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平流沉淀池扫描式行车排泥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36253286 阅读:46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7 09: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平流沉淀池扫描式行车排泥装置,包括沉淀池、行车钢结构、行车驱动机构、虹吸吸泥机构、排泥管摆动驱动机构和排泥槽,所述沉淀池的池壁上方设置行车驱动机构,所述沉淀池上方设置钢轨,所述行车钢结构与钢轨连接,所述行车驱动机构用于驱动行车钢结构移动,所述虹吸吸泥机构水平铺设在行车钢结构底部,所述排泥管摆动驱动机构位于行车钢结构和虹吸吸泥机构之间,所述排泥槽位于沉淀池一侧。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了一种扫描式的行车排泥装置,取消了泥刮板,使行车钢结构向前行走的阻力降到最低,防止行车钢结构出现磨损轮轨的故障,同时不影响完全吸出沉淀池池底的污泥。泥。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平流沉淀池扫描式行车排泥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生活饮用水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平流沉淀池扫描式行车排泥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平流沉淀池目前普遍应用于生活饮用水处理领域,它具有结构简单、抗冲击负荷能力强、运行稳定等优点。其工艺原理是:投加净水剂后的原水缓慢通过折板絮凝反应池,水中的胶体物质积聚生成大量的矾花,而后进入平流沉淀池进行沉淀。每天产生大量的污泥在沉淀池底部沉淀下来,日常的沉淀池排泥工作是通过行车排泥装置将池底的污泥抽吸排出到沉淀池外。因此科学、合理的排泥可以有效预防因沉淀池污泥堆积过多导致发酵进而影响饮用水的嗅味和口感,沉淀池排泥行车装置的安全可靠就显得至关重要。
[0003]目前,平流沉淀池行车排泥装置普遍采用吸泥机的方式进行,具体地,若干根虹吸排泥管平行铺设在行车底部行架上,每一根虹吸排泥管一端伸延至沉淀池底部污泥内,另一端插入沉淀池外的排泥沟中。排泥沟一端有堰板,使排泥沟中的水形成水封。虹吸排泥管两端都浸没在水封内,中间密封,构成一个连通器。这时沉淀池内水位高,排泥沟的水位低。在水压差的作用下,沉淀池底部的泥水通过虹吸排泥管向池外排泥沟流动,从而实现将沉淀池池底的污泥及时排除。
[0004]平流沉淀池长度一般为60

80m,为在长度方向上使整个池底的污泥都能够排出,设计为使排泥行车在池壁上的轨道上往复行走,行车边行走边吸泥,沉淀池的宽度一般为10m左右,虹吸排泥管数量为8

10根,由于吸泥口之间相隔1m左右的距离,在间距内的污泥就必须借助于集泥刮板推向吸泥口。集泥刮板为菱形,集泥刮板板面与行车轴线的夹角为45
°
。若干个吸泥口与若干个集泥刮板间隔设置,呈一字型横向排列。在行车行走过程中,集泥刮板在向前运动的同时,其45度倾斜面推动沉淀池底部的污泥横向运动至两个集泥刮板之间的排泥管口,污泥可以就近进入排泥管。
[0005]行车行驶靠驱动轮与轨道的摩擦力作用,集泥刮板对污泥的推力最终传递到行车的驱动轮,如果污泥的阻力大于轮轨之间的摩擦力,就会出现打滑的现象,矩形平流沉淀池由于面积大,一般都建造在露天。在长期的运行实践中,经常发现在雨雪天气,或沉淀池底部积泥太厚时,行车出现打滑现象,有时甚至将铁轨磨损出半月形凹坑。当一侧轮轨打滑,另一侧轮轨继续前进,行车就会出现“跑偏”现象。严重影响沉淀池的稳定运行,沉淀池排泥行车出现以上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池底的污泥对集泥刮板阻力太大所致,导致排泥行车行走困难,鉴于此,特提出本申请。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鉴于
技术介绍
存在的不足,本技术涉及一种平流沉淀池扫描式行车排泥装置,根据上述问题,设计了一种扫描式的行车排泥装置,取消了泥刮板,使行车钢结构向前行走的阻力降到最低,防止行车钢结构出现磨损轮轨的故障,同时不影响完全吸出沉淀池
池底的污泥。
[0007]本技术涉及一种平流沉淀池扫描式行车排泥装置,包括沉淀池、行车钢结构、行车驱动机构、虹吸吸泥机构、排泥管摆动驱动机构和排泥槽,所述沉淀池的池壁上方设置行车驱动机构,所述沉淀池上方设置钢轨,所述行车钢结构与钢轨连接,所述行车驱动机构用于驱动行车钢结构移动,所述虹吸吸泥机构水平铺设在行车钢结构底部,所述排泥管摆动驱动机构位于行车钢结构和虹吸吸泥机构之间,所述排泥槽位于沉淀池一侧。
[0008]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为:行车钢结构在行车驱动机构驱动下行走,带动虹吸吸泥机构在沉淀池内纵向往复运动,边行走边排泥。
[0009]进一步地,所述虹吸吸泥机构包括鸭嘴形吸泥管口、上升管段、软管、水平管段、下降管段,所述鸭嘴形吸泥管口与上升管段连接,所述上升管段与软管连接,所述软管通过弯头管与水平管段连接,所述水平管段通过弯头管与下降管段连接,所述下降管段底部位于排泥槽内。
