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煤浆炉渣的收集及储存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36244848 阅读:6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7 09: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水煤浆炉渣的收集及储存系统,包括支撑架、储存箱、排渣门、驱动件、排水组件、转运机构,储存箱的下部成形为直径逐渐减小的漏斗状结构、具有排渣口;排渣门用于将排渣口打开或关闭;排水组件具有第一环形管及第一排水管,第一环形管围绕漏斗状结构的下部布置且与渣仓连通,第一排水管的第一端与第一环形管连接、第二端用于将渣水排出。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采用封闭的渣仓代替现有的开放式渣场,并通过刮板输送机输送炉渣,封闭式的渣仓储存炉渣过程中,不仅可减少炉渣暴露、防雨防晒,以减少粉尘产生及对环境污染,而且,在储存过程中还可以实现炉渣脱水,提高炉渣含水量达标率,分离出的渣水进入厂区渣水池循环利用,提高了资源利用率。高了资源利用率。高了资源利用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水煤浆炉渣的收集及储存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化工生产
,具体指一种水煤浆炉渣的收集及储存系统。

技术介绍

[0002]在化工生产中,现有锅炉底部排渣一般经捞渣机冷却后收集运送至渣场,渣场为露天渣场,周边仅有约1.8m高的围墙圈出堆放区域,人工清运倒入该区域中。
[0003]在储存堆放过程中,炉渣暴晒风干后会产生一些细灰,引起扬尘问题。在大雨天气,经常会出现渣水无法来得及从地沟排出而外溢的情况,流到外侧道路和绿化带的渣水严重污染全厂雨水系统和土壤。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能减少炉渣暴露、避免扬尘问题、降低对环境污染的水煤浆炉渣的收集及储存系统。
[0005]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水煤浆炉渣的收集及储存系统,包括:
[0006]支撑架;
[0007]储存箱,设于所述支撑架上,所述储存箱内部中空形成用于储存炉渣的渣仓,所述储存箱的下部成形为直径逐渐减小的漏斗状结构,所述储存箱的顶部具有敞口、底部具有排渣口;
[0008]排渣门,能横向往复移动地设于所述储存箱的底部,用于将排渣口打开或关闭;
[0009]驱动件,设于所述支撑架上且输出端与排渣门相连接,用于驱动排渣门往复移动;
[0010]排水组件,具有第一环形管及第一排水管,所述第一环形管围绕漏斗状结构的下部布置且与渣仓相连通,所述第一排水管的第一端与第一环形管连接、第二端向下延伸用于将渣水排出;
[0011]转运机构,包括受料斗及刮板输送机,所述受料斗用于收集炉渣,所述刮板输送机用于将受料斗输送至储存箱顶部。
[0012]优选地,所述储存箱的外周壁上设置有至少两个间隔布置的导水件,该导水件对应漏斗状结构的下部布置且沿轴向延伸,所述导水件具有中空的集水腔,所述渣仓的内壁上开有若干个与集水腔相连通的过水孔,所述第一环形管与集水腔的底部连接。该结构增大了渣仓的排水区域,有利于提高排渣水效果。
[0013]作为改进,所述漏斗状结构的外周围绕有第二环形管,该第二环形管位于第一环形管上方且通过供水管与水源相连接,所述第二环形管通过倾斜向上延伸的第一支管与集水腔的上部相连接。在清理一次炉渣后,可通过上述第二环形管、导水件冲刷渣仓内壁,保持导水件始终具有过滤效果。
[0014]优选地,所述第二环形管通过倾斜向下延伸的第二支管与第一环形管相连接。通过该结构,也可以对第一环形管进行清洗,避免细小的颗粒不断沉积堵塞第一环形管。
[0015]为了便于控制渣水及冲洗用水,所述第一排水管上设置有第一阀门,所述供水管上设置有第二阀门。
[0016]优选地,所述储存箱的底部设置有对应排渣口布置的排渣筒,该排渣筒的顶部具有围绕所述排渣门外围布置的集渣槽,该集渣槽的侧部通过第二排水管与第一排水管相连接。该结构可避免在排渣门启闭过程中飞溅炉渣,并对储存状态下滴落的渣水进行收集、外排。
[0017]为了便于对排渣门进行启闭,所述集渣槽的顶部边缘处设置有轨道,所述排渣门的底部设置有能与该轨道滚动配合的滚轮。
[0018]优选地,所述储存箱上设置有能使渣仓内壁振动的振动器。该结构可避免炉渣粘附在渣仓内壁上、保持炉渣顺利下排。
