台,其设置在支撑系统上方;内腔平台,其通过行走系统挂设在承载平台下方,且沿着承载平台自由移动;其中,承载体和支撑系统共同形成内部空间,内腔平台位于该内部空间内。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支撑系统支撑于承载体上,承载平台安放于支撑系统上,内腔平台通过行走系统悬挂于承载平台上。支撑系统通过可调连杆组一和二实现尺寸变化,可以安装于不同承载体上;内腔平台通过行走系统的行走油缸可以在承载平台上自由移动,满足不同位置使用需求;内腔平台采用套式结构,可以通过内、外油缸实现整体结构尺寸变化,满足不同形状的内腔结构。满足不同形状的内腔结构。满足不同形状的内腔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高塔内腔施工的多功能平台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多功能平台领域。更具体地说,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高塔内腔施工的多功能平台。

技术介绍

[0002]常规高塔内腔施工时一般临时搭建支架或者采用定制桁架作为施工平台,结构复杂且成本高昂,适应性较差,架体承载需埋设预埋件,对结构外观破坏严重;钢塔或组合塔则是借用永久爬梯平台进行施工,现场施工环境较差,空间局限性大,且安全性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为了实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本专利技术的一优选实施方案提供了一种用于高塔内腔施工的多功能平台,包括:
[0004]承载体;
[0005]支撑系统,其支撑于所述承载体上方;
[0006]承载平台,其设置在所述支撑系统上方;
[0007]内腔平台,其通过行走系统挂设在所述承载平台下方,且沿着所述承载平台自由移动,其中,所述承载体和所述支撑系统共同形成内部空间,所述内腔平台位于该内部空间内。
[0008]另一实施方案中,所述支撑系统包括立柱、锁紧装置、行走滚轮组一、限位装置一、可调连杆组一以及可调连杆组二,其中,
[0009]所述立柱竖向设置在所述承载体上,所述立柱顶部设置有行走滚轮组一,以在所述承载平台上行走,所述立柱顶部还设置有限位装置一,其将所述行走滚轮夹设在内,所述限位装置一上设置有所述锁紧装置,以对支撑系统进行临时锁定。
[0010]另一实施方案中,四根所述立柱组成方框状结构,其中一个侧面的两根立柱之间通过交叉铰接的可调连杆组一连接,相邻侧面的两根立柱之间通过交叉铰接的可调连杆组二连接;
[0011]另一实施方案中,所述可调连杆组一和所述可调连杆组二均由两根可调连杆交叉铰接而成,通过调节两根可调连杆之间的夹角,可实现相邻两根立柱之间的距离。
[0012]另一实施方案中,所述承载平台包括承重梁、防护栏杆、安全围护、行走平台、端部限位装置,其中,
[0013]所述承重梁水平设置在所述支撑系统上,所述承重梁两端的下方设置有端部限位装置,所述承重梁上还设置有防护栏杆和安全围栏,所述行走平台设置在所述承重梁下方,以供所述行走。
[0014]另一实施方案中,所述行走系统包括行走油缸、卡环、销轴一、连接耳座一、连接耳座二以及行走滚轮组二,其中,
[0015]所述行走油缸的固定端通过卡环、销轴一和连接耳座一与承载平台相连,所述行
走油缸的伸缩端通过销轴一和连接耳座二与内腔平台相连,通过所述行走油缸的伸缩,从而带动所述内腔平台通过行走滚轮组二沿着所述承载平台自由移动。
[0016]另一实施方案中,所述内腔平台包括外圈平台、内圈平台、伸缩油缸、上压轮、下撑轮以及销轴二,其中,
[0017]所述外圈平台和所述内圈平台均为柱状结构,且所述内圈平台的高度小于所述外圈平台,所述内圈平台通过上压轮和下撑轮可滑动设置在所述外圈平台内,且所述内圈平台通过销轴二连接于伸缩油缸的伸缩端,所述伸缩油缸的固定端连接于所述外圈平台,利用所述伸缩油缸的伸缩带动所述内圈平台在所述外圈平台内移动。
[0018]另一实施方案中,所述内腔平台进一步包括外圈翻转平台、内圈翻转平台,
[0019]所述外圈翻转平台可翻转连接于所述外圈平台,所述内圈翻转平台可翻转连接于所述内圈平台。
[0020]本专利技术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支撑系统支撑于承载体上,承载平台安放于支撑系统上,内腔平台通过行走系统悬挂于承载平台上。支撑系统通过可调连杆组一和二实现尺寸变化,可以安装于不同承载体上;内腔平台通过行走系统的行走油缸可以在承载平台上自由移动,满足不同位置使用需求;内腔平台使用模块组拼而成,且采用套式结构,可以通过内、外油缸实现整体结构尺寸变化,满足不同形状的内腔结构。
[0021]本专利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专利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案中用于高塔内腔施工的多功能平台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23]图2为图1的A向视图。
[0024]图3为图1的B向视图。
[0025]图4为图1的C向视图。
[0026]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案中支撑系统的正视图。
[0027]图6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案中支撑系统的侧视图。
[0028]图7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案中承载系统的正视图。
[0029]图8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案中承载系统的侧视图。
[0030]图9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案中行走系统的正视图。
[0031]图10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案中行走系统的侧视图。
[0032]图11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案中内腔平台的正视图。
[0033]图12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案中内腔平台的侧视图。
[0034]图13为本专利技术一实施方案中内腔平台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0036]以下描述用于揭露本专利技术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本专利技术。以下描述中的优选实施例只作为举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想到其他显而易见的变形。在以下描述中界定
的本专利技术的基本原理可以应用于其他实施方案、变形方案、改进方案、等同方案以及没有背离本专利技术的精神和范围的其他技术方案。
[0037]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在本专利技术的揭露中,术语“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其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上述术语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38]可以理解的是,术语“一”应理解为“至少一”或“一个或多个”,即在一个实施例中,一个元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而在另外的实施例中,该元件的数量可以为多个,术语“一”不能理解为对数量的限制。
[0039]如图1

