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安全性产科助产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245872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7 09:3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高安全性产科助产钳,包括铰接的第一钳体和第二钳体,第一钳体包括第一钳叶、第一钳颈和第一钳柄,第二钳体包括第二钳叶、第二钳颈和第二钳柄,第一钳叶与第二钳叶均为实心结构,第一钳颈与第二钳颈之间具有夹角,第一钳颈靠近第一钳叶的一端与第二钳颈靠近第二钳叶的一端相互靠近。采用该助产钳助产时,第一钳叶与第二钳叶整体与胎头接触,可以增大与胎头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大与胎头之间的摩擦力,第一钳颈和第二钳颈的前端相互靠近,后端向内收敛,使得操作者在钳柄施加同一钳夹力的情况下,进一步增加钳叶与胎头之间的压力从而增加接触面的摩擦力,达到辅助第一钳叶和第二钳叶稳固住胎头的效果。稳固住胎头的效果。稳固住胎头的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安全性产科助产钳


[0001]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特别是涉及一种高安全性产科助产钳。

技术介绍

[0002]难产是导致围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随着高龄、高危孕妇比例不断攀升,难产发生率有升高趋势。产钳助产术是临床上最常用于处理难产问题的“利器”,在胎儿窘迫、第二产程延长等紧急情况下可协助胎儿尽快娩出,减少由于难产导致的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脑瘫、产道裂伤、产时产后大出血等母婴并发症的发生,保障母婴安全。
[0003]但由于产钳本身的特性及其使用难度大,操作不当时常常会引起产妇出现助产相关的并发症,如软产道裂伤、血肿、伤口愈合不良、产后出血等。同时新生儿亦会因产钳使用不当,导致多种产伤的发生。据统计,运用产钳助产娩出的新生儿出现头面部皮肤损伤、头皮水肿或血肿、颅骨骨折、面神经损伤等发生率升高。严重时可能出现颅内出血等威胁生命安全的并发症。因此,使用产钳助产往往需要助产医生具有丰富的经验,正确放置产钳并平衡握持力度,尤其在往外牵拉胎头时需要把握内向的夹持力度及外拉的牵拉力之间的平衡。
[0004]目前国内最常用的产科用助产钳为Simpson产钳,由金属材料制成,包括钳叶、钳颈及钳柄三部分组成。全钳表面光滑、刚性及硬度大、无可变形性。使用Simpson产钳进行助产前,操作者对绝大部分产妇进行会阴侧切术。切开会阴后,操作者需准确放置产钳,使得双侧钳叶包裹胎儿两侧头部及部分颌面部,再而通过向外牵拉钳柄,以协助胎头娩出。实践发现,使用过程中常常由于钳叶表面光滑和或操作者夹持力度过小导致胎头滑脱,影响操作进程;而夹持力度过大则容易导致上述助产相关的母婴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影响产钳的使用。针对上述弊端,授权公告号为CN210228290U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产科用助产钳,包括钳颈、设于钳颈前端且用于包合胎头的钳叶及设于钳颈后端的钳柄,钳叶内侧表面设有聚二甲基硅氧烷/亲水二氧化硅覆膜层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制成的覆膜层。
[0005]上述的助产钳的钳叶为空心结构,即便是增加了特制的覆膜层,由于在助产时与该覆膜层与胎儿头部的接触面积较小,增加摩擦效应的程度较低,在使用过程仍需要操作者对钳柄施加足够的钳夹力才能达到增加钳叶与胎儿头部之间的摩擦力的效果。但由于钳体改良为顺应性大的材料制成,钳夹力不足的情况下,摩擦力提高效果不明显,仍无法解决牵拉过程胎头滑脱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0006]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安全性产科助产钳,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助产钳由于操作者使用时夹持力度过小导致的胎头滑脱,以及减少因夹持力度过大导致的胎头受压损伤等问题。
[0007]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高安全性产科助产钳,包括铰接的第一钳体和第二钳体,所述第一钳体包括一体成型且由前至后顺次连接的第一钳叶、第一钳
颈和第一钳柄,所述第二钳体包括一体成型且由前至后顺次连接的第二钳叶、第二钳颈和第二钳柄,所述第一钳叶与所述第二钳叶均为实心结构,所述第一钳颈与所述第二钳颈之间具有夹角,所述第一钳颈靠近所述第一钳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钳颈靠近所述第二钳叶的一端相互靠近。
