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源布局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6229248 阅读:40 留言:0更新日期:2023-01-04 12:2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源布局结构,包括:电路板、设置在所述电路板正面上的端子、压敏电阻、X电容、多个Y电容、多个电解电容、多个第一二极管、变压器、电位器、指示灯、保险管、共模电感、电感、光耦合器、U1芯片、第一跳线、第二跳线、以及设在在电路板的背面的贴片元件;多个二极管、电感设置在多个电解电容的一侧并远离端子设置,通过并排的两个电容封装;两个封装组合的变压器;两个并联的二极管封装,可以通过底面精心设计的电路连接,这样可以使得电路板的走线布局结构简单,能具有非常优异的EMI性能表现,实际测试EMC有高于6dB的足够余量,成本低,电路的功率稳定,适用范围广。适用范围广。适用范围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源布局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电源电路布局
,尤其是涉及一种电源布局结构。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技术不断地发展,电子产品不断地融入到我们的生活。由于人们的出行在外,并不能及时找到充电插座进行充电,因此,电源应运而生。其中,电源是向电子设备提供功率的装置,也称电源供应器,它提供计算机中所有部件所需要的电能。电源功率的大小,电流和电压是否稳定,将直接影响电子设备的工作性能和使用寿命。
[0003]现有技术的主板电源上的部件,部件包括端子、电阻、电容、电感等,通常将各个部件安装在主板的一面上,使得主板上的端子、电阻、电容、电感等布局过于密集。在各部件工作的过程中,整体产生的热量也不同及时的散发,导致主板或各部件由于高温而损坏。同时,还影响主板的整体美观,而且电路复杂,电磁干扰较大,转换效率不高,稳定性不强。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能解决上述问题的电源布局结构。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源布局结构,包括:电路板、设置在所述电路板正面上的端子、压敏电阻、X电容、多个Y电容、多个电解电容、多个第一二极管、变压器、电位器、指示灯、保险管、共模电感、电感、光耦合器、U1芯片、第一跳线、第二跳线、以及设在在所述电路板的背面的贴片元件;
[0006]所述端子设置在所述电路板的一端上,所述压敏电阻设置在所述端子的一侧上,所述保险管、所述多个Y电容设置在所述压敏电阻的一侧,所述多个电解电容设置在所述端子的一侧并与所述压敏电阻间隔设置,所述多个二极管、所述电感设置在所述多个电解电容的一侧并远离所述端子设置,所述电位器设置在所述端子的另一侧上,所述指示灯设置在所述电位器的一侧,所述变压器设置在所述多个二极管的一侧上,所述U1芯片设置在所述变压器的一侧上,所述共模电感设置在所述多个Y电容的一侧,所述光耦合器设置在所述变压器与所述共模电感之间,所述第一跳线的两端分别连接多个电解电容与所述变压器,所述第二跳线连接在所述多个电解电容之间。
[0007]优选的,所述多个Y电容包括第一Y电容、第二Y电容及第三Y电容,所述第一Y电容设置在所述变压器与所述共模电感之间,所述第二Y电容、所述第三Y电容设置在所述X电容的一侧,所述第二Y电容、所述第三Y电容并排设置。
[0008]优选的,所述多个电解电容包括:第一电解电容、第二电解电容、第三电解电容、第四电解电容及第五电解电容,所述第一电解电容设置在所述U1芯片的一侧,所述第二电解电容与所述第三电解电容并排设置,所述第一跳线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电解电容与所述第三电解电容之间,所述第四电解电容与所述第五电解电容并排设置,所述第二跳线的两端分别连接在所述第四电解电容、所述第五电解电容上。
[0009]优选的,所述多个第一二极管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设置在所述第五电解电容的一侧。
[0010]优选的,所述电路板上还设置有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一定位孔设置在所述电路板靠近所述端子的一端上,所述第二定位孔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且靠近所述第三电解电容的一端上。
[0011]优选的,所述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二定位孔均为椭圆形结构设置。
[0012]优选的,所述贴片元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电路板的背面的多个电阻、U2、多个电容以及多个第二二极管。
[0013]优选的,所述多个电阻包括:第一电阻与第二电阻、第三电阻、第四电阻、第五电阻、第六电阻、第七电阻、第八电阻、第九电阻、第十电阻、第十一电阻、第十二电阻、第十三电阻、第十四电阻、第十五电阻、第十六电阻、第十七电阻、第十八电阻、第十九电阻、第二十电阻、第二十一电阻、第二十二电阻以及第二十三电阻。