13所示,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用于高塔内腔施工的多功能平台,包括:
[0040]承载体300,
[0041]支撑系统301,其支撑于所述承载体300上方;
[0042]承载平台302,其设置在所述支撑系统301上方;
[0043]内腔平台304,其通过行走系统303挂设在所述承载平台302下方,且沿着所述承载平台302自由移动。其中,所述承载体300和所述支撑系统301共同形成内部空间,所述内腔平台位于该内部空间内
[0044]上述实施方案中,所述内腔平台304内设有施工空间,以供施工人员站立和放置施工设备,便于后续施工,所述内腔平台304沿着所述承载平台302左右移动,带动站立在内腔平台304内的施工人员和放置在其内的施工设备左右移动,从而实现大范围的施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高塔内腔施工的多功能平台,其特征在于,包括:承载体;支撑系统,其支撑于所述承载体上方;承载平台,其设置在所述支撑系统上方;内腔平台,其通过行走系统挂设在所述承载平台下方,且沿着所述承载平台自由移动;其中,所述承载体和所述支撑系统共同形成内部空间,所述内腔平台位于该内部空间内。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高塔内腔施工的多功能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系统包括立柱、锁紧装置、行走滚轮组一、限位装置一、可调连杆组一以及可调连杆组二,其中,所述立柱竖向设置在所述承载体上,所述立柱顶部设置有行走滚轮组一,以在所述承载平台上行走,所述立柱顶部还设置有限位装置一,其将行走滚轮夹设在内,所述限位装置一上设置有所述锁紧装置,以对支撑系统进行临时锁定。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用于高塔内腔施工的多功能平台,其特征在于,四根所述立柱组成方框状结构,其中一个侧面的两根立柱之间通过交叉铰接的可调连杆组一连接,相邻侧面的两根立柱之间通过交叉铰接的可调连杆组二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高塔内腔施工的多功能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调连杆组一和所述可调连杆组二均由两根可调连杆交叉铰接而成,通过调节两根可调连杆之间的夹角,可实现相邻两根立柱之间的距离。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高塔内腔施工的多功能平台,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平台包括承重梁、防护栏杆、安全围护、行走平台、端部限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宁邵超逸张德志古明昌夏豪杰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高速公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