[0008]优选地,所述第一钳颈与所述第二钳颈之间的夹角为30-90度。
[0009]优选地,所述第一钳颈与所述第二钳颈之间的夹角为60度。
[0010]优选地,所述第一钳叶与所述第二钳叶的内侧均布置有用于增加摩擦的覆膜层。
[0011]优选地,所述覆膜层的材质为医用胶黏剂。
[0012]优选地,所述覆膜层热压固定在所述第一钳叶及与所述第二钳叶上。
[0013]优选地,所述第一钳叶与所述第二钳叶均为与胎头仿形的曲面结构。
[0014]优选地,所述第一钳柄的前端与所述第二钳柄的前端均设置用于牵拉及固定位置的护手。
[0015]优选地,所述第一钳柄与所述第二钳柄相悖的外侧均分布摩擦凸起,所述摩擦凸起沿前后方向呈波浪形结构。
[0016]本技术实施例一种高安全性产科助产钳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0017]第一钳叶和第二钳叶均采用实心结构,采用该助产钳助产时,第一钳叶与第二钳叶整体与胎头接触,可以增大与胎头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大与胎头之间的摩擦力。
[0018]第一钳颈和第二钳颈之间具有夹角,第一钳颈和第二钳颈的前端相互靠近,第一钳叶和第二钳叶张开的后端向内收敛,使得操作者在钳柄施加同一钳夹力的情况下,进一步增加钳叶与胎头之间的压力,从而增加接触面的摩擦力,达到辅助第一钳叶和第二钳叶稳固胎头在产钳内的效果。同时,上述钳颈前端向内收敛的设计,能够减少助产过程对产道的扩张损伤,减少软产道裂伤的发生。
[0019]全钳使用塑料制品等顺应性较金属材料大的原材料制成,能够保证适度的变形性,从而缓冲由于操作者钳夹力过大导致的胎头产伤。
附图说明
[0020]图1是本技术的高安全性产科助产钳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是图1的高安全性产科助产钳的主视图。
[0022]图中,1、第一钳体;11、第一钳叶、12、第一钳颈;13、第一钳柄;2、第二钳体;21、第二钳叶、22、第二钳颈;23、第二钳柄;3、覆膜层;4、摩擦凸起;5、护手。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24]本技术的一种高安全性产科助产钳的优选实施例,如图1与图2所示,该高安全性产科助产钳上包括第一钳体1和第二钳体2,第一钳体1和第二钳体2之间通过转轴相互铰接,第一钳体1和第二钳体2均为塑料结构,使钳叶具有一定的顺应性及变形性,可在钳夹胎头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形,达到撑开效果,减小对胎头的内向钳夹损伤。
[0025]定义该助产钳的靠近钳叶的一端为前端,靠近钳柄的一端为后端,第一钳体1和第
二钳体2相互靠近的一侧为内侧、相互远离的一侧为外侧。第一钳体1包括第一钳叶11、第一钳颈12和第一钳柄13,第一钳叶11、第一钳颈12和第一钳柄13一体成型且由前至后顺次连接,第二钳体2包括第二钳叶21、第二钳颈22和第二钳柄23,第二钳叶21、第二钳颈22和第二钳柄23一体成型且由前至后顺次连接。由于全钳材料均为塑料,一体成型的第一钳叶11和第二钳叶21可以采用浇注等塑料制作方式成型,制作方便。第一钳柄13和第二钳柄23的前端通过转轴相互铰接,使第一钳体1和第二钳体2通过转轴铰接。
[0026]第一钳叶11与第二钳叶21均为实心结构,采用该助产钳助产时,第一钳叶11与第二钳叶21整体与胎头接触,可以增大与胎头的接触面积,从而增加两侧钳叶与胎头之间的摩擦力,达到稳固胎头的效果。
[0027]第一钳颈12与第二钳颈22之间具有夹角,第一钳颈12靠近第一钳叶11的一端与第二钳颈22靠近第二钳叶21的一端相互靠近。在助产时第一钳叶11和第二钳叶21张开的后端向内收敛,使第一钳叶11与第二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安全性产科助产钳,其特征在于,包括铰接的第一钳体和第二钳体,所述第一钳体包括一体成型且由前至后顺次连接的第一钳叶、第一钳颈和第一钳柄,所述第二钳体包括一体成型且由前至后顺次连接的第二钳叶、第二钳颈和第二钳柄,所述第一钳叶与所述第二钳叶均为实心结构,所述第一钳颈与所述第二钳颈之间具有夹角,所述第一钳颈靠近所述第一钳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钳颈靠近所述第二钳叶的一端相互靠近,所述第一钳颈与所述第二钳颈之间的夹角为30-90度,所述第一钳叶与所述第二钳叶均为与胎头仿形的曲面结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安全性产科助产钳,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钳颈与所述第二钳颈之间的夹角为60度。3.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斌王子莲林穗雯徐芸王马列
申请(专利权)人: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