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后侧围轮罩总成加强密封结构,属于汽车车身结构技术领域,该汽车后侧围轮罩总成加强密封结构,包括轮罩外板和侧围外板围成的空腔结构,空腔结构内连接车身内钣金,车身内钣金上可拆卸连接有玻纤增强骨架,玻纤增强骨架上设置有环形发泡层Ⅰ和环形发泡层Ⅱ,环形发泡层Ⅰ将空腔结构密封隔断,环形发泡层Ⅱ与车身内钣金、轮罩外板和侧围外板牢固粘结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制作安装方便,在满足车身轻量化的基础上还可提高车辆的安全和NVH性能。上还可提高车辆的安全和NVH性能。上还可提高车辆的安全和NVH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后侧围轮罩总成加强密封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汽车车身结构
,尤其涉及一种汽车后侧围轮罩总成加强密封结构。
技术介绍
[0002]近些年,汽车从可选消费品逐渐变成了必选消费品,个性化的外观、更好的安全性能、舒适经济性的汽车产品更受客户的青睐。而以上客户的需求是需要建立在更轻、更强的车身结构上才可以实现的,因此车身设计需要寻求既可以满足轻量化,同时还可以提高车身碰撞、刚度NVH性能的方法,目前这已经是各大主机厂极其重要的研究方向。
[0003]当前传统的设计思路主要还是通过在空腔或接头等位置增加钢板材质的零件来实现加强(如把低强度钢板改为高强度或者超高强度钢板、采用不等料厚的钢板等),此方案主要不足有:1)增加多个零件:增加了焊接以及物流管理工作量;2)为达到同样性能,采用钢板(密度大)方案时一般重量增加较多,进一步导致车辆油耗、电能消耗变大,影响车辆使用的经济性;3)为满足客户对个性化需要,现在的车身无论是外观或内在造型都变得更加犀利或不规则,而客户对内部空间的需求增大,导致现在的车身结构被不断的压缩,部分区域已经无法采用钢板材料进行加强,从而设定的性能目标将无法完成,大大降低了产品竞争力。
[0004]基于以上现状,现在的车身性能、轻量化要求逐年增高,导致了车身结构设计增大,部分方案可能受制于造型、工艺等因素而无法实现,比如,汽车后门门洞右下方的轮罩外板和侧围外板之间围成的弯曲狭小空间为车身结构的受力薄弱处,由于此位置空间狭小,无法在满足车身轻量化的基础上还可提高车辆的安全、NVH性能,同时利于工艺实施的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后侧围轮罩总成加强密封结构,结构简单,制作安装方便,在满足车身轻量化的基础上还可提高车辆的安全和NVH性能。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所述汽车后侧围轮罩总成加强密封结构,包括轮罩外板和侧围外板围成的空腔结构,所述空腔结构内连接车身内钣金,所述车身内钣金上可拆卸连接有玻纤增强骨架,所述玻纤增强骨架上设置有环形发泡层Ⅰ和环形发泡层Ⅱ,所述环形发泡层Ⅰ将所述空腔结构密封隔断,所述环形发泡层Ⅱ与所述车身内钣金、轮罩外板和侧围外板牢固粘结相连。
[0007]所述玻纤增强骨架随形安装在所述空腔结构内,所述玻纤增强骨架的中部设置所述环形发泡层Ⅰ,所述玻纤增强骨架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环形发泡层Ⅱ。
[0008]所述玻纤增强骨架上设置有环形凹槽Ⅰ和多个环形凹槽Ⅱ,所述环形凹槽Ⅰ内注塑填充有EVA发泡胶形成所述环形发泡层Ⅰ,每个环形凹槽Ⅱ内注塑填充有环氧发泡胶形成所述环形发泡层Ⅱ。
[0009]所述玻纤增强骨架一体注塑成型,包括骨架本体,所述骨架本体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加强肋板。
[0010]所述玻纤增强骨架的一端间隔设置有多个与之一体成型的安装卡扣,所述车身内钣金上设置有多个安装孔,多个安装卡扣与对应的安装孔插接相连。
[0011]所述玻纤增强骨架与所述车身内钣金连接的一端还设置有铆接孔,所述铆接孔通过铆钉与所述车身内钣金相连。
[0012]所述玻纤增强骨架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电泳孔,所述玻纤增强骨架的上部间隔设置有多个电泳排气孔。
[0013]所述玻纤增强骨架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漏液孔。
[0014]所述玻纤增强骨架的一侧设置有避让焊装夹具上定位销的避让槽。