[0014]优选的,所述多个电容包括:第一电容、第二电容、第三电容、第四电容以及第五电容,所述第一电容与所述第二电容并排设置,所述第三电容与所述第十五电阻并排设置,所述第四电容与所述U2并排设置,所述第五电容与所述第十六电阻并排设置。
[0015]优选的,所述多个第二二极管包括6个二极管,分别设置在所述电路板的背面上。
[0016]采用上述结构后,本技术和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优点是:通过将端子设置在电路板的一端上,压敏电阻设置在端子的一侧上,保险管、多个Y电容设置在压敏电阻的一侧,多个电解电容设置在端子的一侧并与压敏电阻间隔设置,多个二极管、电感设置在多个电解电容的一侧并远离端子设置,电位器设置在端子的另一侧上,指示灯设置在电位器的一侧,变压器设置在多个二极管的一侧上,U1芯片设置在变压器的一侧上,共模电感设置在多个Y电容的一侧,光耦合器设置在变压器与共模电感之间,第一跳线的两端分别连接多个电解电容与变压器,第二跳线连接在多个电解电容之间,将贴片元件设置在电路板的背面上;通过并排的两个电容封装;两个封装组合的变压器;两个并联的二极管封装,可以通过底面精心设计的电路连接,这样可以使得电路板的走线布局结构简单,能具有非常优异的EMI性能表现,实际测试EMC有高于6dB的足够余量,成本低,电路的功率稳定,适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0017]为了使本技术的内容更加清晰,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其中:
[0018]图1是本技术的电源布局结构的正面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技术的电源布局结构的背面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是本技术的电源布局结构的电路图。
[0021]图4是图3的第一部分电路图。
[0022]图5是图3的第二部分电路图。
[0023]图6是图3的第三部分电路图。
[0024]图7是图3的第四部分电路图。
[0025]图中:10、电路板,20、多个电解电容,30、多个Y电容,40、多个电容,50、多个第一二极管,60、多个第二二极管,70、贴片元件,80、多个电阻。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7]实施例一
[0028]结合附图1

7所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源布局结构,包括:电路板10(PCB)、设置在所述电路板10正面上的端子CON1、压敏电阻MOV1、X电容CX1、多个Y电容30、多个电解电容20、多个第一二极管、变压器T1、电位器R23、指示灯LED1、保险管F1、共模电感LF1、电感L1、光耦合器OPT1、U1芯片、第一跳线A、第二跳线B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源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电路板、设置在所述电路板正面上的端子、压敏电阻、X电容、多个Y电容、多个电解电容、多个第一二极管、变压器、电位器、指示灯、保险管、共模电感、电感、光耦合器、U1芯片、第一跳线、第二跳线、以及设在所述电路板的背面的贴片元件;所述端子设置在所述电路板的一端上,所述压敏电阻设置在所述端子的一侧上,所述保险管、所述多个Y电容设置在所述压敏电阻的一侧,所述多个电解电容设置在所述端子的一侧并与所述压敏电阻间隔设置,所述多个二极管、所述电感设置在所述多个电解电容的一侧并远离所述端子设置,所述电位器设置在所述端子的另一侧上,所述指示灯设置在所述电位器的一侧,所述变压器设置在所述多个二极管的一侧上,所述U1芯片设置在所述变压器的一侧上,所述共模电感设置在所述多个Y电容的一侧,所述光耦合器设置在所述变压器与所述共模电感之间,所述第一跳线的两端分别连接多个电解电容与所述变压器,所述第二跳线连接在所述多个电解电容之间。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Y电容包括第一Y电容、第二Y电容及第三Y电容,所述第一Y电容设置在所述变压器与所述共模电感之间,所述第二Y电容、所述第三Y电容设置在所述X电容的一侧,所述第二Y电容、所述第三Y电容并排设置。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布局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电解电容包括:第一电解电容、第二电解电容、第三电解电容、第四电解电容及第五电解电容,所述第一电解电容设置在所述U1芯片的一侧,所述第二电解电容与所述第三电解电容并排设置,所述第一跳线的一端设置在所述第二电解电容与所述第三电解电容之间,所述第四电解电容与所述第五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文雷郑昊启
申请(专利权)人:恒率科技宁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