[001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采用封闭的渣仓代替现有的渣场,并通过刮板输送机输送炉渣,封闭式的渣仓储存炉渣过程中,不仅可减少炉渣暴露、防雨防晒,以减少粉尘产生及对环境污染,而且,在储存过程中还可以实现炉渣脱水,提高炉渣含水量达标率,分离出的渣水进入厂区渣水池循环利用,提高了资源利用率。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0023]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的水煤浆炉渣的收集及储存系统包括支撑架1、储存箱2、排渣门3、驱动件4、排水组件、转运机构5、冲洗结构。
[0024]其中,储存箱2设于支撑架1上,储存箱2内部中空形成用于储存炉渣的渣仓21,储存箱2的下部成形为直径逐渐减小的漏斗状结构22,储存箱2的顶部具有敞口、底部具有排渣口。排渣口处设有排渣门3,排渣门3能横向往复移动地设于储存箱2的底部,用于将排渣口打开或关闭。驱动件4为气缸,设于支撑架1上且输出端与排渣门3相连接,用于驱动排渣门3往复移动。
[0025]排水组件具有第一环形管61及第一排水管62,第一环形管61围绕漏斗状结构22 的下部布置且与渣仓21相连通,第一排水管62的进口与第一环形管61连接、出口向下延伸用于将渣水排出。
[0026]转运机构5包括受料斗51及刮板输送机52,受料斗51用于收集炉渣,刮板输送机52用于将受料斗51输送至储存箱2顶部。刮板输送机52的结构及使用原理均为现有成熟技术,在此不做赘述。
[0027]储存箱2的外周壁上设置有四个间隔布置的长条状导水件7,该导水件7对应漏斗状结构22的下部布置且沿轴向延伸,导水件7具有中空的集水腔,渣仓21的内壁上开有若干个与集水腔相连通的过水孔,第一环形管61通过第一连接管611与集水腔的底部连接。该结构增大了渣仓21的排水区域,有利于提高排渣水效果。
[0028]在本实施例中,漏斗状结构22的外周围绕有第二环形管81,该第二环形管81位于
第一环形管61上方且通过供水管82与水源相连接,第二环形管81通过倾斜向上延伸的第一支管811与集水腔的上部相连接。在清理一次炉渣后,可通过上述第二环形管 81、导水件7冲刷渣仓21内壁,保持导水件7不堵塞、始终具有过滤效果。
[0029]第二环形管81通过倾斜向下延伸的第二支管812与第一环形管61相连接。通过该结构,也可以对第一环形管61进行清洗,避免细小的颗粒不断沉积堵塞第一环形管61。
[0030]为了便于控制渣水及冲洗用水,第一排水管62上设置有第一阀门621,供水管82 上设置有第二阀门821。
[0031]在本实施例中,储存箱2的底部设置有对应排渣口布置的排渣筒9,该排渣筒9的顶部具有围绕排渣门3外围布置的集渣槽91,该集渣槽91的侧部通过第二排水管92 与第一排水管62相连接。该结构可避免在排渣门3启闭过程中飞溅炉渣,并对储存状态下滴落的渣水进行收集、外排。
[0032]为了便于对排渣门3进行启闭,集渣槽91的顶部边缘处设置有轨道93,排渣门3 的底部设置有能与该轨道93滚动配合的滚轮31。储存箱2上设置有能使渣仓21内壁振动的振动器10。该结构可避免炉渣粘附在渣仓21内壁上、保持炉渣顺利下排。
[0033]本实施例采用封闭的渣仓21代替现有的渣场,通过刮板输送机52输送炉渣,封闭式的渣仓21用于储存炉渣,使用时,从底部进行卸货。渣仓21储存炉渣过程中,不仅可减少炉渣暴露、防雨防晒,以减少粉尘产生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煤浆炉渣的收集及储存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支撑架;储存箱,设于所述支撑架上,所述储存箱内部中空形成用于储存炉渣的渣仓,所述储存箱的下部成形为直径逐渐减小的漏斗状结构,所述储存箱的顶部具有敞口、底部具有排渣口;排渣门,能横向往复移动地设于所述储存箱的底部,用于将排渣口打开或关闭;驱动件,设于所述支撑架上且输出端与排渣门相连接,用于驱动排渣门往复移动;排水组件,具有第一环形管及第一排水管,所述第一环形管围绕漏斗状结构的下部布置且与渣仓相连通,所述第一排水管的进口与第一环形管连接、出口向下延伸用于将渣水排出;转运机构,包括受料斗及刮板输送机,所述受料斗用于收集炉渣,所述刮板输送机用于将受料斗输送至储存箱顶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煤浆炉渣的收集及储存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储存箱的外周壁上设置有至少两个间隔布置的导水件,所述导水件对应漏斗状结构的下部布置且沿轴向延伸,所述导水件具有中空的集水腔,所述渣仓的内壁上开有若干个与集水腔相连通的过水孔,所述第一环形管与集水腔的底部连接。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水煤浆炉渣的收集及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英伦王力锋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金发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