[0015]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6]1、本技术通过在轮罩外板和侧围外板围成的空腔结构内的车身内钣金上安装玻纤增强骨架,在玻纤增强骨架上设置不同的环形发泡层,使空腔结构四周的钣金与玻纤增强骨架形成一个整体,同时将空腔结构进行密封隔断,从而达到了在满足车身轻量化的基础上,起到了结构增强和提升NVH性能的作用。
[0017]2、本技术通过在玻纤增强骨架上设置电泳孔和电泳排气孔,车身在进入电泳槽时不会影响电泳的流动,满足了空腔钣金的电泳需要;通过在玻纤增强骨架上设置漏液孔,可避免将涂装前处理及电泳槽中的液体的积存,导致不同槽液体混合而影响涂装性能。
附图说明
[0018]下面对本技术说明书各幅附图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简要说明:
[0019]图1为本技术的装配截面图;
[0020]图2为本技术的轴测图;
[0021]图3为本技术中玻纤增强骨架的结构示意图;
[0022]上述图中的标记均为:1.轮罩外板,2.侧围外板,3.空腔结构,4.车身内钣金,41.安装孔,5.玻纤增强骨架,51.加强肋板,52.环形凹槽Ⅰ,53.环形凹槽Ⅱ, 54.安装卡扣,55.铆接孔,56.电泳孔,57.电泳排气孔,58.漏液孔,59.避让槽, 6.环形发泡层Ⅰ,7.环形发泡层Ⅱ。
具体实施方式
[0023]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技术,但不用来限制本技术的范围。
[0024]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
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0026]本技术具体的实施方案为:如图1~图3所示,一种汽车后侧围轮罩总成加强密封结构,包括轮罩外板1和侧围外板2围成的空腔结构3,该空腔结构 3内连接车身内钣金4,车身内钣金4上可拆卸连接有玻纤增强骨架5,玻纤增强骨架5上设置有环形发泡层Ⅰ6和环形发泡层Ⅱ7,其中的环形发泡层Ⅰ6将空腔结构3密封隔断,使底部门槛的气体将不会上升流动到乘员舱内,减少空腔噪声的同时大大提高了整车气密性,直接提升了整车NVH性能,其中的环形发泡层Ⅱ7与车身内钣金4、轮罩外板1和侧围外板2牢固粘结相连,使整个玻纤增强骨架5成为传力和受力的结构,使得空腔结构3变成了有截面的新结构,从而可以抵抗住实车碰撞结构侵入量过多时对人员的伤害,可满足侧碰的要求。
[0027]具体地,其中的玻纤增强骨架5随形安装在空腔结构3内,玻纤增强骨架5 的中部设置环形发泡层Ⅰ6,玻纤增强骨架5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环形发泡层Ⅱ7,使不同的环形发泡层间隔布置在玻纤增强骨架5上,保证了玻纤增强骨架5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后侧围轮罩总成加强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轮罩外板和侧围外板围成的空腔结构,所述空腔结构内连接车身内钣金,所述车身内钣金上可拆卸连接有玻纤增强骨架,所述玻纤增强骨架上设置有环形发泡层Ⅰ和环形发泡层Ⅱ,所述环形发泡层Ⅰ将所述空腔结构密封隔断,所述环形发泡层Ⅱ与所述车身内钣金、轮罩外板和侧围外板牢固粘结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侧围轮罩总成加强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纤增强骨架随形安装在所述空腔结构内,所述玻纤增强骨架的中部设置所述环形发泡层Ⅰ,所述玻纤增强骨架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有多个环形发泡层Ⅱ。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侧围轮罩总成加强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纤增强骨架上设置有环形凹槽Ⅰ和多个环形凹槽Ⅱ,所述环形凹槽Ⅰ内注塑填充有EVA发泡胶形成所述环形发泡层Ⅰ,每个环形凹槽Ⅱ内注塑填充有环氧发泡胶形成所述环形发泡层Ⅱ。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后侧围轮罩总成加强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玻纤增强骨架一体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德艳,宁小岳,刘虹,孟祥新,孙继伟,徐普杰,邓裕文,
申请(专利权)人: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