[0010]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为:虹吸吸泥机构随着行车钢结构缓慢向前行走,鸭嘴吸泥管口进行横向往复运动,纵向运动与横向运动二者的复合运动为Z字形扫描运动,从而实现对沉淀池底部进行全方位扫描吸泥,不留死角,同时减小行车钢结构前进的阻力。
[0011]进一步地,所述排泥管摆动机构包括偏心轮、连杆、推拉杆、第一铰接轴、第二铰接轴、减速机、驱动电机,所述上升管段两侧焊接第一铰接轴和第二铰接轴,所述第一铰接轴与行车钢结构底部的距离为0.5m,所述第二铰接轴与行车钢结构底部的距离为0.1m,所述第二铰接轴与推拉杆一端通过轴承滚动连接,所述推拉杆另一端与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连杆的另一端与偏心轮铰接,所述偏心轮与减速机传动连接,所述减速机与驱动电机传动连接。
[0012]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为:偏心轮、连杆、推拉杆构成一个实现转动和水平移动相互转换的平面连杆机构,驱动电机驱动偏心轮旋转,偏心轮推动连杆进行复合运动,连杆的另一端驱动横向推拉杆进行水平往复运动。
[0013]进一步地,所述鸭嘴形吸泥管口包括两个圆弧形短边和两个直线形长边,所述长边与行车钢结构行进方向一致。
[0014]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为:增加了横向运动时的扫描宽度。
[0015]进一步地,所述行车驱动机构为变频调速电机。
[0016]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为:根据沉淀池前段积泥量大,后段积泥量小的特点,沉淀池前段采用慢速前进,后段采用快速前进的方式运行,使用变频调速电机避免行车钢结构恒速运行而导致行车钢结构在沉淀池后段只吸水,不吸泥,造成浪费水量。
[0017]进一步地,所述鸭嘴形吸泥管口与沉淀池底面之间的距离为0.1m。
[0018]进一步地,所述软管为塑料软管,所述软管内壁设置密集的螺旋形钢丝。
[0019]上述方案的有益效果为:钢丝可以抵抗外压作用,保持软管内径不变。
[0020]进一步地,所述第二铰接轴上方为动力臂,所述第二铰接轴下方为阻力臂,设定L1为动力臂长度,设定L2为阻力臂长度,设定S1为动力臂横向运动的距离,设定S2为鸭嘴形吸泥管口横向运动的距离,所述杠杆原理的公式为L1/S1=L2/S2。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上升管段摆动示意图。
[0023]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的水平管段布置图。
[0024]附图标记:1、行车钢结构;2、行车驱动机构;3、虹吸吸泥机构;31、鸭嘴形吸泥管口;32、上升管段;33、软管;34、水平管段;35、下降管段;4、排泥管摆动驱动机构;41、偏心轮;42、连杆;43、推拉杆;44、第一铰接轴;45、第二铰接轴;46、动力臂;47、阻力臂;5、排泥槽;6、沉淀池。
具体实施方式
[002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平流沉淀池扫描式行车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沉淀池(6)、行车钢结构(1)、行车驱动机构(2)、虹吸吸泥机构(3)、排泥管摆动驱动机构(4)和排泥槽(5),所述沉淀池(6)的池壁上方设置行车驱动机构(2),所述沉淀池(6)上方设置钢轨,所述行车钢结构(1)与钢轨连接,所述行车驱动机构(2)用于驱动行车钢结构(1)移动,所述虹吸吸泥机构(3)水平铺设在行车钢结构(1)底部,所述排泥管摆动驱动机构(4)位于行车钢结构(1)和虹吸吸泥机构(3)之间,所述排泥槽(5)位于沉淀池(6)一侧。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平流沉淀池扫描式行车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虹吸吸泥机构(3)包括鸭嘴形吸泥管口(31)、上升管段(32)、软管(33)、水平管段(34)、下降管段(35),所述鸭嘴形吸泥管口(31)与上升管段(32)连接,所述上升管段(32)与软管(33)连接,所述软管(33)通过弯头管与水平管段(34)连接,所述水平管段(34)通过弯头管与下降管段(35)连接,所述下降管段(35)底部位于排泥槽(5)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平流沉淀池扫描式行车排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泥管摆动机构包括偏心轮(41)、连杆(42)、推拉杆(43)、第一铰接轴(44)、第二铰接轴(45)、减速机、驱动电机,所述上升管段(32)两侧焊接第一铰接轴(44)和第二铰接轴(45),所述第一铰接轴(44)与行车钢结构(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鲜海英张华杰王诚强朱招林邵磊磊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沃特水处理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